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 珍一 伤 时忧国情思 录钟贤 培龚自珍是我国近代史开端时期的爱国诗人他一生伤时忧国,系念社会 的进步,国家的安危他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反对殖民主义侵略时代的潮流,民族的正气,孕育了龚自珍这样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二龚 自珍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死于道光二十一年这正是清代经过所谓康乾“盛世”之后开始走向役落,并终于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洋枪洋炮声中,进入民族灾难深重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以震撼清朝统治的川陕白莲教起义为代表的农民暴动事件,连续不断,尖锐的阶级对抗,不仅使清政权的稳固性受到严重的挑战,也暴露了封建社会这个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社会机体,在频繁的、暴力的阶级冲突的社会力量的冲击下,呈现出衰竭的表征然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封建社会衰竭的表征奋并不会一览无遗地暴露出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天朝大国”的假象还以种种姥紫嫣红的表征把社会 的腐臭掩盖起来犷而长期受传统的封建意识熏陶的王土臣民,也不 会一下子就怀疑封建社会这个庞然大物已经走到它生存的尽头‘龚 自珍思想的尖锐之处,‘在予高屋建航,从整个社会的存在的可能性这个高度觉察到封建社会所潜伏的危机嘉 庆 十八年,由林清率领的一支二百人的天理教起义队伍,一举攻进了皇宫,这个事件使清朝统治者震徐原恐,也使年青的龚自珍从革命的风暴中意识到封建社会机体上的残缺与衰败,并由这事件引发而撰写了著名论文一明良四论①,在这组论文里,他表面上是在封建制度的范围内探讨“明君 良臣”的关系、作用,实质上是揭露、抨击封建社会这个机体从意识形态到政治实体上的没落与腐朽。
他论史道今,,借古讽今犷指斥皇帝无耻,官员无耻,政体腐朽,纲纪崩溃文章的思 想外表是在探讨如何通过改革时弊使封建政体存在下来,而思想的内核却是从“探世变”这个高度在揭示社会的存亡,发出救亡的呼吁,表现年青的龚自珍伤时优国的爱国情惊龚 自珍在《明良论》所表现的爱国思想,并不是偶然的、孤立的,在他写《明良论》前后五、六年时间里,他几乎都围绕着优伤国家危亡这个主题而作诗为文,大约与《明良论》同时期的《尊隐》‘是一篇较早地、也比较成熟地揭示封建社会已走到了它的历史尽头的寓言体政论文⑧在诗 人笔下,封建社会已经到了“日之将夕,悲风骤至朋的“衰世”,整个封建大厦己经象“鼠壤”一样,百孔千疮,行将倒塌他寄希望于朝廷之外的“山中”,寄希望于群臣之外的“山民”,作 出“京师之日短,山中之日长”的绪论他无限深情地祝福“俄焉寂然,灯烛无光,不闻余言,但闻熟声,夜之漫漫,鹃旦不鸣,则山中之民,有大音声起,夭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矣比《明良论》稍后三、四年写的《行路易》③,则是在他现存的诗中最早揭露封建‘“衰世”的诗作诗一开始就把封建社会比作吃人的猛 虎,“东山猛虎不吃人西山猛虎吃人南山猛虎吃人,北山猛虎不食人漫漫趋避何所一一己分当然,诗中说 的“吃人分,指的是 清王朝对人才的 摧残,但综观全诗,诗人却以他政治的敏感性和 深刻性,揭示 了造成猛虎吃人现象的社会 根源,揭示 出“大药不疗膏育顽”的“衰世”的社会征候。
