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_南海一号_的两百多个日日夜夜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6987804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捞_南海一号_的两百多个日日夜夜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打捞_南海一号_的两百多个日日夜夜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打捞_南海一号_的两百多个日日夜夜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打捞_南海一号_的两百多个日日夜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捞_南海一号_的两百多个日日夜夜(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珠江水运2 0 0 8 / 11 2月2 2日, 宋代古沉船“ 南海号” 成功出水, 并将在它的新家 “ 水晶宫”-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安家。受天气、 环境、 技术等不可预知因素的影响,“ 南海号” 多次推迟出水时间。从5月份正式开始打捞, 到“ 南海号” 顺利上岸, 在2 0 0多个日子里, 广州打捞局的打捞人员付出了大量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努力。工程技术难关- -实战中创新解决“ 南海一号” 出水的背后, 是打捞工程人员将近一年时间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从5月1 7日投放沉井以来, 广州打捞局工程人员连克难关。打捞工程技术人员用了7 0多天的时间, 施加近4 0 0 0吨的压力, 才最终让

2、沉井克服海底坚硬淤泥层, 下压到位完全罩住“ 南海一号” 。此后, 穿底梁的工程难度又超乎想象, 工程人员穿第一根底梁用了整整1 3天,5吨多重的底梁在海底淤泥的强大阻力下, 一度发生弯折。工程人员及时调整方案, 改进工艺,在海域水质浑浊、 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条件下, 成功将3 6根底梁穿过沉井底部。此外, “ 南海一号” 打捞要“ 靠天吃饭” , 天气原因也让工程人员经受着严峻的考验。由于海上风浪大, 潜水员和工程船经常无法作业, 打捞作业多次因为这个原因被迫中断。 从8月份开始, 广东又进入了台风的高发期, 连续三个台风让打捞作业不得不中断。工程人员2 4小时奋战在海上, 利用天气好的时候“

3、 见缝插针” 地工作, 赢得了不少宝贵的时间, 最终完成了各项艰巨的海底作业工程。由于这次打捞工程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钢沉井的沉放和底托梁的穿引、钢沉箱起吊这几个关键步骤, 为了确保整体打捞工作安全可靠, 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和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经过对现场底质的土质进行了力学分析, 并进行定位桩承载力计算、 沉井总体结构的应力计算、 沉井沉放静压力的计算、 沉井底托梁拖拉力计算、起吊钢沉箱的结构受力计算等工作。经过精密的计算分析和模型试验,结合广州打捞局多年来的打捞和海洋工程及水工工程经验, 确认使用4 0 0 0吨浮吊“ 华天龙” 整体打捞“ 南海一号”在技术和工艺上是安全可靠、 切实可行的。

4、高强度潜水任务- -夜以继日保证工期当人们看到一个个潜水能手扎入水底时,当人们看到潜水勇士们胸前光鲜的花环时, 有谁想到他们来自何处?他们成长在何方?在“ 南海一号” 出水的那一刻, 记者同时也观察到, 参与打捞的5 0名潜水员终于可以舒一口气, 睡上一个囫囵觉了。而作为潜水队队长的钟荣兴, 则仍显得激动不已, 兴奋有加。钟荣兴早年毕业于广州潜水学校。据他介绍, 本次参与打捞的潜水员人数共5 0人, 其中像他一样毕业于广州潜水学校的共有3 1人。脸被太阳晒得黝黑的钟荣兴介绍, 本次打捞工作经历清理凝结物、 沉井沉放准备、 沉井沉放到位、 穿底托梁、 沉井起吊、 沉井拉移到水晶宫等六个主要阶段。

5、具体涉及潜水作业且工作量比较大的是水下凝结物的清理、沉井的定位和沉放、 沉井边舱灌沙、 沉井四周抽泥、 沉井静压到位、 穿底托梁、上下沉井切割分离、 沉井起吊等工作。如果缺少这一部分, 或者这一部分工作力量不足, 完成工程打捞将是难以想象的困难, 甚至是不可能的。钟荣兴总结说, 本次潜水任务的特点是高强度、 高难度及潜水员精神和意志表现出来的高韧度。据介绍, 本次潜水创造了许多“ 之最” 。截止到2 0 0 7年1 2月2 2日止, 参与打捞潜水员累计潜水作业3 0 1 6人次, 时间长达1 9 5 0 0 0分钟, 相当于平均每个潜水员都在水下呆了整整6 5个小时。高难度水下施工- -凝聚智

