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球地理学家大会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6980921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19.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5年全球地理学家大会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05年全球地理学家大会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05年全球地理学家大会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05年全球地理学家大会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05年全球地理学家大会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5年全球地理学家大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5年全球地理学家大会(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5 年全球地理学家大会 第十五分会第十五分会 环境变迁与人文社会(历史地理)环境变迁与人文社会(历史地理) 郑和船队下西洋航线及其相关的季风航海问题 邓辉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北京100871, 郑和船队的海上航行活动,与低纬度地区的季风变化有着密切联系,具体表现为:(1) 郑和下西洋船 队的正式出发地选择在福建长乐,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的稳定影响地区;(2)郑和下西洋船队,往返时间 一般为一年半,这个特点主要是由船队所选择的特定航线和航行中利用的不同季风的转向时间所决定的; (3)郑和船队海上航行中的候风点有“斯鲁马益”、“苏门答剌”;(4)郑和船队的分地点有“苏门答剌”、“

2、古里”;(5)郑和船队的主船队与各分支船队的会地点在“满剌加”。郑和船队在选择航线,确定候风点、分点、会点时,充分考虑了低纬度地区季风的变化特点,反映出当时中国人在利用季风开展远洋航海方面的高超水平。 人文地理发展的社会学范式:回顾与展望 冯革群 宁波大学建工学院,浙江315211, G 20 世纪中期,欧美的学术界发生了重大变化:科技和分析手段的不断发展提高了人们对人类社会的理 解程度。新的学科不断产生,而古老学科也开始被赋予新的涵义。在组建国际社会学理事会时,人文地理 学并不属于其成员,但该理事会在20 世纪50 年代还是影响了这门学科的思想和实践。其中比较大的变化 是概念的不断分化乃至最

3、终导致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各子学科的细化。对许多地理学家而言,地理学中人 文与自然的分裂意味着一种历史性的变化。将“空间”和“区位分析”而不是将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人 文地理研究的重心导致了这门学科彻底从以前的正统学科分离出来。在过去几十年里,地理学不光对有关 环境,自然资源以及生活方式等的研究早已消逝,在对文化,历史,哲学,文学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关注 也在消退。只是到了20 世纪末期,当有关全球变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越来越引起科学界和政治界 的关注时,地理学家才开始认识到该学科早期发展的真正含意。人文地理学者将自己视为“社会科学工作 者”并非意味着它在蓬勃发展的社会科学领域受到欢迎。20

4、 世纪中期以前,很多国家的人文地理学主要研 究诸如人类行为,生活方式,社会与环境等问题。而以后兴起的学科则希望扬长避短,界定学科研究领域, 增强学科独特的竞争优势。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地理工作者又开始努力跨过这些学科之间的沟壑,吸收不 同专业的最新成果,更好地整合和理解人类与地球之间关系。 论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 龚胜生,罗媞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系,武汉430079,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从人类文明诞生之 日起,健康就成为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早在西周时期,诗经中就有许多祈祷健康、祝福健康的诗句。 从汉字本义上看,身材高大、强壮有力为健

5、,心情愉快、社会安宁为康,“健康”二字合用,既有身体上的状态,也有心理上和社会上的状态,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而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的定义相符。当前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地方病威胁无法根除,传染病威胁此消彼长,环境污染、社会压力、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危害不断加剧的风险。在可持续发展系统内,人类健康是判断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与否的标尺;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中国学术会议在线 2005 年全球地理学家大会 文明发展道路应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6、生态良好、生命健康四者统一的发展道路。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满足当代人健康需求的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健康需求的能力;在满足本区域人群健康需求的同时又不损害其他区域满足其人群健康需求的能力;在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的同时,自身在生理、心理、社会幸福感各方面也获得全面的发展。 历史时期京东碧霞元君信仰圈的组织与活动 林玉军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1, S 碧霞元君是在生育神崇拜基础上演化而来的神祇,宋代被封为神之后,受到国家和民间的双重信奉, 对其的信仰成为明至民国时期北方最有影响的信仰之一,北京是这一信仰发展最完备的地区。从空间和时 间来考虑,北京地区的碧霞元君

