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基尼系数:城乡历史政策的结构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989324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基尼系数:城乡历史政策的结构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07基尼系数:城乡历史政策的结构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07基尼系数:城乡历史政策的结构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07基尼系数:城乡历史政策的结构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07基尼系数:城乡历史政策的结构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7基尼系数:城乡历史政策的结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7基尼系数:城乡历史政策的结构(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7.042007.04:基尼系数:城乡历史政策的解构(何娅):基尼系数:城乡历史政策的解构(何娅)中国信息报社 2007-04-11 14:47:44近几年,基尼系数持续升高,学界认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急剧恶化,影 响和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建构。与此同时,有专家认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并非 如此耸人听闻,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放大了贫富分化程度。笔者认为,基尼系 数是一个问题,但不是问题的全部。对我国基尼系数的认识,应当透过数字表 象,从历史的、国情的角度出发,放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框架、经济社会 体制快速转型的大背景下考察其背后的内在逻辑。以此为基础,笔者通过对上 述对立观点的解读和实证分析,

2、认为我国基尼系数的走向是非均衡的城乡政策 的直接结果,基尼系数的变动是政策变动范围内的可控因子。“解铃还须系铃 人”,要遏制基尼系数上升,改善城乡收入分配格局,关键在于扭转非农导向 的城乡政策。基尼系数基尼系数“危机论危机论”与基尼系数与基尼系数“反危机论反危机论”2003 年,我国人均 GDP 首次突破 1000 美元。在迎来这一历史性跨越的同 时,居民收入的差距也在急剧拉大,全国基尼系数接近 0.45,在社会上,尤其 是理论界,对中国的基尼系数展开了激烈的辩论。1.基尼系数“危机论”:贫富悬殊即将恶化到“红灯”危险水平自 2000 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开始越过 0.4 的的国际警戒线,并连

3、续几年 直线上升,有专家估计,2006 年达到了 0.46,贫富差距不断恶化。而事实也表 明,我国收入最低的 20%的人群,只拥有 4.66%的收入份额,收入最低的 40% 的人群,也只拥有 13.6%的收入份额。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陆学 艺认为,尽管我国在 GDP 等货币性指标上成就惊人,但在非货币性的软性指 标方面,如基础教育、儿童和母亲健康水平、环境保护、饮用水和卫生设施的 获得等,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较之富裕地区和富裕群体还有较大差距。这种由 基尼系数所反映的收入差距为许多人所认同,并预测如果不采取相关措施,我 国的贫富差距还会继续恶化。2.基尼系数“反危机论”:二元经济结构下

4、的基尼系数国情“折扣”在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虽然城乡人口比例在不断缩小,但仍然有过 半数的人口分布在农村,而且城乡经济的发展从来就不是均衡发展、同步发展。 针对这种国情,有学者认为:无论是城镇内部还是农村内部基尼系数的数值都 处在合理区间内,比全国的基尼系数水平低得多,居民在自己生活的范围内感 觉到的收入差距是有限的,再加上我国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居民 很难体会到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此,虽然中国整体的基尼系数很高,但我 国居民由于分布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中,实际感受到的收入差距没有那么大,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变强。这种建立在特殊国情基础上的基尼系数观点也得到 了部分学者认同,在一

5、定程度上缓和了收入分配的悲观情结。解读基尼系数解读基尼系数“危机论危机论”与与“反危机论反危机论”无论是基尼系数的“危机论”还是“反危机论”,都有其可取之处,但在 深入分析中,却有着各自的缺陷与不足:第一,“红灯”不红。理论上,基尼系数达到 0.4 以上,国民经济就步入一种不均衡发展的状态, 社会财富过度集中,实现城市化的同时,贫民窟将充斥城市,失业严重,经济 发展停滞,社会问题严重,收入差距过大,经济危机、社会危机不断涌现。而 我国在基尼系数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却没有陷入前述危机中。相反,国民经济 持续发展,在过去的 20 多年里,呈现快速增长,并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6、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城镇化进程持续推 进,社会安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可见,超过警戒线的全国居民基尼系 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现实,但也不能以偏概 全,过分夸大基尼系数危机论,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基尼系数的 数值仍然有一定扩大的空间,所谓“红灯”警戒,并不是全面泛红,因此“危 机论”过分悲观。第二,“折扣”不折农村人口占多数的二元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视为特殊国情,为 居高不下的基尼系数辩驳,但这种辩驳是否有说服力呢?如果是因为农村人口 占了大多数,而农村人均纯收入又低于城镇可支配收入,从而造成全国居民基 尼系数的偏大,那为什么在城乡人口

7、比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反而日益扩大呢?表表 1 历年城乡人口比例历年城乡人口比例年份城乡人口比年份城乡人口比19780.17920.820819940.28510.714919800.19390.806119950.29040.709619820.21100.789019960.30480.695219850.23710.762919970.31910.68099860.24520.754819980.33350.666519870.25320.746819990.34780.652219880.25810.741920000.36220.637819890.26210.737920010.37

8、660.623419900.26410.735920020.39090.609119910.26940.730620030.40530.594719920.27460.725420040.41760.582419930.27990.720120050.43000.5700注:1982 年以前数据为户籍统计数,1982 年-1989 年数据根据 1990 年人 口普查数据有所调整,1990 年-2000 年数据根据 2000 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 调整,2001 年-2003 年数据为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数。由历年城乡人口比例可以看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比由 1978 年的0.17920.8

