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简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939421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宵节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元宵节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元宵节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元宵节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元宵节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元宵节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宵节简介(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元宵节简介有关元宵节的传说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著名诗句鉴赏元宵话灯联“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 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 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 ,开始于南宋。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 ,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 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 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 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 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 演的内容

2、。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 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 舞龙、舞狮等游戏。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 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 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 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 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孩子丢了(打一字) 内里有人(打一字) 上下一体(打一字) 另有变动(打一字) 半耕半读(打一字) 四个晚上(打一字) 谢绝参观(打一字) 总是玉关情(打一字) 我独不得出(打一字) 三点河旁落(打一字) 两点天上来(打一字) 说话的技术(打一字) 第二次握手(打一字) 开门日

3、正中(打一字) 一口咬破衣(打一字) 非正式协定(打一字) 有一点不准(打一字) 日月一齐来(打一字) 四方一条心(打一字) 一直真心相对(打一字) 亥 肉 卡 加 讲 罗 企 国 圄 可 关 团 观 间 哀 药 淮 胆 愣 非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 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 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 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 ,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 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 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

4、龙 作为吉祥的象征。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龙,其形有九:身 似蛇,脸似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鳞似鲤, 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 消灾除疫的功能,而我国自古即以农业立国,风调雨顺对于生 产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古人极力希冀得到龙的庇佑 ,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时舞龙和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元宵之夜,“以草缚成龙,用青幕 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在长期 的发展演变中,舞龙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主要有龙灯、 布龙等。龙灯也称“火龙“,这是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种龙舞。这 种龙由篾竹扎成龙首、龙身、龙尾,上面糊纸,

5、再画上色彩。 龙身有许多节、节数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每节中点燃蜡 烛;有的地方不点蜡烛,而是用桐油、棉纱或灯草做成的“油捻 “。这种油捻燃烧力很持久,龙灯舞动时五光十色,始终不会熄 灭。下面装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龙前还有一人手举红色绸珠 指挥龙舞。 如广东阳江的鲤鱼化龙,灵活奇巧,善于变幻,舞龙手 身着可开可合的鲤鱼皮,观众起先看到的是一条条戏水之鱼 ,可随着明快的乐曲突然一变,鱼儿成龙,然后一条口中喷 火的鲤鱼跃过龙身,象征“鲤鱼跳龙门“之意。布龙也称“彩 龙“,主要在白天表演,节中不燃蜡烛,所以表演时腾飞欢 跃,好似江海波翻浪涌,气势非凡雄伟,别有一功。舞龙时 循势连贯表现巨龙盘旋欢腾,

6、动作非常复杂。有的地方闹元 宵,各路龙灯汇集竟达百余条,队伍长达二三华里。每条龙 灯还伴有十番锣鼓,声闻十里,甚为壮观。在海外,至今仍 有许多华人社团保留着耍龙灯的古老传统,常为当地节日赛 会演出。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 ,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 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 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 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 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 婚

7、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 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 ,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 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 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 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 ,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明清时,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妇女夜间约齐外出行走 ,一人持香前导,且须去桥。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 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元宵

8、节夜 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又称“走桥”。江南苏州一带称为“走三桥”。在现在的天津,还保留着“走百病”的习俗。因为是在农历正 月十六进行,当地称作“溜百病”。但由于条件改变现在多是妇女 在这一天带着老公和孩子回娘家撮一顿。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 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 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 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 他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 怕被发现,被分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 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 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

9、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 多。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 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 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 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 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 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 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同时,还要吃些应节 食物,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 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 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

10、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 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 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到南宋时,就 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 汤圆的前身了。至少到了明朝,人们就以元宵来称 呼这种糯米团子。 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宵多 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 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黄豆, 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汆、蒸食等。 不论有无馅料,都同样的美味可口。目前, 元宵已成了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随时 都可以来一碗以解馋。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 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 声动,玉壶光转,

11、一夜鱼龙 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 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 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 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 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 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 袖。 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 廷玉,皆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 放鞭炮。老宰相出联试子“ 小 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 声花炮响,顿时领悟,对曰“ 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北宋时,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时,有 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天 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

12、。”据说,此联为我国最 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 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 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联为媒的故事了 。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 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 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 ,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 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 人家,闻知指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 ,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 事。 传说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遇一秀才, 谈得颇投机。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联云:“灯明月 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 朱棣大喜,遂赐他为状元。 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Ps: “永乐”是明成祖年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