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评报告准备要求(仪器2018版)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46976866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29.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评报告准备要求(仪器2018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自评报告准备要求(仪器2018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自评报告准备要求(仪器2018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自评报告准备要求(仪器2018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自评报告准备要求(仪器2018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评报告准备要求(仪器2018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评报告准备要求(仪器2018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9 仪器类专业仪器类专业自评报告准备基本要求自评报告准备基本要求(2018 版)版) 说明:1. 根据通用标准的修改情况, 仪器类专业自评报告准备基本要求做了适当调整。 2. 主要内容的描述是对标准条款内涵的诠释,专业应在自评报告中回应,只可扩充,不可缺失。 3. 主要内容条目不对应于自评报告中的三级子目录,专业应根据自身情况有机组织。 标准条款标准条款 主要主要内容内容 备注备注 1 1. . 学学 生生 1. 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 施。 1. 学校招生政策、措施概述; 2. 专业对提高生源质量的责任; 3. 专业吸引优秀生源的工作措施; 4. 本专业近三年生源状况,大类招生

2、专业的入学和分专业办法及结果; 5. 本专业吸引优秀生源工作的效果(评价方法、评价结果) 。 2. 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 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 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1. 引导教师投入学生指导(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的相关政策、 制度; 2. 校、院及专业学生指导工作的组织体系、责任与实施责任人; 3. 专业开展学生指导工作的措施及实施情况; 4. 学生指导工作评价方法; 5. 本专业近三年学生指导工作的效果。 (毕业情况、就业情况、去向情况,心理问题学 生状态变化情况等,可引用 1.3、 6.3、 6.4 的部分数据) 3. 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3、的表现 进行跟踪与评估,并通过形成性评价 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1. 本专业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规定; 2. 专业、院系、学校开展学习过程跟踪和评估的制度、政策(预警) ; 3. 专业、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跟踪评估中的责任; 4. 专业开展学习过程跟踪评估的措施、方法; 2 / 9 5. 本专业近三年学生学籍异动情况; 6. 专业利用跟踪评估保证学生达到毕业要求(顺利毕业)的效果分析。 4. 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认定过程, 认可转专业、转学学生的原有学分。 1. 校、院转专业、转学的政策; 2. 转专业、转学的工作流程及学分认可办法; 3. 近三年学生转出情况及其原因分析; 4. 近三年转

4、入学生学分认定、培养方案对接及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分析(全部个体) 。 2. 2. 培培 养养 目目 标标 1. 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 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1. 专业培养目标; 2. 培养目标中对毕业生成就预期的解释、说明; 3. 培养目标的公开、宣传方式; 4. 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的关系; 5. 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关系。 2.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根 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 价与修订过程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 与。 1. 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的机制(制度、方法、周期、过程、责任人、参与人员) ; 2. 培养目标修订机制(制度、方法、周期、过程、责任人、参加人

5、员) ; 3. 最近一次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情况及评价结果; 4. 最近一次培养目标修订过程中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情况。 达成情况是合理 性的支撑之一, 可 引用4.2的培养目 标达成评价数据。 0 0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可衡量 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 养目标的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 应完全覆盖以下内容: 1. 本专业毕业要求; 2. 专业毕业要求的公开、宣传方式; 3. 专业毕业要求设计、考察要素分解的指导思想、方法、体系布局; 4. 专业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只是矩阵不够) ; 5. 专业毕业要求覆盖通用标准毕业要求的情况分析; 6. 本专业 “复杂工程问题”和“非技术因素”

6、的主要特征、能力要素,培养解决“复 杂工程问题”能力和处理“非技术因素”能力的整体设计思想。 1.1.工程知识:工程知识: 能够将数学、 自然科学、 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 工程问题。 1. 本条毕业要求要素分解; 2. 支撑本条毕业要求相关要素的教学活动; 3. 培养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要素布局。 2.2.问题分析: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 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1. 本条毕业要求要素分解; 2. 支撑本条毕业要求相关要素的教学活动; 3 / 9 3. 3. 毕毕 业业 要要 求求 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 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 培养分析复杂

7、工程问题能力的要素布局。 3.3.设计设计/ /开发解决方案: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 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 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 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 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 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1. 本条毕业要求要素分解; 2. 支撑本条毕业要求相关要素的教学活动; 3. 培养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形成解决方案能力的要素布局。 4.4.研究: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 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 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 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1. 本条毕业要求要素分解; 2. 支撑本条毕业要求相关要素的教学活动;

8、 3. 培养针对复杂工程问题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解释数据等能力的要素布局。 5.5.使用现代工具: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 问题, 开发、 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 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 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 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1. 本条毕业要求要素分解; 2. 支撑本条毕业要求相关要素的教学活动; 3. 培养针对复杂工程问题选择、使用相关工具能力的要素布局。 6.6.工程与社会: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 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 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 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 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1. 本条毕业要求要

