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46919971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DF 页数:78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完整笔记(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 绪论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 “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 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 淳如意 创“诊籍” 4、东汉 张仲景伤寒论 ,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 5、东汉 华佗中藏经 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 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点点金 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 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诊法 诊法:四诊(指

2、望、闻、问、切) (二)辩证 症:即症状,包括症状和体征。前者是病人自己感觉到的身体不适及异常变化,如头痛、咳嗽、胸闷等; 后者是医生检查病人身体所发现的异常征象,如面色白、舌质红、脉弦滑等。症是通过四诊获得的最 有价值的病情资料,是中医诊断病证的基本依据。 证:即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反映,它以一组相关的症状和体征为依据,不 同程度地揭示出患者当前的病机(由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力等综合而成) 。如肝胆湿热证,临床 表现为胁肋灼热胀痛、厌食腹胀、口苦尿赤或黄疸、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其病位在肝胆,病因在 湿热,病机是肝胆湿热。 病:即疾病,是在病因作用下,正邪斗争、阴

3、阳失调所引起的具有该病特定发展规律的病变全过程, 具 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不同阶段前后衔接的证候。例如,温病是以急性发热。口渴尿黄等临床特 征的外感性病,一般表现为由卫气证、气分证、营血证及血分证前后衔接组成的病变全过程。 辩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收集到的病情资料进行辨别、分析、综合,判断其证候类型的思维过 程,即确定现阶段属于何证的思维加工过程。 (三)辨病 辨病,亦称识病,是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即作出病名的诊断。 (四)病历 古称医案、诊籍,是关于病人诊疗情况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原理: (一)司外揣内 (二)见微知著 (三)以常达变 四、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

4、: (一)整体审察 (二)四诊合参 (三)病症结合 异病同治:异病之所以同治是因为出现了相同的证 同病异治:同病之所以异治是因为出现了不同的证 (四)动静统一 第一章第一章 望诊望诊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一、望神 1.概念:广义的神:是指生命活动的一切外在的表现,是对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 狭义的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精神、情感活动,即心所主之神,隶属于广义神的范畴。 2.意义:即可判断脏腑精血的盈亏和形体的强弱,也可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吉凶。 3.望神的主要内容: 神的表现形式 临床表现 临床意义 得神又称“有神” 目光明亮,目珠灵活;神 志清楚, 思维有序,反 应灵敏,表情丰富; 面 色荣润

5、;形体丰满,姿态 自如等。 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为健康虽病,正气未衰,轻证,预后良好 失神又称“无神” 精亏神衰而失神(正虚失 神)目无光彩,眼球呆滞; 精神萎靡或神志昏迷, 思 维混乱,反应迟钝,表情 淡漠;面色晦暗;形体 嬴瘦;呼吸气微。 是精亏、气虚、神衰的表 现, 多见于慢性久病重 病之人预后不良 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 重病表现, 可见于久病 虚证和邪实病人 邪盛神乱而失神 (邪盛失 神) 神昏谵语,躁扰不 宁, 循衣摸床, 撮空理线; 或壮热神昏,呼吸气粗, 喉中痰鸣;或卒然昏仆, 双手握固,牙关紧闭等。 是邪盛、伤神的表现,可 见于急性危重病患者, 亦 属病重,预后不良 少

6、神又称“神气不足” 两目乏神,目珠运动迟 慢;神志清楚,但精神不 振, 思维迟钝; 面色少华; 肌肉松软,动作迟缓等。 是精气不足、神气不旺的表现,介于得神与失神之 间,常见于素体虚弱之人,或病情较轻, 或病后恢复期而正气尚未复原之时 假神 由失神时的目光晦 暗,瞳神呆滞,突然变为 目光明亮,但浮光外露; 由神志昏迷或精神萎 靡,突然变为神志清楚, 精神躁动;面色晦暗, 突然变为颧赤如妆; 或原来毫无食欲, 突然食 欲增强。懒气少言, 语声低位断续而突然变 为言语不休,语声清亮。 是指垂危病人突然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 象,为临终前的预兆。 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神的表现形式 临床表现 临床