7、信仰可划分为三个区域:北京东部,以丫髻山碧霞元君庙为信仰中心;北 京城,以“五顶”为信仰中心;北京西部,以妙峰山灵感宫为信仰中心。京师“五顶”和妙峰山碧霞元君 信仰早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像Susan Naquin、赵世瑜、吴效群等都有专门的论著,但京东的碧霞元 君信仰却无人问津。京东是碧霞元君信仰的一个相对独立区域,历史上形成了完整的圈层结构。在这个圈 层内,庙宇因为其灵力的大小被人们的信仰实践划分为几个级别,丫髻山碧霞元君庙的灵力最高,是主要 庙宇,也是整个京东地区的信仰中心;县治中或较有名的山上的碧霞元君庙的灵力次之,为次要庙宇,是 一个县域范围内的信仰中心;地方中心城镇上的碧霞元君庙

8、的灵力更次之,仅为周围村庄的信仰中心。灵 力的大小是以前来进香的香会的数量和分布范围决定的。人们为了进香而组织了香会,京东地区几乎所有 的香会都去丫髻山,说明丫髻山娘娘庙在人们的信仰心理中最具灵力;每个县的香会都去本县治中的碧霞 元君庙,中心城镇的碧霞元君庙只能接受来自周围几个村庄的香火。香会活动沟通了不同圈层之间的关系, 是圈层内部能量交换的主要媒介。本文从历史概况、信仰圈的形成、信仰组织与活动等方面对京东碧霞元 君信仰作一论述。 台灣人口老化的空間過程 劉英毓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台北107, i235ccms.ntu.edu.tw 台灣65 歲以上人口比例已於一九九三年九月超越7%

9、的人口老化門檻。根據2005 年5 月資料這項比例 已經達到9.58%;如按縣市為單位觀察,除了台北縣(6.94%)外,其他24 個縣市都已超過7%。本文透過人 口總數與年齡別人口述資料探討台灣地區人口老化的空間演變過程。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進入工業化與 都市化的發展階段,以都市為遷移目的地的遷移活動,造成農村、山地與離島地區,因為年輕人口移出率 先出現老化現象,都市地區則因為年輕人口移入而造成年輕化現象。近年來,城鄉遷移型態已逐漸消退, 朝向以都市為外移中心往外圍市鎮遷移的方向發展,加上都市地區生育率長期維持在較低的水準下,都市 嬰幼年人口比例迅速降低,近年來都市的老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其中

10、尤其以台北市最為明顯,2005 年5 月的65 歲以上人口比例已達到11.08%。都市地區為數龐大的中高年齡人口,將在今後幾年成為推動人口 老化空間過程的重要動力。如果繼續留居於都市地區,有可能使都市地區老化程度迎頭趕上老化歷史 悠久的農村、離島與山地。在台灣日漸完備的交通系統支撐下,也有可能抒解部分都市人口老化壓力。 试论晋国的都城区位 唐晓峰 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西周初,叔虞封唐,燮父改称晋。晋国长期在汾、浍、涑之间发展,后为大国,称霸诸侯。有关晋国 中国学术会议在线 2005 年全球地理学家大会 历史研究及考古研究已然不少,但对于历史地理问题,仍遗有许多重要

11、问题待于研究。晋国都城地理是晋 国历史地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晋都位置有过变化,位置变化的空间幅度尽管不大,均未出汾、浍、涑之间, 但地理意义仍可以细究,这对于理解晋西南一区早时的人文地理特征,十分有益。我们可以看出晋国核心 城市区位的三个重点:翼绛区位(今翼城、)、曲沃区位(今闻喜、夏县一带)、新田区位(今侯马一带)。 根据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再结合地理环境的实地观察,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个核心城市区位各具重要的城 市地理意义,其重要性随晋国的发展阶段依次变化,反映着晋国空间格局的演变。(1)翼绛区位。这里所 说的翼绛区位,是指塔儿山两侧,浍水上游,临汾盆地东沿这块地方。这个地方是汾浍地区的传统核心

