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事业的发展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6984936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10.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事业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事业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事业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事业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事业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事业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事业的发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_ 更多专业资料 尽在景观中国 www.L 1 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事业的发展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事业的发展 作者:罗哲文 发表:中国旅游报 文物古迹与旅游的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十分密切的关系。旅游离 不开文物古迹,文物古迹借旅游发挥其作用,流传其历史,传播其信息。两 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有一部名叫穆天子传的古书上,记载了公元前 10 世纪周穆王驾八骏 西游的故事。其中所记载的穆王与西王母在瑶池相会,传说其地点就在新疆 的天池,留下了古老的佳话。周穆王可算得上是中国最早的大旅行家。其后 春秋时期的孔子周游列国,又是一位大学者的旅行家。司马迁写史记除 了利用大量文献档案简牍文书之外,还亲自

2、到许多地方做考察旅游。西汉时 期打通欧亚交通大道“丝绸之路”的先行者张骞,更算是最早的中外旅行家了。 此后从杨 之、郦道元、唐玄奘、苏东坡直到徐霞客、顾炎武等等,莫 不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游览名山大川,文物古迹,留下了不朽的诗章。与此 同时,他们所游览的胜景名区,所留下的史迹、文章、诗词、书画、题刻也 成了历代的文物古迹,被保存下来,成了我们今天旅游参观的景点。 公元前 2 世纪,西顿城有一位名叫安蒂伯特尔的著名诗人、很有学问的 旅行家,把他在旅途中所见到的最好、最奇丽的文物古迹,经过对比排列, 选出了七个,编排出了第一个“世界七大奇迹”的名单(据说“七”是以天上北斗 七星之义):埃及的金字塔、

3、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庙、爱菲 萨斯的第安娜神庙、哈力卡那斯陵墓、爱琴海的罗得斯铜像和亚历山大港大 灯塔。由于当时中国尚未与外国有多少交往,堪称当时世界奇迹的长城,未 能列入。到了公元 15 世纪前后,这七大奇迹中除金字塔之外,几乎已经不存 在了,于是又有一些旅行家重新编制了一个世界七大奇迹的名单。他们是: 罗马大斗兽场、亚历山大里亚地下陵墓、中国万里长城、英国巨石建设围圈、 中国南京琉璃塔、比萨斜塔、索非亚大教堂。把原来的七个称之为上古世界 七大奇迹,把新编的称作中古七大奇迹。 近代有一些旅行家和专家学者们还想再编制世界奇迹的名单,但由于各 个国家的奇迹太多,终难以平衡,没有能够

4、得到公认。比如一些外国游客把 秦始皇陵说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因为是不科学的,不能得到共认。然而为 了更好地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与自然财富和提供旅游参考出发,由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以公布世界遗产的办法,把各个国家著名的文物古 迹与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为旅游者提供了最为值得选取的旅游参_ 更多专业资料 尽在景观中国 www.L 2 观对象。 较之以前的两个世界七大奇迹更为丰富得多了。 全世界现在已有 162 个国家参加了世界遗产公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已有 721 个。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已载入了世界 人类的文明史册。从 50 万年前的周口

5、店“北京人”遗址,2000 多年前开始修筑 的万里长城到明、清的北京故宫,苏州园林,已有 28 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名录。在这 28 处世界遗产中, 文物古迹占了很大的比例,因为文物古迹是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载体,是 文明古国的实物例证。 有人说,文物古迹本身就是一本刻划着岁月的书,在它的身上记载着许 多历史故事。 俄罗斯著名作家果戈里曾经描写道: “建筑同时还是世界的年鉴, 当歌曲和传说都已经缄默时,它还在说话呢。”中国有一句老话“见了故物, 如见故人”,文物古迹这种生动的体现,是许多优美的诗歌所不能代替的。 历史文化古迹,往往还能飞渡重洋,传到异国

6、他乡。唐朝鉴真和尚,克 服了重重困难,远渡重洋,在日本传播友谊和文化,并在那里留存下了众多 有关唐代的文物古迹。当人们到日本奈良参观唐昭提寺,看到 1000 多年前的 古老建筑和鉴真大师的肖像时,人们好像回到了唐代的环境之中。同样,印 度的佛教文化艺术也是飞越喜马拉雅山和沙漠戈壁来到中国,融入了中华民 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国现存的文物古迹中, 佛教文物古迹占了很大的比例。 历史文化古迹,有着十分巨大的魅力。古往今来,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 心弦,引发了多少人的沉思。“发思古之悠情”,不仅使人伤感于昔日的兴衰 往事,还能使人们从中吸取教益,陶冶性情,抒发情怀。三国时期的魏、

7、蜀、 吴赤壁大战,孙、刘联盟以少胜多,击败了曹操的 83 万军马,体现这一重大 历史事件的赤壁古迹,被世代相传了下来。多少诗人词家为之讴歌咏唱,留 下了动人的诗篇,更增添了古迹的光彩。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 诗人怀古的情思,表达了诗人的政治想象与心情,成为千古绝唱。 三国赤壁只是我国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中的一个,在浩如烟海的诗、词、 歌、赋、散文、游记之中,咏怀古迹,抒发情怀的辞章更是不知凡几。文采 风韵与文物古迹相结合,构成了许许多多优美的交响乐章,给人间添彩,给 大地增辉。 文物古迹是各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标志。在我国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_ 更多专业资料 尽在景观中国 www.L 3 的业

