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6956820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PT 页数:115 大小:7.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章物质世界运动规律意识能动认识规律指导实践改造世界揭示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相互转化的过程及意义与第一章的逻辑关系第一章第二章唯物论和辩证法认识论体 现认识的基 础和本质认识的 运动过程真理与价值本质论过程论目的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本章的逻辑结构认识与实 践的统一方法论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问题的引入:认识何以成为哲学问题?一切迄今我以为最接近于真实的 东西都来自感觉和对感觉的传达。但 是,我发现,这些东西常常欺骗我们 。因此,唯一明智的是:再也不完全 信赖那些哪怕仅仅欺骗过我们一次的 东西。我在好

2、多年前就已经觉察到,我从 早年以来,曾经把大量错误的意见当 成真的加以接受。从那时起,我就已 经断定,要想在科学上建立一些牢固 的、永久的东西作为我的信念,我就 必须在我的一生中有一次严肃地把我 从前接受到心中的所有意见一起去掉 ,重新开始从根本做起勒内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 笛卡尔(1596-1650)问题的引入1:认识何以成为哲学问题?正当我企图相信这一起 都是虚假的同时,我发现: 有些东西(对于我的怀疑) 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那个 正在思维的我!由于我思, 故我在 (ego cogito, ergo sum)这个事实超越了一切怀 疑论者的怀疑,我将把它作 为我所追求的哲学第一条原 理 勒

3、内笛卡尔笛卡尔(1596-1650)问题的引入1:认识何以成为哲学问题?真正说来,从笛 卡尔起才开始了近 代哲学黑格尔问题的引入2: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歧经验论(empiricism)认为经验或感性认识是 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经验分为 两种,一种是外部经验即感觉,另一种是内 部经验即内省。 唯理论(rationalism)强调理性作用的一种 认识论学说。可靠的知识是从先天的、无可 否认的自明之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 得到的分歧1、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有无天赋观念)洛克:“我们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 何观念,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后天的经验。” 莱布尼兹:“人的心灵

4、就它们的现实知识来说不是天赋的,但 很多可以成为潜在的知识是天赋的,如大理石的纹路所构 成的形象,在任通过工作发现它们之前,就是在大理石之 中的”。分歧2:关于认识的方法或逻辑问题(归纳逻 辑与演绎逻辑)培根:“寻求和发现真理的道路是从感觉与特殊事物把 公理引伸出来。然后不断地逐步上升,最后才达到最普 遍的公理。” 笛卡尔:“几何学家惯于在极其困难的证明中运用简单而又 容易的推理长链达致结论。这使我设想,凡是人能认识 的事物全都以此方式相互联系,没有什么由于遥远而我 们达不到的,或者由于隐蔽而发现不了的,只要我们力 戒以假作真,始终在思想中保持从一个真理演绎出另一 个真理所必需的秩序。” 分歧

5、3、关于认识的可靠性问题(感觉经验与理性 知识何者更可靠)经验论:错误或虚假倒不是在感官里,感官并不主动,它只是 接受影象错误或虚假是在判断里,或是在心灵里;判断或心灵没 有给予应有的周密细致地对待,没有注意到离得远的东西只是由 于离得远或由于别的原因,而应该比它们离我们较近时显得小和 模糊;在别的情况下也是这样。缺陷:将感觉经验绝对化,只承认感觉的真实性,最终从 怀疑导致不可知论。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认为感觉是骗人的。唯理论 :因为我曾经多次观察到:塔远看像是圆的,近看却 是方的,竖在这些塔顶上的巨像在底下看却像是些小雕像;像这 样,在无数其他的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官的判断有错误。缺陷:普

6、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不能从经验中来,它只能存在 于主体之中,仅仅属于思维主观性的机能,这就必然导致割断思 维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认为知识先天地存在于主体之中,最终陷 入先验论。康德:思维无感性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但是,不应过分强调二者分歧,唯理论和经验 论颂扬人知识和理性,作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思想 武器,在以理性反对宗教神学方面却是一致的,这也 正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历史先进性的表现。正是这种 先进的反封建精神,成为了其后的启蒙思想家的武器 。例如作为洛克的忠实信徒的伏尔泰,就是以洛克的 经验论为武器去反对教会的至上权威,信奉和宣传自 然神论,竭力取消传统宗教所信仰的人格神对人间事 物的干预,终生

7、与封建专制制度斗争,追求民主政治 。是否所有的认识信息都来源于客体,以致如传统经验主义 所假定的那样,主体是受教于在他以外之物的;或者相反,是 否如各式各样的先验主义或天赋论所坚持的那样,主体一开始 就具有一些内部生成的结构,并把这些结构强加于客体?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问题的引入3:哲学认识论问题的现代心理学回答问题的引入3:哲学认识论问题的现代心理学回答心理发生学分析的初步结果,似乎是与上述 这些假定相矛盾的。认识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 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会把自己烙 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 互作用。关于认识的头一个问题就将是关于主客体之 间的中介物的建构

8、问题:这些中介物从作为身体本 身和外界事物之间的接触点开始,循着由外部和内 部所给予的两个互相补充的方向发展,对主客体的 任何妥当的详细说明正是依赖于中介物的这种双重 的逐步建构。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1、主体和客体的含义p 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p 客体: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 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p 中介: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利 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体中 介客体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认识关系:认识和被认识主体客体化过程客体主体化过程2、主体和客体的相互

9、关系o 认识关系(主体能否认识客体?)o 实践关系(主体可否改造客体?)o 价值关系(客体对于主体是否好的? )o 审美关系(客体对于主体是否美的?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 的需要,这种需要就 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 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月球探测器智慧一号高能加速器(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你要有知识,你 就得参加变革现实

10、的 实践;你要知道梨子 的滋味,你就得变革 梨子,亲口尝一尝。毛泽东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的思想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 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 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 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 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回答。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维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二、认识是主体对客

11、体的能动反映(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u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u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p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p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 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能

12、动革命的 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主 体客 体主 体实 践客 体(一)从实践到认识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 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 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 觉硬的红的甜的圆的(2)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苹果:硬的、圆的、 红的并且甜的果实(2)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例如:头脑中对苹果的硬、圆、红 、甜的果实的形象的再现。(2)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表象

13、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回忆和再现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3)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 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 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 象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1)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3)理性认识的特点第一、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 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 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第二、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 事物

14、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 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v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v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v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4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o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o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提炼和加工。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视频:焦裕禄-调查研究思维方式 科学知识 价值观念理性因素理性因素( ( 认知结构认知结构) )情感、意志、欲望、 动机、信念、习惯、 本能等非理性因

15、素认识 过程协同作用(二)从认识到实践1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92页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

16、认识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 的程度。的程度。牛顿:光是 “粒子”。惠更斯: 光是波。爱因斯坦:光具 有波粒二重性光本性的认识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o 从形式上看,认识发展总过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 复循环 o 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说明,人类认识是一个螺旋式上 升的运动过程。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oo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oo 第二,从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