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理论真题汇编试卷之答案

上传人:mingti****nghao 文档编号:46970243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45.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理论真题汇编试卷之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理论真题汇编试卷之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理论真题汇编试卷之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理论真题汇编试卷之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理论真题汇编试卷之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理论真题汇编试卷之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理论真题汇编试卷之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真题解析】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理论真题汇编试卷(一)【真题解析】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理论真题汇编试卷(一)-答案详解答案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本题考查态度的行为成分的概念。 2.C【解析】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像。题干描述的是正后像。 3.B【解析】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和保持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4.A【解析】胆汁质的人以精力旺盛、粗枝大叶、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为特征。 5.C【解析】略。 6.A【解析】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7.A【解

2、析】略。8.A【解析】班级、小组、少先队等属于正式群体。 9.C【解析】“长善救失”“教学相长”均出自学记。 10.D【解析】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育问题。11.A【解析】“泛智”教育的思想是夸美纽斯提出的。 12.A【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题干的描述正是陶冶教育法的体现。 13.C【解析】1986 年 4 月 12 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

3、义务教育制度。 14.C【解析】新课程改革适当减少了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层次结构。 15.A【解析】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 116 个必修学分,总学分达到 144 个学分方可毕业。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解析】学习动机有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2.ABCD【解析】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包括:(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人们的教育理想;

4、(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ABC【解析】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教学过程的规划。 4.ABCD【解析】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复杂性和创造性、连续性和广延性、长期性和间接性、主体性和示范性、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5.ABC【解析】教育的世俗化是近代教育的特征。 三、判断题 1.【解析】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解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 3.【解析】“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来的。 4.【解析】班集体

5、的共同奋斗目标是全体成员在认识、行动上达成一致,从而确立下来的,不应该是由班主任来确立的。5.【解析】课程中的教学只是教学的一种实施方式,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二者并不等同。 6.【解析】略。7.【解析】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8.【解析】略。9.【解析】动机水平适中时,解决问题的效率最高。 10.【解析】夸美纽斯的代表作是大教学论,该书的出版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四、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学是在一定

6、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3.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五、简答题(答案要点) 1.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质量的检查者,他能够引导学生沿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受过专门训练,不仅“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思想修养,而且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懂得如何组织和进行教学,能够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7、: (1)教师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并起着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 (2)对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的态度发挥作用;(3)影响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2.(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意味着学生不是成人,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不太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包括以下四层含义: (1)学生具有和成人

8、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3)学生有发展的需要;(4)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4.(1)不赞同。这种观点是对自主学习的误解。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 (2)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我要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只有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 (3)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核心,表现为“我能学”。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要求教

9、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培养其独立学习的能力。 (4)自主学习也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上。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并使之养成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 六、案例分析题(答案要点) (1)案例中小孩将墨水不小心倒进水里,于是发现搅动的时候,上面的漩涡和下面的水呈对称图形的规律,然后经过自己的实验验证结论,并进行总结,这样的学习过程属于探究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10、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而在案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自主的、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的、符合自己学习兴趣的,因而是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效果也更好。 (2)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 探究学习也称为发现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自学基础上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内讨论。 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理论真题汇编试卷(二)教师招聘考

11、试之教育理论真题汇编试卷(二)-答案详解答案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2.C【解析】新课程在小学阶段设置综合课程,在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设置分科课程。 3.A【解析】略。 4.B【解析】1999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教育目的表述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是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的反映。 5.A【解析】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

12、本任务。6.D【解析】斯宾塞的代表作是教育论。 7.D【解析】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涉及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它规定以什么样的教育内容来培养新一代,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8.A【解析】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机构,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就需要通过教学、课外校外活动、生产劳动等途径来实现。教学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所占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广,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全面深刻,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也最大。所以,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9.D【解析】言语直观是通过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进行的直观。它不需要借助除言语以外的其他媒介,故它是最经济和最便利的直观教学手段。 10.C【解

13、析】题干的描述是对榜样示范法的经典阐释。 11.B【解析】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12.D【解析】略。13.C【解析】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14.D【解析】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即感觉后像。在各种感觉中,视觉的后效最显著,又称视觉后像。电影中活动的画面就是利用了感觉后像的作用,才能使画面显得连贯易懂。 15.A【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寄宿制学校,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16.D【解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意思是“看他

14、的所作所为,考查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这是孔子提出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 17.B【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于 1993 年 10 月 31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93 年 10 月 3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15 号公布,自 1994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18.A【解析】1949 年,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了 16 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编制了“卡特尔 16 种人格因素调查表”(16PF)。 19.B【解析】略。 20.A【解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

15、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一领域的目标又从低级到高级分成若干层次。 二、填空题 1.间接 2.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3.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4.师生关系 5.普遍与特殊 6.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 7.创造文化 三、名词解释 1.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 3.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4.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

16、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四、简答题(答案要点) 1.(1)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从活动水平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个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2)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寻求发展的积极动机和渴望。所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内驱力,个体社会实践是影响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1)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归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把人体验过的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又把上述六项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2)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关。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