7、意义 神志不宁 (热病、脏躁) 具有精神易于激动、 兴奋的临床特 征 烦躁易怒,坐卧不安,失眠惊 悸,多言喜动。 多属虚证, 多由心胆气虚, 心神失 养所致 精神抑郁 (郁病、癫病) 具有精神过度抑制的临床特征, 情绪低落, 表情淡漠, 默默无语, 反应迟钝;或哭笑无常,焦虑恐 惧,不敢独处;或愚笨痴呆,喃 喃自语,妄见妄闻等。 多属阳证,多由暴怒气郁化火, 煎津为痰,痰火扰乱心神所致 精神狂躁 (狂病) 具有精神过度兴奋而至狂乱的临 床特征狂躁乱动,言行越常,打 人毁物,言詈不避亲疏,登高而 歌、弃衣而走,逾垣跃屋,力逾 常人等。 多属阴证,多由忧思气结,津凝为 痰,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

8、不 足所致 意识障碍 (痫病) 以意思障碍(昏迷、昏睡)为特 征卒然昏仆,四肢抽搐,目晴上 视,口吐白沫伴,有怪叫声(如 猪羊叫声),醒后如常;或昏迷 不醒,目闭口开,手撒遗尿等。 多由脏气失调,肝风夹痰上逆, 阻闭清窍所致 二、望色 望色,又称“色诊” ,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一)常色:主色与客色 主色 概念 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色泽是为主色,又称正色。主色为人生来就有的基本肤色,属 个体素质,终生不变 特点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黄色人种) 客色 概念 因外界因素(如季节、昼夜、阴晴气候等)的不同,或生活条件的差别,而微有相 应变化的正常肤色(特别是面色) ,

9、谓之客色 特点 客色属于常色范围,因此仍具有常色的明润、含蓄等基本特征。其变化不如主色明 显,并且是暂时的,易于恢复成主色 (二)病色:善色与恶色 善色 概念 指病人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 临床意 义 这说明病变尚轻,脏腑津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多见于新病、轻病、阳证, 其病易治,预后较好,故称善色 恶色 概念 指病人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 临床意 义 这说明病变深重,脏腑津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多见于久病、重病、阴病, 其病难治,预后较差,故称恶色 1.预测疾病的转归 凡面色明亮润泽、含蓄不露者为顺。 凡面色晦暗枯槁。鲜明暴露者为逆。 望诊遵经“色以润泽为本”,即以胃气为本之意。

10、黄帝内经论述面部色泽变化归纳表 五色 五脏 平人 病人 有华无病 无华将病 有华主生 (善色) 无华病危(恶色) 赤 心 如白裹朱 如赭 如鸡冠 如衃血 白 肺 如鹅羽 如盐 如豕膏 故枯骨 黄 脾 如罗裹雄黄 如黄土 如蟹腹 如枳实 青 肝 如苍壁之泽 如蓝 如翠羽 如草兹 黑 肾 如重漆色 如地苍 如乌羽 如炲 2.五色主病 青色青色:瘀血、寒证(气滞) 、痛证、惊风及肝病。 1)面色淡青,多为虚寒证。面色青黑,多为实寒证、剧痛。 2)面色青黄,伴有协下作痛者,可见肝郁脾虚。 3)面色青灰,口唇青紫,伴心胸憋闷疼痛者,多属心阳虚衰兼心血瘀阻; 若突然剧烈胸痛,冷汗 不止,肢厥买微者,多属心

11、阳暴脱; 若咳喘气促,呼吸不利,多为肺气壅塞。 4)小儿高热,若见眉间、鼻柱、口唇四周显现青色小儿惊风或惊风先兆。 5)妇女面色青,肝强脾弱,少食多怒,或月经不调。 6)面青颊赤寒热往来之少阳病;面青耳赤肝火;青赤而晦暗郁火。 【注】脾病见青色难治。 赤色赤色:热证、戴阳证。 1)满面通红为实热证,多见于阳盛之外感发热;脏腑实热。 2)两颧潮红娇嫩为虚热证,多见于阴虚火旺的患者。 3) “戴阳证”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却两颧泛红如妆,嫩红带白,游移不定虚热浮 越,真寒假热之危重证候。 【注】肺病见赤色难治。 黄色黄色:脾虚证、湿热证。 1)萎黄:面色淡黄晦暗,面色消瘦者,枯槁无光脾胃气虚,

