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钱塘江干流防洪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8.47KB
约5页
文档ID:46914807
钱塘江干流防洪_第1页
1/5

1 钱塘江干流防洪钱塘江干流防洪 第一节 洪水特征 一、洪水成因 钱塘江流域洪水主要由梅雨、台风雨、春霖及秋冬大雨等造成,以梅雨为主,台风雨其次据水电部上海水电勘测设计院 20 世纪 50 年代调查, 在新安江水电站建站前流域内发生的 14 次大洪水中, 有 10 次由梅雨造成, 4 次由台风雨造成又据对 1932 年至 2003 年 71 年内富春江水库坝址年最大洪峰流量统计,流量大于 15000 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共有 8 次,全部发生在梅雨期桐庐、富阳两县(市)地处流域中下游,其上游支流较多,流域面积较大,干流和支流洪水叠加,从而加剧洪情 二、洪水特征值与洪峰传播 钱塘江洪水特征是峰高、量大、传播快 第二节 堤防工程 建国前,钱塘江干流杭州市境内除建德、桐庐、富阳 3 县县治所在地和杭州市区筑有部分堤防外,其他河段防洪设施较少,两岸农田常受洪涝之灾建国后,各级政府加强农防工程、城防工程建设,有效提高了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 一、农防工程 (一)建德农防堤 为减少建德县富春江水电站库区内耕地淹没和人口迁移,1966 年 11 月 6 日,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建德县在富春江水电站库区建设农防工程 38 片。

因农防工程进度滞后于水电站建设进度, 1968 年, 经浙江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核定,农防工程调整为 14 片,并于是年开工建设,1971 年竣工,共筑堤坝 19 条、长 10.6 公里,排水干渠 7 条、长 21.4 公里;新建排灌站 18 座,装机 51 台、797 千瓦;完成土石方 1 2 6 . 6 万立方米,其中石方 1 6 . 3 万立方米工程总投工 1 5 0 万工,国家投资 2 1 8 . 3 万元,防护农田 6 5 1 8 亩,减少移民 5 5 5 0 人1 9 7 4 年至 1 9 7 9 年,库区内三河、大洋、南峰、马目、下涯、梅城、洋村桥、三都等乡(镇)农民自发在浅水区域小规模倒土筑“土农防” ,围田 1 9 片,计 4 8 0 0 亩国家农防与“土农防”工程概况见表 3 - 4 、3 - 5 1 9 9 4 年至 2 0 0 3 年,建德市实施兰江、新安江、富春江“三江”标准堤建设,共建设“三江”标准堤 2 7 . 5 公里,保护农田 1 2 1 8 8 亩 (二)桐庐农防堤 桐庐县境内富春江干流长 35 公里民国期间,仅有桐庐县城护城防洪堤、窄溪保禾坝、胡家边坝、洋滩堤等几处防洪能力较低堤防工程。

建国后,随着富春江水电站的兴建,1967 年至 1973 年,修筑总长约 13 公里的富春江镇护岸堤、俞赵堤、梅蓉堤、柴埠堤、窄溪堤及 5 处护岸工程,但防洪标准均在 10 年一遇以下 为提高桐庐县城及沿江两岸防洪能力,1994 年 10 月,桐庐县人民政府成立“桐庐县富春江标准堤塘建设指挥部” ,由县长任总指挥,并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建设班子桐庐县水利水产局制订《桐庐县标准堤塘建设规划》 ,规划富春江、分水江两岸堤防防洪标准为 10 年至 20 年一遇1995 年 5 月,桐庐县第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将富春江标准堤塘建设列为桐庐跨世纪水利建设项目,号召全县人民团结一致捐款献力,苦干 10 年建好标准堤塘;同年,县人民政府出台《桐庐县富春江标准堤塘建设筹资办法》 至 2003 年底,共建富春江两岸标准堤塘 7 处、长 40.02 公里,堤顶宽 3 米至 6 米,迎水面砌石防冲,堤身加高培厚,防洪标准达到 10 年至 20 年一遇,防护农田 22300 亩,共投资 6469 万元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For evaluation only.2 (三)富阳农防堤 富春江富阳段干流长 52 公里。