6、慧与勇气特稿本刊特约记者陈国雄打捞 “南海一号” 的两百多个日日夜夜7珠江水运2 0 0 8 / 1特稿“ 其中穿底穿梁难度最大, 也耗时最长, 从8月2 3日至1 1月1 3日历时两个多月才完成整个阶段工程。” 当问及施工队长江志彬此次打捞和以往的打捞有什么不同时, 他回答说。 “ 诸多环节是根据实践, 不断优化和创新打捞的方法和工序才得以继续进行。可以说, 过去打捞沉船的所有方法和技术基本上都综合运用在此工程上。”潜水队长钟荣兴介绍,4月1 1日, “ 南海一号”的第一块凝结物打捞出水, 便打响了“ 南海一号” 打捞工程的第一炮, 也预示着漫长而艰险的潜水工作展开。首次潜水的林祥勇说, 记

7、得是4月2 4日, 在水面1 6位施工人员的配合下,经过我们1 0个小时作业,顺利将长3 5 . 7米、 宽1 4 . 4米的钢结构框架放入水中并进行水下安装定位, 使框架罩住整个“ 南海一号” 古船, 为下一步沉井打桩定位奠定了基础。“ 水下浮力大, 要想使上劲, 发指令, 与水面上工程技术人员沟通需要技巧。”5月1 5日, 经过潜水员一天半的努力, 根据水下精密定位系统和前阶段已沉放定位好的钢结构框架为参照物,将打桩的工序直接改成在“ 南海一号” 古船右舷外0 . 5米处精确定位放一条长3 5 . 7米的“7” 字钢结构方管, 作为沉井沉放定位之用。5月1 7日, “ 南海一号” 考古打捞

8、钢沉井在“ 华天龙” 的起吊下, 经过四个小时的下沉和潜水员水下的定位, 顺利地被放沉到海底并陷入淤泥2 . 6米, 沉井的右舷内壁离“ 南海一号” 古船右舷1米, 达到沉井沉放的要求, 完成了沉井沉放的第一步工作。沉井底下淤泥硬度和粘力大,而水上层则有浪涌、 水流、 烈日等, 这些恶劣条件, 有些是看得到的, 有些是看不到的。7月2 4日, 历经两个多月的风雨, 工程人员连续通宵作战、 采用沉井两边对称抽泥法和沉井两头先后抽泥法, 顺利将沉井下沉到1 1 . 5米, 达到预计的下沉深度, 成功突破了“ 南海一号” 考古打捞工程的第一道难关。9月3日2 3时, 随着总指挥吴建成“ 两个千斤顶同

9、时拉”的指令下达, “ 南海一号”第一根底托梁跟随着千斤顶每一段1 .2米共1 4次的拉合, 顺利从沉井左舷穿过右舷, 并在1 0毫米的误差内和梁孔对接, 打响了“ 南海一号” 打捞工程“ 海底穿针” 的第一炮, 为顺利完成底托梁穿引工作奠定了基础。高韧度精神意志- -让打捞工程完美无缺对于每个阶段的工作, 钟荣兴仍历历在目。4月2 2日,潜水员仅用了1 2天1 0 5人次潜水, 就将“ 南海一号” 古船左右舷旁的多达2 5吨凝结物全部清理完毕, 比原计划提前了三天完成。 其中, 在4月1 8日当天就捞起约5吨凝结物, 创下当天最高的记录。另外, 此次潜水员共打捞出水较为完整的各类文物有7 3

10、套3 9 0件和一批各类文物碎片。潜水员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都是2 4小时轮流作业的。6月1 4日,经过潜水员和施工人员2 4小时不停地轮流下水作业, 在沉井面静压1 4块形状不一的水泥块共6 8 0 0吨, 沉井下沉到1 0 .5米。6月2 0日也是一个关键的日子。在副总指挥陈瑞田、 王仁义和打捞总监刘伟良的指挥下,抓斗船上的1 8方大抓斗小心翼翼地从沉井旁边放下, 并抓起满满的淤泥卸在旁边的泥驳上, 意味着“ 南海一号” 沉井四周的挖泥工作全面展开。至7月5日, “ 南海一号”考古打捞沉井四周约7万方淤泥, 在施工人员特别是潜水员的2 4小时监控下, 克服重重困难, 整整经过抓斗船1 0天的

