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电影改编的文化阐释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6974334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82.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中国电影改编的文化阐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当代中国电影改编的文化阐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当代中国电影改编的文化阐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当代中国电影改编的文化阐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当代中国电影改编的文化阐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中国电影改编的文化阐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中国电影改编的文化阐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35No136学 苑 论 坛 Forum of Film Academics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一直重视影视文学的教学,1 9 8 4 年就将“影视文学”选修课列入教学计划。从2 0 0 6 年开始,学院组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并招收全日制本科学生,开始将戏剧影视文学的教学由业余状态正式纳入到专业教学的轨道之中。以下三篇文章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三位老师的研究心得。文学作品及经典剧作是影视创作举足轻重的叙事资源。本辑以“当代语境下的影视剧改编”为议题,对影视改编创作进行有意义的探讨和研究。 当代中国电影改编的文化阐释从中国特定的政治社会文化角度,来审视中国当代电影的改编从体现出强烈的社会主义

2、“政治无意识”向人文色彩和消费语境中的娱乐化倾向的转变; 内心联想与直观视像认为小说与电影的艺术本质具有根本的差异性,从小说到电影必须进行从文学的精神影像的不确定转换到电影镜像的物化固定性和从文学的心理内指性到电影镜语的物质重现的差异转换; “红色经典” 的电视剧改编研究的反思及改编的再出发针对当前将“红色经典” 改编为电视剧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然后从改编观念的本体出发,重新思考今后“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研究的立足点和研究的走向。(叶志良, 教授,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近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时说,文学是电影的母体,足够的文学精神和品格是评价一部电影的

3、重要标准。 这位兼写小说和剧本的电影界负责人强调: “电影和文学是互生的关系。 电影从文学中吸取养料,而电影能够为文学精神的传播插上翅膀。 ”(1 )的确,电影急需得到文学的支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优秀的影视剧的良好基础。当代中国影坛,有许多影片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探其源头,不难发现,正式揭开新中国由文学名著改编电影的序幕的, 当推1 9 5 6 年文化部副部长夏衍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 祝福 。 从那个时候开始, 改编文学作品成为当代中国电影创作的重要素材和组成部分, 也自然成为中国电影取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早在2 0 世纪5 0 年代,美国电影理论家普鲁斯

4、东, 就以充分的证据证明了电影改编的重要性: “由小说改编成的电影,总是最有希望获得金像奖” , “在赢利最多的十部影片中,竟有五部是根据小说改编的” 。(2 )一些世界性的文学经典被反复搬上银幕。 列夫托尔斯泰的 安娜卡列尼娜就被改编达1 3 次之多,普希金、 莎士比亚等作家的名作也是影人乐此不疲改编的对象。在中国当代,一些文学史上有影响的古今叙事文学作品, 往往被改写成影视作品。影人利用题材多样的文学作品或文学文本,在基本尊重原作精神的自由度的前提下,进行电影的二度创作,对名著进行新的阐释。文学成为电影能够找到并且能够使自己走向成功的母本。文学文本向影像文本的转换,不仅是两种不同文本在形式

5、上的变化, 而且明显体现出一当代中国电影改编的文化阐释文 叶志良/ T e x t / Y e Z h i l i a n g提要:在中国当代,一些文学史上有影响的古今叙事文学作品,往往被改写成影视作品。剧作者利用题材多样的文学作品,在基本尊重原作精神的前提下,进行电影的二度创作,对名著、经典进行新的阐释。文学成为电影能够找到并且能够使自己走向成功的母本。文学文本向影像文本的转换,不仅是两种不同文本在形式上的变化,而且明显体现出一种文化上的转型。因此,从中国特定的政治、社会文化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当代电影的改编问题,梳理并归纳当代电影改编的文化类型以及改编的历史、文化依据,就成为十分重要而且有意

6、义的事情。关键词:当代电影 名作改编 文化阐释Forum of Film Academics学苑论坛责任编辑:张煜主持人导语(1 ) 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中国电影急需文学支援 , 钱江晚报2 0 0 6 年 1 1月 1 3 日。 (2 ) 美 乔治普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 ,高骏千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 9 8 1 版年,第 4 页。T h e A d a p t a t i o n o n M o d e r n C h i n e s e F i l m s1362 0 0 7 年第1 期种文化上的转型。因此,从中国特定的政治、社会文化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当代电影的改编问题,梳理并归纳当代电影改

