一次异彩纷呈的探究之旅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6994473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7.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次异彩纷呈的探究之旅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一次异彩纷呈的探究之旅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一次异彩纷呈的探究之旅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次异彩纷呈的探究之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次异彩纷呈的探究之旅(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0 1 6 年第 7 期 数 学教学 1 5 一次异彩纷呈的探究之旅 2 0 1 6 0 0 上海市松江二 中 张忠旺 在 平面向量的学习中, 一学生问如下 一个 问题 题 目 点 。在 ABC的 内部, 且满足0 +2 0B +4 0C = 0 , 求 ( 二 ) 的面积 与AABC 的面积之 比 笔者感觉对于初学这部分知识的学生来 说, 解答会有一定的难度, 于是决定课上让学 生 们 一起 探 究 问题 的解 答 课 上 让大 家 思考 , 然后让他们到讲台前一一讲解展示, 结果大大 出乎 笔者 的预料 , 学生 们 的解法异 彩纷 呈, 让 人赞叹不 已, 同时在解法的探究中, 获得

2、 了一 般 性 的结论 下 面笔者将这 节课 的探 究过程整 理 出来 以飨读者 本题 的关键 是确定点 ( 二 ) 的位 置, 下面是确 定 点 ( 二 ) 的各种不 同思路 思路 1 : 根据已知等式直接作图构造 解法 1 :利用三角形法则作 图 根据已知等式 (二 ) +2 (二 ) 雪+4 (二 ) = 0 , 作 A B =2 (二 ) JE , 贝 0 B 0=4 0 C , 如图1 设 S A 0 =S, 则 S AA O B= - S A A B , 0 = 2 S, S A B O C= S A B ,O B 一 言 。 主 s , 所 以 S A A B C = s , 故

3、 S AA O C : S A A B C= 2 : 7 图 1 解法 2 : 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图 如图2 , 作 :2 , :4 , 则 已 知条件化为 :A 6: + S A 。 B , = 们B一 A = s,sA。 = , S A A O B =i 2s, BOC i2s 。 = 去 们 G = 一= 所 以 B = 一 : S AA BC = 2: 7 A 图 2 解法3 : 利用三角形的重心性质作图 作 ( = ) B 一 2 0B 0C = 4 ( 二 ) , 连 结B , 如 图3 因为 ( 二 ) +( = ) B +( = ) = 0 , 所 以点 ( 二 ) 为 AB

4、 C 的 重 心 设 SAA OB,= SAB, OC,= S A C , O A =s , 类似可得 A A O C: 1 s , A。 B : B OC = OB OC 。 ,=丢 去 s , 所以 A B C= s , A O C : S A A B C= X 图3 C 思路 2 :利用 平行 向量或 向量 终点共线 的 充要条件, 确定点(= ) 的位置 解法 4 : 如 图4 , 延长 0交 B 于点 , 设 0 = 0D,DB = DC,将 O +2 ( 二 ) B + 4 (二 ) C= 0变形(二 ) +2 ( O D+DB) +4 ( OD+ DC ) = 0 , 所以( 一

5、A + 6 ) OD + ( 2 +4 ) D =0 , 因为 O D、DC不共线, 所以一 +6 =2 +4 = 0 , 即 =6 , = 一2 , 所 以点 D 为 BC的靠近点 的三等分点, 点(二 ) 为A D的七等分点, S A A O C :罢 s D c : f A B 1 : A B , 所 以 I o SAAO C: f4 B C = 2: 7 一1 6 数 学教 学 2 0 1 6 年第7 期 教师点评: 类似地可以以点 为起点将已 知等式变形, 确 定点 0的位置 思路4 : 坐标法 解法 8 :以点( = ) 为坐标原点, 并使 A C平行 C 于X 轴, 建立直角坐标

6、系, 如图7 , 则Y A=Y C 图 4 5 :将 原式变 形为 : + 詈 , 设 = 击 + 詈 , 则 点 D 与 点 B 、 C共 线,且 点D分有 向线 段BC的 比为 2 : 1 又 = 6 ( 二 ) 同解法 4 得 S A A O C: S A A B C= 2: 7 教师点评: 类似地, 可以由OA、( 二 ) 表示 一兰 OJE i , 确定点0的位置 思路 3 : 转化 为以 AABC的顶点为起点的 向量, 确 定点 O的位 置 解法 6 :以点 为起点, 将 已知等式变形 整理得 : + , 如图5 7 S A DG 0 7 S AA MN S AA BC SAAB

7、C 4 SAA C 7 AM A 7, , 2 4、 2 百 _ : = = = 整理得 : + , 延长B( = ) 交 于 点, 如图6 设赢 : : 4 入 B- - + 1 , 因为点、 、c共线, 所以兰7 + = 1 , = ,故 S A A 0 G: S A A B : ON : BN :2: 7 图 6 y l、 i C 图 7 由题意得 姒 +2 y B+4 y c=0 , 所以Y B= 一 ,S A A O C: S A A B C=I Y c I : lY BY c l =2 : 7 也有 同学 是 以点 为坐标 原 点, AC边所 在的直线为X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求解的,