8、绩有如大江之东流,一去不返。但是凝聚着他们历史时代标志的文物古 迹,仍然长存人间。万里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历史文化古迹,还有一很大的特点,就是它具有突出的地区和民族性, 反映了世界上多民族、多国度的文化内涵。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 化都有各自的特点,包括他们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文学艺术、衣冠服饰 以及宗教信仰等等。各自的文化特点都是在不同的客观物质条件下形成的。 地理环境、气候、温度、雨量、风力、积雪、日照等等都有直接的影响,加 上民族文化的其他因素,造就了各式各样的历史文化古迹,反映出丰富多彩 的人类文明。当人们看到高大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时候,想到的是埃及 的古老文明。当人

9、们看到起伏于崇山峻岭之间的万里长城、金碧辉煌的北京 故宫和由各种亭台廊阁组成的园林时,想到的自然是中国文化。看到法隆寺 塔影、唐昭提寺大殿的时候,想到的也自然是日本文化。泰国的大王宫、玉 佛寺,俄罗斯的圆尖顶教堂,法国的卢浮宫,莫不传递着它们国家和民族文 化的信息。它们都各自具有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特点。就是在一个国家之内, 也会因地区和民族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 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加之地 域辽阔,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的差异,文物古迹的种类和风格非常丰富。就 以古建筑中的民居来说,有华北地区的四合院,南方各省的干栏式建筑和穿 斗结构,广西、贵州、湖南的苗

10、寨、侗寨,黄土高原的窑洞,西藏的碉房, 内蒙古的蒙古包等等,不仅结构不同,形式名异,而且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 方风韵。 文物古迹的另一个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也可以说是实物 的历史。特别是中国既有 3000 多年有准确文字可考的历史,又有丰富的文物 古迹作为例证,历史的可靠性就更加增强了。古代陵墓是文物古迹中十分重 要的一项。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被外国游人称之为世界第八奇迹。秦始皇是 中国第一个建立统一国家的君主,自称为始皇帝,史书上称他为千古一帝。 他的气魄之大,在他所建造的三大工程长城、阿房宫、始皇陵中得以体 现。由此可见物证之重要。在历史上许多国家的先民,从帝王到平民都相信, 人死

11、后还有灵魂存在,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因而对死后的生活安排十分在 意,特别是帝王和豪富们把坟墓修建得非常雄伟壮观,以大量的用品和财富 以及奴隶和牲畜殉葬,幻想到另一个世界中去享用。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都 实行厚葬制度,众多的帝王墓葬,成了一座座地下文物仓库、一座座地下博 物馆。藉助于地宫、墓穴的深埋地下,建筑坚固、密封缺氧和药物的处理, 这些地下文物保存得非常良好。 1972 年在湖南长沙出土的一具 2000 多年前西_ 更多专业资料 尽在景观中国 www.L 4 汉时期侯夫人的尸体,保存非常完好,较之干制的木乃伊更具科学研究价值。 从陵墓建筑上,我们还发现了一奇妙的现象,中国人和外国人有时的想

12、法完全一致,以至出现了相同的建筑形式。例如秦始皇的陵墓和埃及的金字 塔建筑形式一样,都是一个巨大的四方形锥体建筑。不同之处只是金字塔是 用巨石砌成,而秦始皇陵则用夯土筑成而已。在山东曲阜有一座少昊陵,就 是用石堆砌筑的,因此被称之为小金字塔。这情况在其他许许多多的文物古 迹中还可以寻觅到。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的国家,被公认的指南针、印刷术、 造纸术和火药这四大发明,对人类造福很深。这些发明不仅有史可查而且有 物可证。此外在天文、水利、桥梁等等工程技术领域中至今仍然有许许多多 辉煌的遗物保存下来。我国天文学历史悠久,在 3000 多年前的殷代甲骨文上 就已经有了记载。日蚀、月蚀、太

13、阳黑子、彗星、流星雨和新星等记录都以 我国为最早和最丰富。在西安阿房宫遗址内,有一座被称作上天台的高台建 筑遗迹,可能就是秦朝观察天象的建筑基础。在洛阳市东约 15 公里的汉魏故 城遗址南部,保存了一座建于东汉建武中元元年(公元 56 年),后经曹魏、西 晋相继沿用的灵台(古天文台)遗址,反映中国古代天文史的资料非常丰富。东 汉时期杰出的科学家张衡(78-139 年)曾两度任太史令十多年, 直接领导和参与 了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的研究工作,写出了灵宪等重要著作,并创制 出世界上最早用水力推动观测天象的浑天仪和世界上第一台测报地震的仪器 候风地动仪。史书的记载,在这处古迹上得到了证实。现在保存较

14、好 的天文台是河南登封的观象台和北京建国门的古观象台。登封观象台是一座 具有测影、观星和记时功能的古天文台,是元代初期(13 世纪)大科学家郭守 敬和王恂所建,当时在全国设了 24 个天文观测站,这个台是观测的中心。郭 守敬当年在这里通过测量, 推出一个回归年为 365 日 24 刻 25 分(每日分为 100 刻)合现在的 365 天 5 小时 49 分 12 秒。他所制订的授时历和现在通用的公历 (格力高利历)一年周期完全相同,但它比现行公历早了 300 余年。北京古观象 台,为明正统七年(公元 1442 年)所建。除台北建筑,还保存了古天文仪器, 更是珍贵。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几千年来对水利工程非常重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 而不入,成了千古美谈。现在保存的古代水利工程的遗迹,非常之多。有文 献可考的首推安徽寿县城南 30 千米的芍陂,传为春秋时楚国丞相公孙敖所建 造。后来改名为安丰塘,是一座周围一二百千米的大水库,现在还灌溉着 1 万多公顷的良田,它把 2000 多年前的信息传递下去。此外还有扬州的邗沟、 西安的郑国渠、广西兴安灵渠等都是 2000 多年前的古迹。四川成都附近的都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