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视野中的弱势群体保护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6980959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26.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理学视野中的弱势群体保护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法理学视野中的弱势群体保护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法理学视野中的弱势群体保护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法理学视野中的弱势群体保护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法理学视野中的弱势群体保护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法理学视野中的弱势群体保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理学视野中的弱势群体保护(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社会科学法律园地在!生活越来越好“的美妙音乐中#却伴随着一种不协调的音符$弱势群体的存在% 以下将从法理学的角度对如何协调这种音符即弱势群体的保护进行探析#以求抛砖引玉%一!法理学视野下的弱势群体对弱势群体这一共同关注的话题# 各学科的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定义% 例如#从社会学的角度#!弱势群体是指社会中的弱者#即需要人们给予特殊关爱和援助的人群共同体“+认为“收入保证是每个人的宪法权利“社会对穷人的资助是穷人的权利(DE?中“最少受惠者“的视角,详细探讨了弱势群体应享有的权利和 地位,并提出了相应保护措施,以期对我国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6.期刊论文 李锋.Li

2、Feng 论和谐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地位以罗尔斯正义论中“最少受惠者“为视角 -绥化学院学报2008,28(1)罗尔斯在中提出的“满足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的差别原则,以独特的视角关注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成为其正义理论的一大特色.对于弱势 群体的关照是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弱势群体在社会中具有何种地住的问题更加突出.在对这一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罗尔斯的“最少受惠者“理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7.学位论文 赵光 中国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的正义性分析 2007社会保障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作为二次分配的重要手段,它在维护社会公正

3、,保护社会成 员权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医疗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维持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 谐提供着重要的保证,因此世界各国都极度重视医疗保障的发展。中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于对效率的过分追求,使得一些社会制度的 设计偏离了公平,其中医疗保障制度更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城乡医疗差距扩大,医疗费用骤增,医患矛盾凸显,医疗保障覆盖狭窄,弱势群体缺乏必 要的医疗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一个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公民平等权利的医疗保障体系的诉求日趋强烈。然而,由于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缺乏 一种正确的理论指导,因而导致了价值定位的错误,由此

4、可见正确的理论选择和运用对于当代的中国来说极为重要。罗尔斯的正义论是当代世界最为主要的正义理论,它将正义视为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该正义理论并不排斥社会主义,至少 在形式上,罗尔斯在正义原则的框架内给社会主义留出了一块地盘。这种合理解释的基本点在于:一种同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可以符合正义原则的 。中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经济的转型又带动着社会的转型,因此,罗尔斯的正义论恰好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思想资源。罗尔斯 的正义原则突出了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群体的利益要求,对社会最不利者给予了更大的关切,这与社会主义消灭贫富差距、走向共同富裕的理想是相同 的。而他强调只有

5、在对处于最不利地位成员有利的情况下,个人才能运用他的各种优势赚取更大财富和利益,这样既不会因为追求绝对平等而使社会成 员丧失劳动热情,又保证了社会正义和平等,不至产生巨大的两极分化。基于上述探讨的理由和存在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对中国现 行医疗保障制度中存在的正义性缺失问题进行规范分析,并试着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着重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状况。简单回顾了正义观的历史,并对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同时试图通过正义 诸原则对医疗保障制度的设计做出理论上的规范。本文对中国医疗保障制度进行了考察,并通过罗尔斯的正义原则重点对现行医疗保障制度正义性缺失 的原因进

6、行分析,从而找到该制度存在的弊端和着手改革的路径;通过系统的规范分析之后,本文试图建立一种符合公平正义的医疗保障模式,并提出 具体的改革措施。8.期刊论文 王蕾.WANG Lei 论弱势群体及其法律构建 -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4)文章首先表明了必须把弱势群体问题纳入法学研究的视野,对法治化视野中的弱势群体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弱势群体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进而提出必须对弱势群体问题进行制度和法律构建.文章运用罗尔斯的正义论和德沃金的权利理论以及哈贝马斯的合法性和沟通行为理论等分析工具,并 对应对弱势群体和社会稳定问题提出了制度和法律构建的建议.9.学位论文 王宏疆 为

7、“最不利者”呐喊罗尔斯的平等观研究 2008平等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价值,是人们的一项基本权利,既是哲学关注的永恒话题,也是当代政治哲学的重点。“最不利者”是罗尔斯的平等观的 关注的焦点,改善“最不利者”的处境则是罗尔斯平等观的主旨。在罗尔斯之前,西方主流政治哲学的平等观主要是两种,一是“权利平等”,二是 “机会平等”;这两种平等观都存在着一些弊端,为了使平等观更加完善,罗尔斯提出了自己的平等观:“民主的平等”,即差别原则,用它来改善 “最不利者”的处境。罗尔斯认为,一种正义的制度应该通过各种社会安排来改善这些“最不利者”的处境,增加他们的希望,缩小他们与其他人之间 的分配差距。本文以改善“最不

8、利者”的处境为切入点,探讨罗尔斯的正义论的平等观,分析罗尔斯是如何改善“最不利者”的处境,保护他们的 利益。通过研究,为我国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弱势群体”的保护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持,具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阐述的是罗尔斯平等观的形成,首先通过介绍罗尔斯的生平来描述其平等观的形成,然后通过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平等的思想渊源,对罗 尔斯的平等观形成作进一步的深刻分析。罗尔斯所处的时代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失业增加,以及由经济恶化引 起的种族歧视等等问题,尤其是当时的贫困现象成为令人注目的问题,整个美国社会处在一种危机当中。因此,对当时穷