12、地 带。从陶寺文化,到商代唐国的发达,到西周初叔虞封唐,以及随后的晋都翼绛,这条基本连续的历史线 索显示出这个地理区位的持久性的突出地位。这个区位,地处临汾盆地东沿,居河川上游,相对开阔,有 良好的农业,对于以临汾盆地为主要生活区域的社会群体来说,具有上佳的条件;(2)曲沃区位。从地理 区位上看,晋时的曲沃城,在今闻喜一带,地处涑水流域的上游。涑水流域与北部的汾水流域隔以凤凰岭, 一般说来,其水热条件优于汾水流域,并有盐池之利。禹都安邑(今夏县)的历史传说,东下冯发现商时 期城址的考古事实,在不同层面上折射出这个区位在早期历史时代的重要性。曲沃城虽然没有正式立为都 城,但有两点表明其地位不亚于

13、都城。首先是它的实力,“曲沃邑大于翼”是晋国一度出现的政治反常情况,这最终导致“曲沃代晋”。另外,自武公代晋后,虽然仍选择翼为都城,但宗庙却留在曲沃,此后新公即位,都要先到曲沃朝拜祖庙,然后到翼登基;(3)新田区位。新田区位不是一个“老区”,没有独立性,但在晋国疆域内却是新兴枢纽之地。北向太岳而晋北(汾水上游),西通龙门而关中,东与故绛,南与曲沃均联系直便。新田最终成为晋国的政治核心,为后期都城。城市遗址至今尚存。 考古地理学的理论以及在中国的研究实践 王妙发 日本和歌山大学经济学院,640-8510, wangmfcenter.wakayama-u.ac.jp 考古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在历史地

14、理学界和考古学界已有相当程度的被认知度,本文拟探讨其作为分 支学科是否已经可以成立以及其在中国的研究实践和发展前景。本文首先探讨了考古地理学的定义,指出 可简单表述为以遗迹、遗物等实物史料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类史上的地理现象的学科。其次探讨了该学科 的属性,指出当属历史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亦即属于地理学而不应归属于考古学。本文简单陈述了该学 科诞生以及发展概况,指出该学科于上世纪年代被介绍到中国后,应运于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发展 而逐渐被认知被接受并颇有成就,同时认为学科概念被引进之前中国事实上已经存在并有“不自觉”的发 展,并认为以已有的理论探讨及研究实践,该学科在中国可以认为已经成立。本文

15、认为考古资料中隐含着 大量的地理学要素有必要引起历史地理学家的关注,也检讨了为地理学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考古资料运用中 的某些局限及问题,指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考古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的某种“配合”和互动。除了向考 古学界建言之外,历史地理学界也应有对学科理论的探讨以及对考古资料的了解和运用的自觉性。本文认 为以中国庞大的考古资料所包含的地理学要素,中国考古地理学应有坚实的发展远景。 流域生态安全研究是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王尚义 太原师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太原030012, 以流域为独立单元研究流域生态安全,目标是通过压力-状态-响应模式,研究流域生态安全阈值,针对 不同流域的具体情况,

16、协调人地关系,建立各自不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而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 理环境变化和发展的学科,探讨历史时期由于人为活动而引起的环境变迁,从而为当前环境整治和经济建 设服务,其核心内容是人地关系的研究。可以看出,两者的目标和对象是一致的。流域生态安全不仅涉及 流域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而且涉及人类与环境的互动作用,包括水土保持、重大活动事件对流域 中国学术会议在线 2005 年全球地理学家大会 生态的影响、流域生态系统变化与全球环境变化等。历史地理学,以流域为研究单元,利用其独特的研究 理论和方法,从时间和空间尺度拓展流域生态安全研究的范围,使流域生态安全研究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 符合人类长期形成的行为模式,从而为制定现代流域生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