12、气血不足; 2)黄胖:面色淡黄而虚浮者脾气虚衰,湿邪内阻。 3)黄疸(阳黄) :一身面目俱黄,小便亦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湿热熏蒸; (阴黄) :一身面目俱黄,小便亦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寒湿郁阻; 4)印堂、准头黄而明润胃气来复,病将愈; 5)黄而枯瘦胃病虚热;黄而色淡胃病虚寒。 6)虚胀腹胀而面黄肌瘦。 7)臌胀面色苍黄,腹筋起而胀,或面萎黄而夹红点血丝如蟹爪脾虚肝郁血瘀水停。 8)疳积小儿面黄肿,或青黄,或乍黄乍白,腹大青筋。 【注】肾病见黄色难治。 白色白色:寒证、虚证、气血不足(夺气) 、失血(脱血) 。 1)面色淡白无华气血不足 2)面色恍白伴面目肢体浮肿者阳虚水泛 3)面色苍白,伴四肢

13、厥冷,大汗淋漓者阳气暴脱之亡阳证或大失血之人 4)里寒证剧烈腹痛、战慄面色苍白;肺胃虚寒面色淡白。 【注】肝病见白色难治。 黑色黑色:肾虚、寒证、水饮、瘀血、痛证。颧与颜黑为肾病。 1)面黑淡黯,伴腰膝酸软肾阳虚 2)面黑而干焦,伴头晕耳鸣者肾阴虚; 3)眼眶周围发黑者肾虚水饮,或寒湿下注之带下病; 4)面色黧黑而肌肤甲错者瘀血; 5)黑而浅淡肾病水寒; 6)黑而暗淡,不论病之新久阳气不振; 7)面黑而手足不遂,腰痛难以俯仰肾风骨痹疼痛; 8)口黧黑肾绝。 【注】心病额见黑难治。 三、望形 (一)形体诊病原理及意义 筋、脉、肉、皮、骨称为“五体”,与脏腑关系密切,肺合皮毛,心合血脉,脾合肌肉,

14、肝合筋腱,肾合骨 骼。 (二)望形体的内容 1.形体强弱 (1)体强 临床表现:体质强壮。表现为骨骼粗大,肌肉充实、皮肤润泽、胸廓宽厚,精力充肺, 食欲旺盛。 临床意义:说明内脏坚实,气血旺盛,抗病力强,即使患病,易于治疗,预后较好。 (2)体弱 临床表现:体质衰弱。表现为骨骼细小,肌肉瘦削,皮肤枯槁,胸廓狭窄,精神不振, 食少乏力。 临床意义:说明内脏脆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弱,有病难治,预后较差。 2.形体肥瘦 (1)体胖:胖而能食形盛有余;肥而食少形盛气虚多为脾虚有痰。 胖人大腹便便,每易聚湿生痰,易患中风暴厥之证。肥人多中风,因形厚气虚,郁滞生痰,痰壅 气塞成火 暴厥。 (2)体瘦:形瘦

15、食多中焦有火;形瘦食少中气虚弱;体瘦颧红,伴潮热盗汗阴虚火旺。 若久病重病,“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脏腑精气衰竭,气液干枯,无神之恶候病危。 瘦人阴虚,血液衰少,相火易亢易患劳嗽。 四、望态 望姿态内容 1.姿态异常 (1)不同坐姿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坐而喜伏,少气懒言肺虚少气;坐而喜仰,胸胀气粗肺实气逆;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 咳喘肺胀,或水饮停于胸腹;但卧不得坐,坐则神疲或昏眩,夺气脱血或见眩晕病;坐而欲起 水气痰饮;坐卧不安烦躁,或腹满胀痛。 (2)不同卧姿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卧时向外,身轻自能转侧多属阳证、热证、实热;卧时向内,身重难于转侧多属阴证、寒证、虚证。卧时 蜷曲成团多为阳虚畏寒,或有剧痛;卧时仰面伸足多属阳盛发热。 2.体态异常 (1)神态异常 中风:以卒然昏扑、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謇不语。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僻不遂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 因气血逆乱或风中经络所致。若伴口开目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