9、素分解; 2. 支撑本条毕业要求相关要素的教学活动; 3. 培养分析和评价个人实践对社会(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理解 和承担社会责任等能力的要素布局。 7.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能够理解和评 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 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 本条毕业要求要素分解; 2. 支撑本条毕业要求相关要素的教学活动; 3. 培养理解和评价个人实践对可持续发展(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能力的要 素布局。 4 / 9 8.8.职业规范: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 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 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 行责任。

10、1. 本条毕业要求要素分解; 2. 支撑本条毕业要求相关要素的教学活动. 9.9.个人和团队: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 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 责人的角色。 1. 本条毕业要求要素分解; 2. 支撑本条毕业要求相关要素的教学活动; 3. 培养理解和评价个人与团队合作能力的要素布局。 10.10.沟通: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 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 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 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 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 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 本条毕业要求要素分解; 2. 支撑本条毕业要求相关要素的教学活动; 。 11.11.项目管

11、理: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 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 环境中应用 1. 本条毕业要求要素分解; 2. 支撑本条毕业要求相关要素的教学活动。 12.12.终身学习: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 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 的能力。 1. 本条毕业要求要素分解; 2. 支撑本条毕业要求相关要素的教学活动。 1. 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 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定 期开展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质量评 价。建立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 制,定期开展毕业要求达成评价。 1. 保证毕业要求达成的培养质量要求分解体系; 2. 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机制(评价方法、责任机构和人员、周期等)

12、 ; 3. 近三年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情况(结果、分析) ; 4.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评价、修订机制(评价方法、周期,修订工作方式、工作要求、 第三方参与方式和基本要求等) ; 5. 最近一次课程体系设置评价情况(结果、分析) ; 四个方面: 毕业要求达成 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目标达成 教学过程质量 监控 5 / 9 4. 4. 持持 续续 改改 进进 6.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专业对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要求、制度、评价方法建议等) ; 7. 近三年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情况(结果、分析) ; 8.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内容、体系结构,组织机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每部 分的责任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周

13、期等) 。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 教学大纲:专业制定、修改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制度等; 教学过程:专业对教学过程设计、实施的要求和制度。专业对教师利用资源、教 学改革的要求。教学过程中利用以往评价结果的指导原则、基本要求等; 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选题、指导、答辩等制度、措施、工作要求、质量标准等。 9. 近三年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运行情况。 2.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 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 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情 况进行定期分析。 1. 毕业生职业发展状态跟踪反馈机制(内容、方法、责任主体、周期等) ; 2. 本专业以往毕业生(已毕业 4-7 年)职业发展状态数据及其分析;

14、 3. 专业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内容、方法、过程、责任主体、周期等) ; 4. 最近一次培养目标达成情况的数据及其分析。 达成: 意指与描述 的一致程度。 达成情况: 意指工 作领域或性质可 能有不同, 但层次 相当、表现相当。 3. 能证明评价的结果被用于专业的 持续改进。 1. 保证评价结果用于专业持续改进的机制(组织机构、制度、过程、责任主体等) ; 2. 分类介绍利用六个方面(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培养目标达成情况、毕业要求达成评 价、课程体系评价、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结果持续改进工作的情 况,改进效果分析。 可引用 2.2. 4.2. 4.1 的评价数据 5.

15、5. 0. 课程设置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 成,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 参与。课程体系必须包括: 1. 课程体系设计组织工作体系(课程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组织结构、各部分之间的相 互关系、各部分的责任主体、工作措施) ; 2. 课程体系(含实践教学体系) (布局:结构、层次、类型等,构成:课程、实践,相 互支撑关系、时间进程关系,学分构成等) ; 3. 专业特质及其体现(补充标准) ; 4. 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只是矩阵不够) ; 5. 专业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和“处理非技术因素能力”教学设计布局、评价 办法等。 6 / 9 课课 程程 体体 系系 6. 最近一次教学计划修订企

16、业、行业专家参与情况。 1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 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 15%) 。 1.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课程及学分; 2. 学生选课(学生选课规定,控制学生选择此类课程以达成毕业要求的办法等) 。 2符合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工程基础 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 程 (至少占 30%) 。 工程基础和专业基 础类课程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 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能 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 1. 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课程:课程及学分; 2. 学生选课(学生选课规定,控制学生选择此类课程以达成毕业要求的办法等) ; 3. 课程设置如何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培养(设计思想、体系结构、措施、教学要求 等,如何落实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处理非技术因素影响能力培养?) 。 3.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 (至 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