封建社会将趋灭亡的情景,忧伤国之将亡的爱一国情思,大 量出现在龚自珍的诗文之中,“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 饿 者,四 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奚暇间年岁”这是他在《西域署行省议》中对时势的论断七律《逆旅题壁,次周伯恬原韵》,则用 诗 的 语言,披露“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的情状“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述恋路旁鸦东邻窿老难为妾,古木根深不似花封建社会已如肃杀的“秋气”,白日西倾的“夕阳”,封建统治者则像梁上燕子,荒野的乌鸦,他们已不知世之将亡,仍然依恋厅堂,寻欢作乐,不知日之将墓,在夕阳下迷恋难离整个封建大厦犹如“东邻鳌老难为妾,古木根深不似花”,多么形象的比喻,多么深刻地批判里总之,诗人充分调动他的形象感官,对封建社会的衰亡进行种种形象的描绘有时他把封建社会比喻为经不得风雨的“黄泥亭子白茅堂”④,有时又比作险象横生的“危如累卵”⑤,一触即溃,有时又把封建社会比作“将萎之华”致人死命“痹捞之疾”⑥,有时被形容为“万马齐暗”⑦有时又被形容为“漫漫长夜”⑧诗人预言“起视其世,乱亦竟不远矣⑨诗文中对社会机体局部 的描绘就更多了,比如写官场的腐败、官僚的 昏庸,在《人草稿》中,他把大小官员写成是没有心肝肠肺,徒具人形的泥塑偶像多在《伪鼎行》里,写的是另一种其世盗名,贪婪凶狠的官僚多以“金粉东南十五州”开句的《咏史》,写了官场的腐朽黑暗情状“牢盆押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奔走权门,操权弄政或趋炎附势,专横跋底,或在统治者的淫威下,俯首贴 耳,甘当顺民正如诗人在《明良论》所感慨的“臣节之感,扫地尽矣另外二首《咏史》之一,以“宣室今年起故侯”开句的诗,主要写黄河水患的酷烈,写水患之下人民的灾难,官员 的欢歌“金蛮午夜闻乾惕,银汉千寻泻豫州,猿鹤惊心悲皓月,鱼龙得意舞高秋‘云梯关外茫茫路,一夜吟魂万里愁黄河决口,河水奔突而出,一泻千里,触目惊心,人民在黄水中挣扎,遍地悲歌,而政府官员,却以此又能谋得治水的席位,可方中饱私囊另一首《咏史》,则、抨击朝廷到地方政府,在水患面前束手无策,不顾人民死活,胡乱拟就治河方策,给后代子孙带来无穷的祸患在人才间题上,诗人忧国的情思尤为深沉他无限感伤“沉沉心事北南东,一 院人才海内空吸在《乙丙之际黄仪第九》,更对人才匾乏情况作了形象的描绘认左无才相,右无才史,国无才将,库序无才士,陇无才民,崖无才工,街无才商,抑巷无才偷,市无才驭,、蔽泽无才盗,则非但鲜君子也,抑小人甚鲜,”诗文中这种透辟的议论、形象的比喻和强烈的批判,体现了龚 自珍对封建社会这个机体的深刻了解,体现了他对“探世变”的爱 国情思。
世事枪桑,时变世易,、救亡之思常索绕于龚自珍的脑际,他为此而上下求索大,声疾呼“奈之何不思 更法”当然,诗人所处的时代,旧的阶级正走向灭亡,而新的革命的阶级还在胎动之中,时代不可能给他提供救亡的可行良方,他常常为此感伤、慨叹“我有心灵动鬼神,却无福见乾隆春席中亦复无知者,谁是乾隆全盛人”但是在他“探世变”的意识 中,却蕴藉着一种属于新的时代的朦胧的意念,他期待着一个能扭转社会危局的巨大的社会冲击力量的到来这就是诗人一再在诗文中所呼唤的“风雷”狼藉丹黄窃自哀,高吟肺腑走风雷不容明月沈夫去,却有江涛动地来此诗是为歌烦方百川遗文 而作,一了一其实也是借题发挥、抒发感慨诗中的“风雷”,‘是一种“愤世疾俗”的巨大 力量,发自肺腑的怒号,是变革社会的号角风雷”的力量,惊天动地,可以使明月高悬,可以使江涛奔腾咆哮后来在《已亥杂诗》中更明确地提出“办州生气恃风雷”⑩,只有“风雷”才能救中国,“风雷”成了诗人批判社会,涤荡社会腐恶势力和追求理想 的一种社会力量尽管这种意念连作者 自己也弄不清它的具体内涵,但一种否定现状,探求世变,挽救危亡的爱国情思却形象地突现出来正是这种异乎时俗的思想,他被封建卫道者们视为“怪物”、“呆子”、“狂客”,在政途上一再受到排挤打击。
可是,龚自珍是一个执著的、倔强的爱国者,他虽然在复杂纷纭的政途上颓唐过,苦闷仿徨过,但却不随俗沉浮,他面对险恶的人生,统治者的淫威,公开宣言“大言不畏,细言不畏,浮言不畏,挟言不畏”,他被迫辞官,离开了官场,但却倔强挺拔,毫不妥协地表示“古愁莽莽不可说,化作飞仙忽奇阔江天如墨我飞还,折梅不畏蛟龙夺 ”⑩龚自珍的“探世变”的爱 国情思,得到后人的景仰,促使人们的思索与觉醒,正如后人所指出,的“近数十年来,士大夫诵史鉴考掌故,慷慨论天下事,其风气实定公开之”叭一‘““,’龚 自珍诗文中伤时忧国的思想,还表现在强烈要求治理西北边疆,巩 固边防,杭击帝俄老沙皇的侵略方面一一列宁曾经指出“欧洲资本家的贪婪的魔掌现在已经伸向中国了,俄国政府恐护苦‘礼怕是最先伸出魔掌的”,从十七世纪中叶开始,帝俄侵略的魔掌已开始伸进我国东北、西北一带,到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帝俄“攻服黑海各部,又日沿里河南侵”画,武装侵入中亚细亚,就不断从北面和西面侵犯我黑龙江领土,或通过卖国贼进行肢解我西北领上活动龚 自珍“沈沈心事北南东”,在探求世变的同时,以巨大热情研究“天地东南西北之学”,“而于西北两塞外部落、世系、风俗、山川形势、原流分合,尤役心力,洞明边事”吻,提出了一系列时内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对外主张巩固东北西边疆,遏制帝俄侵略的主张。