9、208 上升到了 2005 年的 0.43000.5700,并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镇人口还将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全国基尼系数不断拉大,城乡收入差 距持续恶化,如果城镇化有助于改善这种分配格局,那么以目前的情形来看, 这种城镇化速度明显低于农村增收的速度,如果不加以重视与改变,只会导致 更为严重的贫富差距,一旦到此境地,各类社会问题将会蜂拥而至,难以控制。 而至于认为“居民在自己生活的范围内感觉到的收入差距是有限的”这种观点, 则是出于对我国农村社会化水平的认识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产生活 突破地缘、血缘束缚,除了保留传统小农的家户经营方式外,方方面面均卷入 到复杂的社会分工体系当中

10、,完成了由“农业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对此, 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的徐勇教授提出“社会化小农”这一新的小农理论,进一步解释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民本质的新特点。同时,如果“居民很难体会到 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又怎么会有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追求最大化的货 币呢?再者,虽然农村、城镇内部的基尼系数目前处于合理范围,但其趋势却 是不断扩大的。图图 2 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与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直线图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与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直线图注:农村基尼系数是根据 2005 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1978 年 至 2000 年城镇基尼系数和全国居民基尼系数来源于湖南省城调队的计算基 尼系数及其应用在图

11、 2 中,不断扩大的内部趋势得以直观表现,尤其在农村内部,基尼系 数在 2005 年就达到 0.3751,逼近 0.4 的警戒线。由此可见,过分信赖特殊国情 而对基尼系数加以折扣的观点是不能完全为其辩驳的,正所谓“折扣”不折, 我们不能盲目乐观。第三,“政策”倾斜纵观全国居民基尼系数的上下波动,其实质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城镇与 农村的博弈对决。作为一个动态博弈,不同时期,双方根据环境所提供的信息 不断改变自己策略行为,时而收缩,时而扩张。1978 年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 制改革及其相关变革都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相关政策的出台,虽然尽量保证公 平、公正,但具体政策却往往有所区别,偏向城镇。农村在改

12、革中,享受不到 与城镇同等的政策优势。暂且撇开城乡内部的分配现状,因为其至少在近期仍然有合理的尺度空间, 但全国居民基尼系数所表现出来的收入格局,却是不容忽视的现实。因此,当 前基尼系数所反映出来的城乡收入分配状况,正是改革进程的阶段性折射,而 其背后所隐藏的城乡政策变动,则可以成为解构我国基尼系数历史变化的突破 点。城乡政策剖析:全国基尼系数风向标在改革的不同时期,国家政策对于城乡偏向是有所轻重的,其最终结果都 会影响到城乡的收入分配格局。虽然城乡人均收入总的趋势是不断增长,但增 速却不一定保持平衡,并通过基尼系数的历史变动反映出来。图图 3 历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历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由图 3

13、 可以看出,以 1984 年、1994 年、1999 年为转折点,自改革开放以 来全国居民基尼系数的历史变动经历了 1978 年1984 年、1985 年1994 年、 1995 年1999 年、20002005 年四个阶段:(一)1978 年1984 年:改革起步,重农增收1978 年,在经历了文革之后,国民经济发展处于全面恢复的历史 时刻,以农村改革为切入点,进入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阶段。中国共产党十 一届三中全会认为:全党目前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坚决地、完整 地执行农林牧副渔并举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 针,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认为必须首先调动我国

14、几亿农民的社会主义 积极性,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 利。这就从各方面为农村、农民、农业的经济地位做出了绝对肯定。在农村, 首先打破以往的集体所有方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集体经营为农户承包经营,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由此带来粮食产量 迅速增长。同时,政府对粮食等农产品的收购价不断上调,对与农业生产相关 的化肥、农药、机械等的价格都下调,保障了农户的生产权益。上述两项对农 政策,大幅度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的收入,再配合其他相关的政策,切实保障 了农民增收权益。另一方面,社队企业开始崛起。1984 年,中央 4 号文件将社 队企业正式改

15、称为乡镇企业,进一步刺激了农村非农经营活动的开展,在吸纳 更多剩余劳动力的同时,扩大了农村农业以外的收入渠道,对农民增收发挥了 积极作用。在城镇,由于改革的力度和重点均在农村,因此城镇在这一时期处 于“冷改革”状态,而且固定资产投资不断被压缩,货币收入的增长受到控制, 居民收入的增幅放慢。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农思维,打破了建国以来的“重城镇、轻农村”的 格局,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发展第一次偏向了农村,农民收入进入了增长最快的 时期。据统计,这一阶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 长率分别为 6.6%和 16%,农村明显高于城镇,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到 1984 年,达到了建国

16、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全国居民基尼系数仅为 0.24。可以 说,城乡政策在这一时期的转向,成就了 1978 年1984 年间比较平均的城乡 收入分配格局。(二)1985 年1994 年:改革推进,城镇加速起步阶段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全面提升了全国的整体发展态势,仅农村 贫困人口减少这一项,就由 1978 年的 2.5 亿变为 1984 年的 1.25 亿,国力根基 的加固,为改革的全面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农村改革的顺利开展,为城镇改 革及其他改革政策的出台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作用和经验总结。1982 年,中共十 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阐明了加快城市为 重点的整个经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突出肯定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1987 年党的十三大又再次重申:当前深化改革 的任务主要是围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这个中心环节。而对于农村的政策,除了 对生产责任制加以继续肯定、稳定、完善外,并无其他特别创造性的改革措施。 于是,承接前一阶段的成果,城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