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962549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4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复习辽宁庄河第二高级中学 王明玉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一、产生二、初步发展三、确立统治地位,成为主流思想四、受到挑战,出现危机五、继续发展,理学出现六、批判继承中发展一、产生 (一)历史背景 第一,在经济上:第二,在政治上:第三,在阶级关系上:第四,在思想文化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生产力得以提高和发展;使井田制走 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 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宗法分封制日益崩溃瓦解;诸侯争霸, 战乱不断,政治分裂;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 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

2、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 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文化下移,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 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二)概况(三)地位(四)影响v 孔子的主张政治思想哲学思想 :教育思想 :核心:仁和礼为政以德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讨论 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实事求是”“学思相结合”“独立思 考,敢于坚持正确意见”当时未受太多重视。孔子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他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孔子进行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以求仕并宣传其学说。他访问了卫、陈、蔡 、曹、宋

3、、郑等国,虽然受到礼遇,但并不被重用,他四处碰壁,自觉犹如“丧 家之犬”。孔子强调仁政、礼治,为政以德,这对于当时急功好利不断从事攻战的各诸 侯国君主来说,自然是格格不入的,不符合诸侯要求进行争霸战争和改革以富国 强兵的要求。孔子的思想包含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 暴政,缓和阶级矛盾。 但其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后世中外的影响。孔子“以德治民”的思想和今天我国“以德治国”的主张有何异同? (1)相同点:都具有人本主义思想;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促进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不同点:出发点不同。孔子的主张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 统治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剥削阶级不可能

4、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今 天的人本思想一切从人民利益为根本,树立科学发展观。 孔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为什么他的主张却不被统治者采纳呢?孔子所处的年代是春秋末年,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战争不断 ,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当时社会发生剧烈变革,旧的井田制、分封 制、宗法制日趋崩溃,社会秩序混乱不堪,社会的价值观遭破坏。 孔子作为一名没落的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从 而提出“仁爱”、“德治”等主张以缓和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解决当时 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又提出“复礼”的主张,通过恢复西周的礼乐 典章制度,把颠倒了的社会等级制度重新恢复正常。由此可见,孔 子的思想实质上是在力图维护以分封宗法制为核

5、心的奴隶制。他的 这一保守思想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不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所以不受到重视。 二、初步发展 (一)历史背景 孟子、荀子思想产生的背景与孔子的一致,不过战国 时期的政治、经济变革更加猛烈。 (二)概况 孟子、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使儒家在战国 时期得到了发展。孟子的思想主张荀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先义后利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三)地位(四)影响正确认识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 积极:民本思想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对封建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 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极:民本思想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加强封建 统治的策略,

6、与当今所提倡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发展,体系更加完整,成为 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总体来说还是“迂远而阔于事”,没有受 到统治者的重视。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更加激烈,对富国强兵、变法革新等要求更加强 烈。儒家思想虽然逐步摆脱伦理道德强烈的色彩,更加向政治靠拢 ,但与诸侯的要求还是有较大差距的。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当时的影响有限,其影响也主要体现 在对后世的影响。三、确立统治地位,成为主流思想 (一)历史背景 第一 在政治上:第二 在经济上: 第三 在思想文化上:第四 汉武帝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建立,但皇权与相权尤其是中央与地方矛盾严重激化,边患

7、严 重,阶级矛盾激化,这些都要求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从秦始皇始建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皇权统治以后,由于秦朝残暴的统治,很快引发 了秦末农民大起义,不久形成楚汉之争和各武装势力的割据,汉初的皇权得以削弱,异姓 王和同姓王的地方割据统治,影响中央王朝的统治。景帝时代的七国之乱,典型表现了地 方割据势力对中央的威胁,到汉武帝时,这些诸侯王势力依旧尾大不掉,使汉朝中央集权 统治受到严重威胁。匈奴不断骚扰边境,汉初的和亲政策已经无济于事。经济上,由于统治者为了安定民心,缓和社会各种矛盾,长期采用黄老的“无为而治 ”的政策,经济恢复发展,国家相对富强,为“有为”提供了物质基础;一些不法大臣、大商贾、大地