8、 这里 不再赘述 当大家展示后, 还有一位同学利用练习册 上一道习题的结论直接得到了答案 解 法 9 : 若 点( = ) 在AB 的 内 部,则 SABO C OA+SAC OA OB +SAA OS 0C = 0 由此得 S A B O C: S A C O A: S A A O B = 1 : 2: 4 ,从 而直接得到 S AA O C: S A A B C=2 : 7 这 时有 同学对解 法 9 指 出两 点, 一是 习题 的结论需要证明, 不能直接应用; 二是上述结 论只说 明 S A B O C OA+S AC O A OB+S A O B O = 0 , 并没有说明 1 0 +

9、A 2 0B+A 3 0C =0一 定 有 A 1 : 入 2 : A 3 = S A B O C: S A C O A: SAA OB 针对上述 问题, 有学生指 出仿照 以上解法 , 可以直接证明, 于是得到如下一般结论 定 理若 点 ( 二 ) 为 A日 内一 点,且 满 足 1 (= ) + 2 OB+A 3 0 C= 0( A I 、A 2 、A 3 0 ) , 则有 A I : 2 : A 3 =S A B O C: S A C O A : S A A O B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 一些教师总是埋怨 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 成绩差, 而许多 学生也认为数学难学 面对这种现象,

10、作为一 线教师, 我们应该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是在备课时素材的选取是否做到了精选,即选 ( 下转 第7 2 0 页) 7 2 D 数学教学 2 0 1 6 年第7 期 拓展 3 已知定点 D 到 AA BC三个顶点 的距离分别为 X 、Y 、 , 求作 AA BC, 使 AB: J E C : CA = C: a : b 分析: 如 图 1 0 , 假 设 AB 已经作 出 以 AB 为边顺 时针作 BE ACD, 则BE =; 连结 DE, 得到 ABDE由几何模 D n 型知 A ED AA BC, 所 以 DE = 而 D DB =Y , 所以 ABDE 是一个确定的三角形 又

11、D E = ; , 故 A A D E 也是一个确定的三角形, 因此得到下面的作法 图 1 0 作法:如 图 l 1 ,作 ABDE,使BD = Y , D E = 詈 , E B = c 以 D E 为 边 作 D E 和 ADE F, A D =FD =X , A E =F = ; = , 以 A B 为一边, 连结 B、BF 作 AA BC, 使 ( 上接第7 - 1 6 ) 图 1 1 取的素材是否具有典型性、探究性和思维的开 阔性; 二是课堂上我们是否创造了开放民主的 教学氛围, 让学生 自由、积极表达 自己的想法; 三是教师对学生的思路能否进行高屋建瓴的引 导点拨, 帮助学生实现解

12、题 目标; 四是课堂为 教师和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一个平台, 教 D C =AEAB, AC = 2 AB 且 点 、E 分 别位于 B 两侧以 FJE 为一边作 F G, 使 A DF G=Z EF B, FG=2 FB, 且点 G、E 分别位于 FJE ; 两侧 则 AB 和 FBG 即 为所求作 的三角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 0 1 1年版) 在“ 课程 内容” 部分要求“ 在尺规作图中,了解 作图的道理, 保留作图的痕迹, 不要求写出作 法 ”在“ 实施建议” 部分明确表述“ 对于尺规作 图, 学生不仅要知道作图的步骤, 而且要能知 道实施这些步骤的理由”因此我们要重视尺 规

13、作图的教学 教学时, 教师应帮助学生规范 数学语言, 提供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的机会, 使其语言简洁、严谨、规范 把动手操作、动 脑理解、动 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 做到尺规 作图与语言训练的统一; 对于 比较复杂的作图, 要先画出草图、严格分析, 找到作图的依据和 方法, 并从演绎的角度进行说理, 积累数学活 动经验, 做到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有机结合, 提升思维含量尺规作 图还能体现数学的和 谐美和奇异美, 激励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攀登, 用数学的眼光理性地分析问题, 逐步养成科学 严谨和 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 华漫天 从正方形内一点问题谈起 J 中学数学杂志, 2 0 1 5 ( 1 0 1 : 4 4 _ 4 5 2 向中军 一道经典问题的解法探索 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 o 1 5 ( 4 ) : 3 2 3 3 3 蔡清怀 借助几何直观解决尺规作 图 中国数学教育( 初中版) , 2 0 1 5 ( 7 8 ) : 1 0 1 一 】 0 3 师不仅要教, 还要虚心 向学生学习, 正所谓教 学相长我们只有精选素材, 引导学生积极探 究, 才能让他们不断涌现充满智慧的想法和批 判精神, 形成学习兴趣和数学能力的良性互动, 让数学成为学生乐学、爱学的有趣学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