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语文教育反思与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6990435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95.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q语文教育反思与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q语文教育反思与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q语文教育反思与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q语文教育反思与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语文教育反思与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教育的出路何在?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出路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为我们作了明确回答。最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这本书是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试行)的,它的名字就叫做 “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从书名可以看出,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也是时代对基础教育提出的要求。可以预期, 新课程改革必将为我国中小学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在这种形势之下,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 确实有必要 “ 审视”一下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育, 并从这种 “ 审视”中找出改革与发展的出路。从!“#“年到$%世纪末&%年间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 但这种成绩与经验是以巨大的牺牲为代价的。 反观这&%年的中小学语文教育, 我们觉得有如下一些教训 ( 这些并没有将那些因政治因素造成的教训涵盖在内)应该吸取。一、 优秀语文教育传统的逐渐失落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 先民们创造出了以汉语言和汉字为代表的灿烂的中华文化。从悠久和传承的角度来看, 世界上恐怕没有一种语言和文字能同汉语言和汉字相比, 在几千年的汉语言和汉字的发展历史中, 教育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而这种母语教育 ( 仅指汉民族的母语教育)在千百年的历史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形成了极为优秀的语文教育传统。但是,!“#“年以后, 随着对 “ 旧世界”的

3、破坏, 我国优秀的语文教育传统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 对于传统的经验,过去几十年没有好好研究过, 只是全盘的加以否定。”$%世纪&%年代,前苏联 “ 红领巾教学法”和 “ 凯洛夫教育学”在众所周知的 “ 新政治”与 “ 新文化”背景之下, 得以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大行其道, 于是, 优秀的语文教育传统成了 “ 后娘之子”, 备受冷落和歧视。前些年,有些人在批判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弊端时, 认为是中国的传统语文教育桎梏了中小学语文教育, 桎梏了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思想, 我们觉得, 这种归因是不正确的。语文教育的一些弊端发展到极致, 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恰恰是优秀语文教育传统失落的结果。

4、大家试想一下, 语文教育将 “ 分析”发展到极至,是传统语文教育影响的结果吗? 课堂教育讲究不变的“ 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模式, 也是传统语文教育影响的结果吗?二、 语文工具性的过分强化语文是否是工具,语文学界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论, 对 “ 语文工具说”持批判性意见的有两篇比较著名的文章, 一篇是李海林先生的 语文工具论批判,一篇是王尚文先生的 语文学科的性质之谜。这两位先生的文章都很有见地, 但是我们觉得, 对于语文“ 工具性”的认识, 既要看到动态的历史背景中它的提出的价值与意义, 又要从语文学科本质特征的角度去认识这种界定的科学性, 因此, 既不能简单地否定它, 也

5、不能简单地肯定它。“ 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 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看, 语文的确是一个工具, 是人们思想和交流的工具, 或者说, 一种母语是运用该母语进行交际的所有人思想和交流的工具, 但语文又不仅仅是一个工具, 它还是 “ 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 因为 “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 语文的人文精神或者说人文性也是不可忽视的。 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其他学科相比, 人文性应该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 因此,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 都将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 工具性与人文性

6、的统一”。我们觉得, 这种界定是符合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的。然而, 过去对语文的认识太强调其 “ 工具性”的一面, 工具要 “ 准确地操纵它, 熟练地运用它”, 就必须强化训练, 于是, 听说读写的训练, 其实主要是读写的训练便主导了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与生活脱节, 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 语文在 “ 训练”中失去了人文素养, 在 “ 训练”中失去了多姿多彩的情 教学与管理$%$年!$月!日语文教育反思与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广东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陈祥俊!“趣。 “ 语文工具性”的过分强化还导致教材选编上的种种偏差。因为 “ 工具性”的认识, 人们又将 “ 工具性”进一步泛化,

7、 强调教材的思想性而忽视教材的人文性, 强调教材内容的时代性而忽视教材内容的历史积淀性, 强调教材对学生学习以后的实用功利性而忽视学生学习语言的习得性。这样一来, 我们的教材中便大量充斥着反映阶级斗争的篇目, 充斥着反映 “ 时代特征”的董昆式的 “ 打虎英雄”, 介绍 应用文写作知识、 防治近视常识问答、 读报常识仅可作为课文附录的便成了我们学生必须学习的文章。 如果我们的语文教材再这样编下去, 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再这样教下去,如果我们的学生再这样去学习语文, 语文教育效率不低下才怪呢!三、 语文科学性的不当追求我们更倾向于把中小学的语文看成是一门学科而不是一门科学。科学是 “ 关于自然、

8、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学科一指 “ 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 一指 “ 学校教学的科目”, 从门类上讲, 学科的第一个所指与科学的定义相近,它必须自成知识体系, 这种知识体系有比较严密的逻辑性; 从科目上讲,学科的第二个所指与科学的定义有联系但联系不一定紧密, 因为学科所指只是一种范畴, 这种范畴也许具有科学的性质,也许不一定具有科学的性质。如“ 语文”, 特别是中小学作为学科存在的语文, 就不一定具有科学的性质。 倘若我们非要追求语文的科学性不可, 只会是缘木求鱼。 试想一下, 中小学语文非要追求学科内自成知识体系, 并且使这种知识体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那我们的中小学语文不就变成了

