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文明的流失——《小河殇》教学设计

上传人:A*** 文档编号:46919829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流文明的流失——《小河殇》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河流文明的流失——《小河殇》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河流文明的流失——《小河殇》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流文明的流失——《小河殇》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流文明的流失——《小河殇》教学设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62017.08备一、文本分析小河殇是当代才华作家舒婷回忆知青生活,以诗人特有的笔触,用诗一样的语言创作的一篇精美的散文,体现了她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全文紧扣“河是我们的避难所”展现了一幅秾丽的山水田园风情画,分别描绘了“牵鱼汆汤”、“隔河相望”、“滋养知青”、“宴饮中秋”、“河边释怀”、“河做向导”六个生活场景。文章花了大量的笔墨刻画小河的生动鲜活,通过小河前后变化对比可知,美的极致背后是悲。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就是将最美好的事物毁在你面前。”一个“殇”字,作者的目光投向现实,怀古伤今,转而议论抒情,赋予小河一种象征意蕴,承载着深刻的内涵,表现深沉的忧患意识,包含着对精神世界和传

2、统文化缺失的一种反思,主旨透彻独到,匠心独运。小河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略大自然的美妙,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二、设计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散文教学提出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这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根据课程标准,散文教学强调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设计注重涵咏诵读法,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加强师生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本课在教学过程中

3、,主要设计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作者笔下的小河展现了怎样的独特风情?”让学生一段段地进行解析,梳理文意,秉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读并且说出自己的看法,老师只起引导和启发的作用;二是以课文最后段讲解为关键点,提出“作者笔下的小河还是当年的小河吗?”阐发议论,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注学习过程,教师适当地启发与评价,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的理解。三、教学目标(一)通过反复朗读,分析“小河是我们的避难所”,感受作者笔下小河的独特风情。(二)揣摩品味散文语言之美,感受作者隽永典雅、富有张力的语言风格。(三)理解小河的象征意蕴,体会作者通过小河传达出对

4、精神、文化与传统缺失的反思。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小河是我们的避难所”,感受作者笔下小河的独特风情。揣摩品味散文语言之美,感受作者隽永典雅、富有张力的语言风格。难点:理解小河的象征意蕴,体会作者通过小河传达出对精神、文化与传统缺失的反思。五、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六、教学过程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一位叫摩罗的作家曾经写道:通过回忆,业已逝去的历史得到了重新呈现,曾经体验过的痛苦与欢欣得到了一次强化。回忆是对历史的一种选择,在回忆的过程中人们有意地记忆一些东西,遗忘一些东西,在这种选择的背后,不动声色地站着回忆者的价值期待和文化理想。小河殇就是当代富有才华的作家舒

5、婷回首年轻时的知青生活写下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舒婷,感受她透过小河传递出的丰富意蕴和真挚情感。(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出生于福建龙岩市,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住在鼓浪屿。舒婷是同共和国一起成长的诗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舒婷青少年时代稚嫩的心灵上留下许多阴影,以至“心中只剩下一片的废墟”。使她的诗文染上了哀伤河流文明的流失 小河殇教学设计林婵玉672017.08备的色彩,“一种沉重的失落感”,但又时时处处渴望回归,渴望在

6、“一片废墟上”重建自己的理想。 背景介绍:1966年,首次提出全国范围有组织开展知青上山下乡活动,到农村接受再教育。1968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达到高潮。1975年,共有236万城镇知青下乡。1980年5月,胡耀邦等人提出不再搞上山下乡。(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聆听配乐录音朗读,初步感受作者带给我们的唯美世界,学生谈谈对小河的第一印象。(设置目的: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小河的认识,激发兴趣,拉近文本距离。明确:小河的特点有窈窕、灵动、鲜活、美好等。我看小河,其实河中也有我,对于小河,每个人或多或少有自己心中的影子,课文中的那个小河就是作者舒婷眼中心中的小河。作者用诗般的语言谱写了一