7、编的文化类型以及改编的历史、文化依据,就成为十分重要而且有意义的事情。一在以政治权力的合法化机制和政治伦理秩序为核心的中国当代社会中, 电影的改编首先体现出强烈的社会主义“政治无意识” 。 夏衍先生特别注重将文学名作改编成为电影。 建国初期在关于作品改编问题上他曾经说过有浓厚政治理念的话 : “一部小说看的人最多不过几百万, 一出舞台剧演一年也不过几十万观众,一部电影首轮上映,就可以有上千万观众,改编好一部作品,让一部名著普及化,让更多的人接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这是十分光荣的任务。 ”(3 )夏衍提请将小说名作改编为电影剧本既要努力遵循原作的精神, 但也应自觉地将小说改编纳入到爱国主义、

8、社会主义教育的新中国意识形态的轨道和秩序之中。的确,在当代中国,很多文学名著的改编,往往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度契合, 他们的电影书写带有较多的意识形态功能色彩。建国初 “十七年” , 在中国泛政治化的特殊的时间和空间中, 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显示的勃勃生机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和社会主义建设活动的高涨成一致的方向。 围绕着社会主义新意识形态建设这一话题, 电影改编作品的选择也自然纳入到建设的行列之中并自觉开展对新中国的尽情抒唱。 从文学到电影的作品有根据解放区的同名歌剧改编的白毛女 、 刘胡兰 ,根据孔厥、袁静同名小说改编的 新儿女英雄传 , 根据老舍同名作品改编的 我这一辈子 、 方珍珠等。仅电

9、影改编的倡导者夏衍一人,就身体力行地推出了改编的电影剧本 祝福 (鲁迅小说) 、 林家铺子 (茅盾小说) 、 革命家庭 (陶承我的一家 ) 、憩园 (巴金小说) 、 烈火中永生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 等。 这些电影, 有的歌颂已经过去的人民革命战争和在战争中涌现的人民英雄, 有的揭示黑暗社会和人民的苦难,有的歌赞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明朗天空下的新生活。有三类文学作品成为电影改编的最重要领域。一是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像吴强的红日 、曲波的 林海雪原 、 罗广斌、 杨益言的 红岩 、 冯志的 敌后武工队 、知侠的 铁道游击队 、 冯德英的 苦菜花 、 李英儒的 野火春风斗古城 、杨沫的青春

10、之歌 、高云览的小城之秋 、欧阳山的三家巷 、梁斌的红旗谱 、雪克的战斗里的青春 、马烽的吕梁英雄传 等等;二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名著,如鲁迅的祝福 、巴金的家 、茅盾的林家铺子 、柔石的二月等等;三是现实题材文学作品的改编,像赵树理的 小二黑结婚 、 三里湾 、李准的 李双双小传 、 王炼的 枯木逢春 、 胡可的 槐树庄 、高缨的达吉和她的父亲 、马烽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等。这三大题材,无论是革命历史题材,还是现实生活题材,都能较为完整地传达当时时代政治的声音,成为建国后“工农兵文艺”的杰出代表。改编者显然是按照中国特定的政治和时代的逻辑, 把作品改编成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寓意电影。

11、虽然在忠实于原著的改编前提下, 但影片根据时代和政治的需要,对作品做出了“革命化”的符码处理。曲波的林海雪原 本来就是一个革命英雄主义的作品, 讲述4 0 年代末期一支解放军小分队奉命深入东北林海雪原消灭国民党残匪的故事。电影将一个现代意义的“革命”主题内置于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浪漫的框架中, 在影片中完成了对主题的“创造性转化” 。同名歌剧白毛女 ,原来就是歌颂的主题 “旧社会把人逼成鬼, 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 电影特地增加了喜儿的阶级意识和反抗意识,使得白毛女最终成为 “一个按照非政治的逻辑发展开来的故事最后被加上一个政治化的结局” 。(4 )青春之歌在突出原作主线的基础上,对小说进行了删