龚 自珍的治边思想,在《对策》,《西域置行省议》和《御事安绥远琉》等文中,有精锌的论述,他的治边思想,是建立在以武治边的基础上的他非常强调“自古治平不忘武备”翻,他认为,只有用武力治边,“以边安边”,才能捍卫祖国领上,实现祖国的统一,使“国运盛益盛,国基 固益固”,“以统利夫东、西、南、北四海之民”,在具体措施上,他 主张由“耗中事边”改为“以边安边”,从中原移民西徙,在西北屯田筑城,建立行政建制,加强管理、发展生产在军事上实行耕战结合,改变从东北调兵西北的“老师糜饱”的做法,就地征集兵员,寓兵于民,“改屯丁为土著,改戍卒为编户”,使“出之行陈,散之原野,势便令顺”在民族关系上,他特别强调 反对民族歧视,主张民族平等,民族和睦西北地区是一 个蒙、回、汉、维吾尔等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反对民族歧视,实行民族和睦政策,尤为重要龚自珍把实行民族和睦政策作为洽边的一项重要措施,主张政府官员对各族人民应平等相待,“不以驼羊铎回男,不以禽雀待回女”⑩,应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原一切“奇淫之物,不许出关,以厚其俗除皮货、西瓜外,不许入关,以丰其聚”因此,龚 自珍对于民族压迫和掠夺,他是坚决反对的,而对于各民族之间的融洽相处,龚 自珍则以热情的笔触加以赞扬,例如他一次路过居庸关,与蒙古族人民相遇,大家融洽地交谈嘻戏,他乐不可支,豪迈地说“余江左士也,使余生赵宋世,目尚不 得睹燕赵,安得 与 反 霭相挝戏乎万山问生我圣清中外一家之世,岂不傲古人哉”⑩对于那些里通外国,搞封建一一割据,妄图分裂祖国的蒙、回族一小撮民族败类,龚自珍态度鲜明,毫不含糊地主张坚决镇压平叛。
从清朝建国到龚 自珍生活的年代,我国西北地区发生过两次规模较大的叛国分裂活动一次是 自康熙二十九年至乾隆二十二年,厄鲁特蒙古中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及其侄策妄父子在帝俄的支持下发动的叛乱,另一次是自嘉庆二十五年室道光十年天 山南路 回部张格尔兄弟在浩罕汗国浩罕是中亚的一个汗国,年被帝俄吞并的支持发动的叛乱龚 自珍对这两次叛乱,都采取反对和谴责的态度,并对清政府坚决平乱,给予很高的评价,说“皇朝先平准部,后平回部,万古未有,而 中外一家⑩龚自珍有关西北治边的重要诗文,大都写于张格尔叛乱的前后,显而易见,帝俄等外国侵略势力的威胁,,卖国贼的分裂割据,正是促使龚自珍关心西北边疆建设的一个很重要原因,这也使他 的伤时忧 国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对侵略的时代色彩这里要特别指 出的,是龚 自珍于张格尔叛乱平定后第二年写的《汉朝儒生行》,这是一首借汉代史实,以史讽今,反映张格尔叛乱事件,而又鲜为人们注意的爱国诗篇张格尔是曾在乾隆年间发动叛乱的新疆夭 山南路维吾尔族首领大和卓木博罗尼都的孙子,博罗尼都叛乱失败后,逃往国外浩罕汗国张格尔就是在浩罕汗国的支持下,发动武装叛乱的这首诗不是歌烦清政府对张格尔叛乱的平息,而是从民族关系和如何对待张格尔武装叛乱这两个间题上对清政府的揭露和抨击。
诗 中借汉代匈奴犯边的史实,揭露清政府官员对边疆人民进行抢掠和压迫当时清政府派驻天山南路的参赞大臣斌静,他在新疆实行民族压迫政策,疯狂地对新疆各族人民进行屠杀和压迫,张格尔从国外带领武装匪徒,窜回新疆,就是利用斌静所一手挑起的民族矛盾,煽动民族仇恨情绪,诱骗群众参与武装叛乱的战争发生后,清政府派 军 队进疆平叛,但是这些军队,军纪败坏,烧杀抢掠,无所不为,正如 诗 中 说的“军至 先刺史迎,肥牛之健万镬烹军过矣,掠童女,马踏燕支贱如土而对张格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