7、支唱给小河的赞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甜美恬淡的风景画,作者绘声绘色地将亲情、恋情、友情、乡情交织在一起,生活内容丰富而广阔,情感色彩浓郁而绵长。)2.分析“小河是我们的避难所”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默读课文,作者是如何释证的?从哪几方面体现了小河的风情魅力? (点拨“承上启下”的写作手法,并深入理解小河曾经带给我们的那些窈窕、灵动、鲜活的独特魅力。明确:虽然高一的学生能一眼看出承上启下这一作用,但在文中具体阐明这段话的含义还有些困惑。“小河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本文的一句核心话语。老师可以引导、启发学生从这一段的前后部分内容一段段地进行解析探讨,逐渐深入解读文本。秉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读并且说

8、出自己的看法,归纳段落大意,能够锁定 “牵鱼汆汤”、“隔河相望”、“滋养知青”、“宴饮中秋”、“河边释怀”、“河做向导”六个生活画面,理解“小河是我们的避难所”的真正内涵。老师在课堂上起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四)精读课文,赏析语言理解语言之美需要咀嚼品味。所谓“咀嚼品味”,就是深入地思考:作者选用某一个字词的用意,运用某种表达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作用。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赏析一下。请同学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语段,揣摩品读,体会文本蕴藉的语言魅力。1.河嘛,冬季里可以穿鞋着袜踩在卵石上跃纵而来。偶尔见一尾贪图淘米水的肥鱼,卡在石缝里,妹夫一鞠身顺手牵鱼。(提示:“跃纵”一词,写出了快乐

9、的心境,“顺手牵鱼”是“顺手牵羊”的化用,诙谐有趣,写出了不费力而得鱼的惬意。仅仅几个短句,就写出了在小河中快活抓鱼的情形。)2.春水泛滥,河恣意爬上两指宽的桥板,嬉闹着把它当跷跷板压跨。小妹一天好几次跑到窗前看河。我未来妹夫惘惘然的口哨声,在水一方。(提示:描写的是小妹和妹夫隔河相望的生活画面。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冬去春来,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河水的解冻,冰雪消融,春水涌动。“恣意爬上”、“嬉闹着”、“压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水暴涨、欢快的情景,展现了当年河水的勃勃生机。“小妹一天好几次跑到窗前看河”,将见不到心上人的焦灼难挨之情跃然纸上。这些细节的撷取,自然贴切,生动传神,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

10、情感,可谓言简意丰。作者以灵动的语言表露了对春水的喜爱,也许因为有了这春水,妹妹、妹夫的爱情才多了一份考验和浪漫。)3.秋天的河流异常清澈,似乎要壁立起来,与山区剔透的空气融为一体。河风经苇叶淌到我额上,溅出浪花如碎钻般晶莹。同伴的心情一点一点开朗起来,他眼里萤火虫一闪一曳。(提示:同伴忍受失去亲人的哀痛,经济来源也受断绝,愁肠百结之际只能河边释怀。河水是知青同甘共苦互诉衷肠的见证。秋天的河水“似乎要壁立起来”,“壁立”二字,赋予水以固态特征,写出水之清澄空明、一尘不染。“河风经苇叶淌到我额上”,一个“淌”字,把描水的词语移用过来写风,将河风做了液态处理,突出风之清凉,具体可感,显得新颖别致,

11、更能表现此处的风景的人心灵的安慰。“浪花如碎钻般晶莹”比喻形象生动,写出了河水的无瑕、晶莹透亮。4.分头去豆腐房割一板豆腐,向房东家买了几个青皮鸭蛋,讨一小把葱。大家团团围坐喝着家酿糯米酒过节。(提示:这句话描写的是宴饮中秋的情景。语言简练含蓄,表现力强。“割、买、讨、围坐、唱”一连串动作, 洋溢着过节的喜庆,生活气息浓,场面热闹、气氛热烈。)5.这才知道什么是夜凉如水,月色如洗。多少年过去,我们错将月饼当中秋,而把明月遗弃在哪一座高楼的屋顶了?(提示:“夜凉如水,月色如洗”用词典雅简练。运用对比的手法。月光,中秋节的美景,月饼,中秋节的美食,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只知道月饼只知道物质的现实