12、节和压缩,增加了林道静到农村教书、江华领导农民进行麦收斗争,以及林红巧计救出林道静的情节, 为的是突出革命斗争及共产党人对林道静的影响。红旗谱 删除了小说中的保定二师学潮的精彩片段, 增加了朱老忠2 5 年后全家回锁井镇、 扬鞭勇闯冯家大门的场面,强化了朱老忠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自发革命到自觉革命斗争的红色“成长”主题。作为“问题小说”的小二黑结婚 ,通过小芹与小二黑争取婚姻自由的爱情故事, 不仅提出了解放区提倡移风易俗的重要性问题, 而且也提出了边区农村民主政权不纯的问题, 应当说是一部歌颂解放区 “人的解放” 的作品。 小二黑与小芹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阶

13、级矛盾都异常尖锐,要争取个人婚姻自由,显然仅靠自己的觉醒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为影片的改编确立了政治品格的客观走向。 影片对原著中存在的阻挠年轻人自由恋爱的两大阻力做了较大程度的调整, 而且把金旺与小二黑的矛盾冲突上升为二元对立的阶级矛盾, 为影片的故事营造了一个鲜明的 “政治语境” 。 在这个二元对立的阶级模式中, 双方各自有一个强大的政治背景。 金旺的背后新增了一个名叫“二叔”的人,这个在小说中没有而且在影片中从未出场的 “二叔” , 明显是一个对立的政治符号。“二叔说了, 先搞小二黑,后搞村长。 ” “没关系,二叔说了,蒋介石已经和日本人挂上了钩, 太原要是一有动静, 这儿早晚得变天,万一

14、在这儿站不住,咱们进城去。 ” “二叔”实际上是金旺兄弟的幕后指挥者,也是边区民主政权最大的敌人。他的出现, 使金旺与小二黑的矛盾演化为一场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 而小二黑显然是民主政权的代表, 他的身后是村长、区长为代表的共产党、八路军,他们在影片中扮演了真正的“救世主”的角色。区长最终决定了这场民主政权与封建反动势力之间激烈斗争的胜负。显然,在一个特殊的政治化的社会语境中,在一个特殊的时间和空间中,电影的改编,是高度政治意识形态化的必然结果。即便是在比较宽松的年代, 电影的改编也仍然保留了(3 )夏衍电影论文集 ,中国电影出版社1 9 6 3 年版,第 2 6 3 页。 (4 )孟悦 白毛女

15、演变的启示 ,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 ,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1 9 9 3 年版,第 8 9 页。137No136学 苑 论 坛 Forum of Film Academics政治化的强大惯性, 它不光光是简单的从文学形态到电影形态的形式转换,而是一次文学与社会、与政治的接轨与对话。 雷雨原本是一个诗剧,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雷雨 总是被钉在政治的十字架上, 家庭的崩溃俨然是阶级灭亡的标志。三组人物人与人的关系,烙刻着两个阶级的鲜明印记。像鲁迅的伤逝 、 药等作品的改编,已经处在8 0 年代思想解放的语境中, 但对政治的诉求仍无法回避。1 9 8 1 年的伤逝因忠实于鲁迅的原著

16、受到普遍的肯定,但导演水华在影片中设计了“庙会”的场景,增加了“军阀过街”的情节,男主人公涓生还奋笔写下洋狗大帅国人的杂文,揭露“从来没有取得做人权利的中国”的社会现实,拔高涓生的 “政治品质” 。 另一部同名电影 药 , 则对小说进行了大胆的创造。 电影把小说中虚写的人物夏瑜,扩展成一条情节主线,详细地表现了他的行刺与就义的过程,塑造了一个无畏、正义的革命志士的形象。电影还突出表现夏瑜的“排满”思想,如在狱中慷慨陈词,大骂“满人鱼肉百姓”等等,把电影的主要线索和主题紧锁在主流政治层面上。作为2 0 世纪最重要的电影改编者的夏衍, 他无疑是将文学作品政治逻辑化的里程碑。 在救亡压倒启蒙基本主题的环境里,作家以向时代政治命题的高度趋同,自觉呼应主流意识形态的召唤。夏衍在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一书中特别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