9、人的关注,便成了罗尔斯平等 观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罗尔斯平等观与他的正义思想密不可分,正义的思想源远流长,从古希腊哲学文化中就可以找到它的出处。另外,罗尔斯平等观 的形成,也是建立在对当时西方政治哲学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功利主义的批判上。第二章着重指出罗尔斯平等观的主旨就是改善“最不利者”的处境。包括罗尔斯对“最不利者”的界定、“最不利者”形成的原因,改善“最不利 者”处境平等观的内涵以及罗尔斯平等观的主旨为何是改善“最不利者”的处境。罗尔斯认为,应该根据对基本善所分享的份额来识别谁是“最不利者 ”,并把基本善分为五种。罗尔斯又全方位地考虑了“最不利群体”的成因。认为导致不平等的因素是偶然的,在道

10、德上是不相关的。影响人们生活前 景的东西主要有三种:包括他们所出身的社会阶级(社会偶然性)、他们的自然天赋和发展机会(自然偶然性)。改善“最不利者”处境平等观的内涵 比较丰富,主要包含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公平的正义是罗尔斯改善“最不利者”处境的核心理念。二是正义的社会制度是改善“最不利者”处境的基本 的要求。三是正义原则是改善“最不利者”处境的关键所在。第三章是论文的核心内容,主要讨论了罗尔斯改善“最不利者”的处境两种途径,一是用差别原则来改善“最不利者”的处境,二是用一种分配正 义来改善“最不利者”的处境。对于差别原则,罗尔斯是这样来从整体上表述的: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应该有利

11、于社会之最不利成 员的最大利益。罗尔斯的分配正义,归根到底是一种“再分配”的正义。“再分配”的对象是公共资源,而“再分配”的实质是国家通过各种手段将一 部分资源转移给社会处境最差者,从而达到改善“最不利者”处境的目的。分配正义作为一个关系范畴,是发生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之中的 ,是社会中各种利益分化的产物。它研究的是根据什么对财富和收入进行调整和再分配,以便确保公民之间的政治、经济平等。从而,使得分配有利于 “最不利者”,从而改善他们的处境。第四章是对罗尔斯的平等观作一个评析,指出它的理论贡献和一些不足以及其他学者对他理论的批判,并在马克 思主义平等观视阙下分析罗尔斯平等观的不足。理论

12、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突破了冲破了功利主义的藩篱;二是改变了政治哲学的主题和西方哲学 发展的进程;三是使平等问题从形式和实质上达到了统一。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一是罗尔斯的平等观没有彻底揭示不平等的根源;二是抛开生产谈分配正义;三是罗尔斯的平等观带有理想主义色彩。最后,主要探讨了罗尔斯平等观的当代价值,即这种平等观对当前社会如何改善“弱势群体”的处境,保护他们利益的一些有益的启示。总之,罗 尔斯的平等观对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10.学位论文 马丽英 中国转型期保护农民工的公共政策价值分析以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为视角 2007中国转型期由于主观和客观等原因,社会中的农

13、民工群体相对的成为弱势群体。一个优良的政府不仅是善治的政府,而且也必须是能够维系社会公 正的政府。本文通过对违背正义原则的农民工弱势地位事实分析着手,立足于中国转型期政府公共政策维护社会公正的价值取向,运用罗尔斯的正义理 论对政府保护农民工的正义价值实现进行阐释,从而促进中国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在我国转型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不和谐”之音,产生了一定的社会不公正和歧视现象。所谓歧视,就是不公平、不公正地看待或对待。农民 工歧视,不是农民工歧视别人,而是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指的是在思想观念上,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法律上,对农民群体利益的忽视以及对农民工采取 的不公开、不公平和不公正的认识与对待。在

14、现实生活中,对农民工的歧视常常表现为整个社会或居于强势地位的社会集团对农民群体的种种限制,这 些限制日益制度化、经常化,事实上已经构成了中国社会的最大不公正。这里有改革的原因,有市场体制不健全的因素,当然更深层面的原因还在于政 策、体制方面存在许多不够完善之处。罗尔斯的正义原则中倡导的自由、平等的理念,机会均等和差别原则等思想都对政府保护农民工弱势群体,其公 共权力的行使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社会公正为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罗尔斯那里,他明确地将公平运用于社会领域,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道德合法性进行论证。他提出两个设想的正义原则:第一原则为自由平 等原则;第二原则是调节社会经济利益

15、的不平等问题,使之“合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它包括机会公平原则和经济利益分配的差别原则。这里的 “正义”理解为“社会正义”又称“社会公正”。严格的界定,社会公正主要是指社会的制度和结构、相应的法律、法规,社会统治层所实施的各项国 家决策行为,社会总体上的人际关系以及国家或集团面目出现的其他行为的客观合理性和合理程度的道德评价。更强调了以人为本与尊重人的理性平等 ,也指导着政府公共政策的价值原则指向,使其满足这两个基本原则。本文力求通过转型期城市化中的政府公共政策实践,特别是违背正义原则导致农民工弱势的公共政策表现为切入点和分析研究对象,以罗尔斯“作 为公平的正义观”为理论框架,以“维护弱者

16、的生存条件是一个社会必须付出的代价和投资”为基本诉求,以“正义保障的权利不受制于政治的交易或 社会利益的权衡”为基本结论,以“社会利益和社会负担得到合理分配的状态”为基本目标,来构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和谐统一 的制度体系,这就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理论价值所在。总之,通过本文的论证,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在政策上对转型期农民工弱势群体的权 利、公平、自由平等等问题的足够重视。引证文献(1条)引证文献(1条)1.薛然巍 论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期刊论文-行政论坛 2009(4)本文链接:http:/ 授权使用:湘潭大学(xtdx),授权号:ac404cba-c05a-4d9c-9495-9e50014178d7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18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