12、的利益,而忘记了找时间去赏月,去怀人,去感受和领略生活的美,忘记了那轮明月实际上可以说是忘了精神上的追求。我们过中秋节只吃月饼而忘记望月思亲的本义,即记住民俗文化外在的物质成分,而忘记了民俗文化的内在精神传统。)小结:作者以女性的细腻体察入微,以诗人的敏锐洞烛本质。在行文中,作者将小河写得十分可爱主要得力于作者的诗化语言艺术,简练含蓄、隽永典雅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五)理解意蕴,把握情感682017.08备1.核心问题:小河有何象征意蕴?作者通过小河到底想要传达出何种情感?(这一核心问题的解决重点放在文章最后四段,这一部分的内容理解与讲解是本课难点,也是课文主旨所在。学生要深入文本,反复细

13、细品读,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有益启示。帮助学生解决这个大问题,需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组织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自由谈:亮出观点,寻找证据,谈感受、说理解。)2.作者笔下的小河还是当年的小河吗?学生默读课文,探讨与思考。(明确:通过小河前后对比变化,小河不复当年风貌,变得“枯瘦”、“污秽”,“像负伤的动物苟延残喘”)3.为什么说“我们去插队,其实是接受河的教育?(明确:河流与文明的关系,理解河的象征意蕴。伟大的河流是伟大民族文化的发源地,河哺育滋养着人们,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小河培育出的当地农民的生活习性,即善良、淳朴、乐天和无拘无束等,对远道而来的知青们

14、无疑是一种影响和同化,也是一种关照。潜移默化接受河的洗礼。作者用“河”来喻指,表明对“河”的亲切和尊重。也是对当地人对自己做人教育的一种感激。这里的河象征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脉。“接受河的教育”,就是接受民族文化优良传统教育。)4.口噙水龙头,我们无形中萎缩,逐渐丧失活力。因为水不仅仅是水。寓含深刻,耐人咀嚼。联系上下文,作简要说明。(明确:“水不仅仅是水”,在这里,水不单纯是物质上的,它已超越水的实用价值,具有一种情感价值和理念价值。人类精神的萎缩,民族活力的丧失,其根本原因是人们善良、淳朴、乐天品格的流失。小河的枯瘦、污秽、苟延残喘,无疑是人为的伤害,表现深沉的忧患意识。其实,拯救小河就是拯

15、救人类自身,就是拯救优良品格。这就要求人们不仅要珍惜环境、珍惜生活、珍惜情感,更要珍惜文化和品格。)5.对文章最后一句“祈求河的宽恕现在会不会太迟”应该怎样理解?(明确:问话发人深省,强化了文章的情感力量。现在的生活过于紧张、功利,我们也渐渐丧失了感受美好善良的机会和能力,为了向前看,而丢失了以往许多美好的人性的可贵之处。好比河也不再被尊重而受到污染。作者希望我们对自己能有清醒地反省。作者因而写河殇,以祈求河宽恕的方式祈盼人性的回归。拯救小河就是拯救人类自身,就是拯救优良品格。这就要求人们不仅要珍惜环境、珍惜生活、珍惜情感,更要珍惜文化和品格。我们不仅需要水的滋润,更需要一种精神的支柱,一些优

16、良品格的延续。)6.全班同学一齐朗读课文最后四段。(设置目的:学生沉浸其中,吟咏回味,使学生在读时可以深入体会一下传统、文化、民族之“殇”,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六)剖析“殇”字,点明主旨文章标题小河殇的“殇”应当怎样理解?(明确:“殇”,夭亡,非正常死亡。殇者,挽歌也!原本清澈的小河,是知青们青春年华的见证,给予许多精神上的抚慰;可现在小河不复当年风貌,变得“枯瘦”、“污秽”,“像负伤的动物苟延残喘”,而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在无形中萎缩,逐渐失去活力。)(七)结语作者以“小河”为线索,回忆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为我们展现了小河的独特风采,如一幅多彩的山水田园风景图。知青生活虽苦,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而现在,生活富足,精神世界却枯乏,河已不复当年“眼似秋波衡,眉如青山黛”了。河的枯竭断流,也就提升到人类精神的萎缩,民族活力的丧失的高度,而其根本原因是人们善良、淳朴、乐天品格的流失。由此触动作者对精神世界和传统文化缺失的反思。这正是作者站在回忆者的角度传达出的价值期待和文化理想。无论经济怎样发达,社会怎样进步,我们的精神世界不可失,民族文化不可失,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