9、大学语文了吗? 过去的中小学语文, 尤其是初中、 高中语文确实是有 “ 大学语文”之嫌, 语法、 修辞、 逻辑、 文章作法、 文学常识, 都塞在语文教材中, 都要学生学习, 学生不堪其苦且不说,更为可悲的是耽误了学生读书、背书、 积累、 感悟的黄金时间。 吕叔湘先生所慨叹的语文教育 “ 少慢差费”, 对于语文科学性的不当追求是难逃其责的。一位语文教育专家在一次学术报告中曾经说道:“ 语文素养包括五个方面, 这就是语言积累、 良好的语感、思维类型、习惯与方法、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他进一步说道:“ 语感就是语言直觉, 语感好就是想什么就能说什么, 而能想什么就说什么, 关键在于头脑中存储了一整套

10、语言模型。” 语言模型的存储, 不是靠追求语文的科学性得来的, 而是学生在语言的习得中, 在大量的读与写的实践中养成的。 因此,语文的教与学要讲究科学, 但中小学的语文不一定具有科学性。张志公先生曾多次谈到科学性问题, 但他所论及的都是语文教学的科学性问题, 并不曾论及语文学科的科学性。 “ 语文教学的科学性, 指的是教学实践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教学语文的规律。”从引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志公先生强调的语文教学要讲规律,这种规律就是语文教学的科学性。由此看来, 我们追求语文的科学性, 实际上追求的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科学性, 只有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强了, 语文教学的效率才能提高。四、 语文评价功能的异化!“

11、世纪#“年代末期, 随着高考、 中考制度的恢复,语文考试的评价功能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加强。 高考、 中考的功利性目的, 进一步强化了考试这个评价手段, 最终导致语文评价功能的异化, 而评价功能的异化, 必将对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带来极为深刻的并且是负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反映在语文教育中, 就是忽视语文教育的积累功能而强化语文教学的训练功能,“ 题海”漫无际涯, 试卷满天飞舞。学生不是去认真地读书,认真地去揣摩语言文字的韵味, 而是整天浸泡在 “ 题海”里, 裹携在试卷中。老师慨叹:我们的语文教育怎么啦!学生皱眉: 语文怎么越来越难学了!学生做题填充:“ 天空是$”, 标准答案就只能是 “

12、蓝蓝的”,“ 灰蒙蒙的”或者其他的什么颜色就不行; 老师教课分析: 范仲淹的 “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非得贴上 “ 阶级局限性”的标签不可。语文, 教师越教越死, 学生越学越死, 老师的创造性、 学生的创造性, 被这死的语文学习全部湮灭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转变观念, 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新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前言部分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这些理念共有四条, 一是 “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是 “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是 “ 积极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是 “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个基本

13、理念, 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 应该在这些基本理念的指引下, 更有活力地向前发展。我们觉得,要将这些基本理念落实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 尤其是落实在中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 就必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简而言之四句话: 读一读,议一议 ( 悟一悟), 背一背, 写一写。读一读。 我们总以为, 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 应该是学生读书读出来的, 或者说是在老师的指点下读书读出来的, 而不是老师叠床架屋地分析出来的。看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吧, 老师总是越俎代庖, 将一篇陈祥俊: 语文教育反思与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本来文情并茂的鲜活的文章, 肢解成一

14、个失去生机的零部件, 再来分析句子的语法特点, 分析句子的修辞方法,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等等, 分析来分析去, 语文的味道没有了,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丧失殆尽。我们对配合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使用的初中语文第一册进行了统计, 全书六个单元共!“篇文章, 没有一篇是不强调学生 “ 读”的。 每篇课文的提示或者练习, 都用了下面这样一些强调 “ 读”的字眼:“ 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认真朗读课文”、“ 反复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 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 通读全文”、“ 仔细阅读课文”、“ 熟读本文”、“ 背诵全文”, 等等。我们还对已出的新教材第

15、一到第三册的文言 ( 古诗词)篇目进持了统计,三册书六个文言 ( 古诗词)单元共!“课, 每一课的练习第一题,教材编写者都是这样表述的:“ 背诵全文”、“ 熟读全文”。由此可见, 教材编写者是十分强调 “ 读”的地位的。如初中语文第一册开篇 短文两篇的 金黄的大斗笠和 散步, 教师还有分析的必要吗? 老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多读一读, 语言美、 节奏美、 情感美, 不都在这 “ 读”中感染学生了吗?学生的语文学习重在积累,有积累才能形成语感, 有积累才能在大脑中存储更多的语言模型, 而要积累, 就必须读多, 多读。所谓读多, 就是要广泛涉猎古今中外优秀的文章。所谓多读, 就是对选入教材中的文质兼美

16、的文章, 要反复读, 最好能做到熟读成诵。现代资讯发达, 电视、 电脑等媒体占据了学生的许多时间与空间, 如果我们不提倡学生读多、 多读, 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上不给学生时间多读, 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议一议 ( 悟一悟)。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摒弃教师的架空分析, 代之以学生读后的生生互议、 师生互议,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 “ 师以质疑, 友以析疑”的过程。在议的过程中, 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又是语文学习的参考者; 在议的过程中, 教师不要事先端出结论, 而是引领学生到 “ 不愤不悱”的境地, 再去启之发之,做到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 善于引导启迪, 俾学生自奋其力, 自致其知”。议的过程也是学生悟 ( 思考)的过程, 或者说是学生 “ 愤”与 “ 悱”的过程。有 “ 愤”有 “ 悱”, 学问才能 “ 入乎耳, 箸乎心”。“ 议”自然少不了 “ 听”和 “ 说”, 多议也就是 “ 多听”和 “ 多说”, 多听多说, 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背一背。前面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