11、作业, 才顺利将其淤泥开挖完毕。同时, 水下的工作量巨大, 以前未曾试过有哪个工程的潜水员多达5 0多人的, 而且每天下水量多达4 0至4 5人次,几乎平均每天每位潜水员都会下水下一次。登上中国目前最大打捞船“ 华天龙” 号, 潜水队长钟荣兴介绍, “ 水下深不可测, 变化无常。” 首先, 水下作业的水并不清澈, 多属于浑浊不堪, 或者更多的时候是漆黑一片。而这个时候要进行水下切割与焊接, 进行物体的搜寻, 潜水员便是瞎子一个, 完全凭感觉进行了。高个子潜水员郑跃森介绍说, 古船打捞留给他印象最深的是, 在梁首改装三组不同方向的高压水炮是“ 海底穿梁” 难的一个大的突破, 也是提高穿引速度的关

12、键。在穿梁过程中,8珠江水运2 0 0 8 / 1潜水员从中摸索和总结出规律,最终决定在梁首改装了三组不同方向的高压水炮,通过这三组高压水炮来调整底托梁走向的中轴线不偏移, 使底托梁在1 0毫米的误差内穿进对面梁孔。早年在广州潜水学校就表现不俗潜水员钟佛军感慨地说, “ 面对这样的任务,大家的任务和压力都很大,每天2 4小时不停地轮流下水, 能参与这次 南海一号 古沉船的打捞, 是我们的荣幸, 也是我们的一种挑战。这不仅仅是广州打捞局的荣誉, 而且也为我国的考古做出了贡献。”因为长期在高压环境下工作, 潜水员们经常会患上一种叫氮麻醉的职业病。 该病会引起头脑发昏、 智力下降。 潜水员们在一片漆

13、黑的水下, 对于位置的记忆、 指令的执行需要加倍的记忆力和思考能力。本次潜水打捞, 所有的潜水员没有出现空气耗尽的危险情况, 也没出现一例氮麻醉的症状。在与潜水员们交谈时, 他们无一不表示, 只要一下水,就想着怎么更好地完成任务, 别的想法早抛到脑后了。1 2月2 0日, 由广东海事局,香港海事处及澳门港务局测绘部门联手合作测绘的电子海图- -“ 珠江口高速船电子海图” 在珠海发布。 同日, 三地海事部门还就海事测绘方面的问题展开研讨。珠江口水域复杂, 地理位置特殊, 通航密度大, 仅在该水域从事旅客运输的高速客船就达1 0 0余艘,其中往返珠海与蛇口、 香港以及万山海岛高速客轮每天近8 0个

14、航班, 往返澳门与香港也有2 0 0多个航班, 年平均运送旅客约2 0 0 0万人次。其投入船舶数量之多, 旅客吞吐量之大, 堪称全国之最, 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少见的。此次联合发布的“ 珠江口高速船电子海图” 一套共1 4张, 覆盖粤港澳三地主要航线及港口,符合有关国际标准具有等效法律效应的矢量化电子航海图, 将在2 0 0 8年1月1日会正式提供高速船客户使用, 第1年免费使用。广东海事局副局长莫奇介绍,中国是国际海事组织的A类理事国,中国海事局代表国家和政府履行国际公约,这是国家赋予海事局的职责,也是海事局应尽的义务,同时体现出中国海事部门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从2 0 0 4年4月开始, 香港

15、注册的高速客船已经使用电子海图, 并与澳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 广东海事局海测大队此次与香港海事处和澳门港务局的通力合作,解决了跨地区电子海图的不一致问题,共同制作了无缝覆盖粤深港澳水域范围的电子海图, 并就电子海图数据交换、 发行及更新机制等达成协议。香港海事处海道测量师吴国柱介绍, “ 珠江口高速船电子海图”对于通航密度大,通航环境复杂的珠江口而言, 将成为保障航行安全和高效率海洋管理的必备要素,也为更好地履行国际公约,维护保障珠江口水上交通安全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国际上对于电子海图对船舶安全航行的极大促进作用已形成共识, 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 C D I S) 的出现被认为是继雷达之后船舶导航领域的又一项技术革命。根据国际海事组织( I M O )的国际高速船安全规则新规定,在2 0 0 8年7月1日后新建高速船及在2 0 1 0年7月1日后所有高速船,都要装备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 C D I S。 同时, 国际海道测量组织(I H O) 也要求, 海道测量机构应争取在强制配备要求前提供完整覆盖范围的电子海图,或者努力寻求与其他国家地区就跨地区电子海图生产达成一致。特稿本刊记者赵刚特约记者李世斌通讯员王红武粤 港 澳 联 合 发 布 电 子 海 图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