8、主大量兼并土地,对农民强取豪夺,造成社会不安。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而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 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积极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在政治和经济上,汉武帝先后采取了推恩令等政策,削弱诸侯 王的割据势力;在思想文化方面, 实行“独尊儒术”,把儒学提高到国家的正统独尊的地 位。 (二)概况(三)地位 (四)影响 积极:消极: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仁政、大一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等主张。继承了先秦儒学民本、重民等思想,发展了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服务的理论。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成为后世 的主流思想。儒

9、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君权神授思想赋予了君主崇高的 权威,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儒学从此确立 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新儒学具有神权色彩,导致两汉时期迷信思想严重泛滥;儒学 独尊局面形成,实际也是文化专制,禁锢人们思想,封建社会 后期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 国近代的落后。 比较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 从思想内涵来看,汉儒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的思想纳入 自己的理论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 化的社会政治秩序;汉儒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 的合

10、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黄老之学统治地位丧失的原因是什么?是自身的缺陷和不足。由于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政策,使皇 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郡守、王国)的矛盾日益尖锐。 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式 发展的需要。 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 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四、受到挑战,出现危机(一)原因:(二)概况魏晋南北朝以来,社会动荡不安,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信徒 众多。三教之间彼此辩驳、相互吸纳渗透,调和之风日益兴盛。儒教根据时代的特点,逐渐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一些积极合 理,逐渐形成所谓“三教合一”的新儒家思想体

11、系。 五、继续发展,理学出现(一)历史背景 第一 政治原因:第二 经济原因:第三 思想文化方面:第四 宋代环境: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社会动荡,政治分裂,在此过程中,传 统的封建伦理纲常遭到破坏;而两宋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 尖锐,统治者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以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要求 。唐宋以来,封建经济发展繁荣,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为确 保对广大人民的有效控制,迫切要求建立一套对广大人民剥削和统 治进行辩护的理论。汉代以来,科技发展对传统儒学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儒学的一些迷 信理论受到了质疑,需要理论的更新;儒、佛、道三教并立,“三 教合一”潮流出现,儒学吸收佛道思想,体系逐步更新。宋

12、代重文轻武,科举发达,这些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良 好的学术文化环境。(二)概况新儒学吸收了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考虑,又把它们与传 统儒学联系起来,构造了新的儒学体系。主要有程朱理学、陆王心 学两大流派。主要思考了世界的本原问题、获取的方法、如何处理 封建伦理道德与封建统治等问题。1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2)主要思想 世界观观: A、在宇宙: B、在社会: C、在个人: 方法论论: 程颢、程颐和朱熹。 “二程”开创了一个重新解释儒 学的思想系统,而朱熹是新儒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理”是儒家道德伦理; “理”就是人性。 “格物致知” “存

13、天理,灭人欲”: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 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 2陆王心学 (1)陆九渊(南宋): 世界观:求“理”方法:(2)王守仁(明) 主张: A、B、心是天地万物渊源,即“心即理也”“发明本心”,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主张以心学 来更新理学。这种思潮的结晶便是“阳明心学”。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 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三)地位 理学逐步成为宋明时期的统治思想。它理论体系完整缜密,又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和加强中央集权

14、的需要。 (四)影响 积极:消极: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 的和谐的意识。 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 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 文明的进步。 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 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因循守旧的观念;重利轻 义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1)相同点:(2)不同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 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15、; 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 节制、发奋立场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 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陆王心学认为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认为本心就是“理”;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 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六、批判继承中发展 (一)历史背景 第一 政治原因:第二 经济原因:第三 思想文化方面:第四 外交方面: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封建制度腐朽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 会的危

16、机日益加深。 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 社会风尚发 生变化,人们竞相逐利;而封建政府重农抑商。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我国,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封建纲常 礼教腐朽严厉,八股取士,文化专制。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但西学东渐,近代科技传入开阔了眼界(二)概况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 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主张: (1)政治思想: 大加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伦。 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肯定人们追求物质享受 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 (2)哲学思想:对李贽思想的评价: 把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 和战斗精神,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的产生。的产生。万物皆生于两,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有: 思想上:经济上: 政治上:经世致用,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 社会变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