因江中多沙洲,该河段多处江道形成南北两支古代,富春江富阳段仅在县城修筑防护大堤,初建于唐万岁登封元年(696) ,富阳令李濬在城南用条石修筑,东起鹳山,西至笕浦,长 1000 米,名春江堤贞元七年(791) ,县令郑早作全面整修,更名富春堤明正统四年(1439) ,县令吴堂再次重修,沿堤筑城墙,开四门,建船埠,民感其德,改名吴公堤 建国后,两岸及沙洲农防工程分三个阶段建设第一阶段为兴建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初,沿江 12 个乡镇建成保护千亩以上面积的防洪堤 19 条,拒洪水于堤外第二阶段从 20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中期,重点对堤身单薄、堤顶标高较低、保护面积较大的 12 条防洪堤加高加固,国家投资 159 万元;1991 年至 1995 年,又对 18 条堤防进行加固,共投资 855.5 万元,其中国家补助 239 万元第三阶段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 2003 年,开展三山、春江等 10 处富春江农防工程标准堤塘建设,采取堤坡、基础砌石,抛石固脚等加固措施,将防洪标准提高到 10 年至 20 年一遇,其它农防工程不低于 5 年一遇至 21 世纪初,富阳市已建富春江及主要支流重要堤防 30 条、长 179.02 公里,保护农田 17 万余亩。

其中保护万亩以上农田堤防 6 条、 长 88.64 公里, 保护千亩以上农田堤防 16 条、 长 61.68 公里 共完成土方 719 万立方米,干砌、浆砌块石 38.4 万立方米,投劳 571 万工,投资 10867.9 万元,其中政府投资 7446.4 万元 二、城防工程 (一)新安江(白沙)城防堤 20 世纪 80 年代起,新安江水电站实行高水位运行,泄洪机率增大1994 年、1995 年泄洪总量分别达到 15.27 亿立方米、12.62 亿立方米;1996 年 7 月 11 日 13 时至 17 日 8 时连续泄洪,最大泄洪流量 4126 立方米每秒;1999 年 6 月 30 日最大泄洪流量达到 6706 立方米每秒,建德市城区水位 30.98 米(黄海标高,下同) ,超过正常水位 6 米,沿江住宅、企业受淹,损失严重 为提高城市防洪能力,1995 年 12 月 21 日,建德市成立新安江城市防洪领导小组根据浙江省水利厅 1995 年 12 月12 日《关于新安江城市防洪规划一期(近期)工程实施方案的审查意见的函》,一期工程主要项目是:拆迁房屋 2.5 万平方米,河道清障 3 处、计土石方 7.7 万立方米,修筑一、二级护岸 7.9 公里,建船舶避洪码头 1 座,投资 1832 万元。

该工程自 1996 年 3 月启动,1997 年年底基本完成二期工程规划按 50 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两岸防洪堤 15 公里,疏浚河道土石方 22.4 万立方米,拆除各类建筑物 18.3 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 31450 万元从 2000 年底开始实施,至 2003 年底,已完成新安江大桥至罗桐山庄等段堤防 5.6 公里、江滨大道(兼堤防)4 公里,建设拆迁安置房 3 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1.35 亿元 (二)梅城城防堤 梅城地处新安江、兰江交汇处,富春江水电站的兴建,淹没区涉及梅城镇为保留千年历史古城,1960 年 11 月 7 日,中共建德县委提出 “筑堤围堰、御水争地、保留梅城”的方案,梅城防护工程于 1961 年 1 月 7 日正式开工1970 年 4月竣工,共完成大坝填筑土石方 37.0 万立方米,其他土石方开挖、回填 40.9 万立方米,浆砌块石 3.0 万立方米,干砌石3.3 万立方米,抛、堆块石 4.9 万立方米,砂石垫层 6.3 万立方米,混凝土 5719 立方米,国家投资 1100 万元防护工程由外堤、内堤、排水泵站 3 项主要工程组成 1、梅城大坝按 20 年一遇洪水频率设计,大坝长 2270 米,坝高 8 米至 12 米,最大坝高 19.5 米,坝顶高程 30.5 米(黄海高程) ,防浪墙高 1.2 米,坝顶宽 3 米,为Ⅲ级建筑物。

坝体为粘土斜墙砂石坝,干砌块石护坡 2、沿山排涝渠堤为使集雨面积 12.7 平方公里的乌龙山水直排库区,修筑排涝堤渠 1530 米,设计最大过水流量 165立方米每秒 3、排水泵站设置东湖、西湖 2 座排水泵站,分别装机 525 千瓦、300 千瓦,共计水泵 11 台,排水能力分别为 2.5立方米每秒、1.5 立方米每秒,可使城内 20 年一遇雨量 2 天排出不积水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For evaluation only.3 (三)桐庐城防堤 桐庐县城防堤建设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为原则, “外江挡、山洪排、内涝提”相结合,于 1994 年开工,2003年基本建成, 工程分为南北两大区块 南部区块为桐庐新城区, 按 50 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 堤塘从河湾至赵家山全长 10.2公里,沉井为基础护脚,迎水面砌石护坡,10.3 米高程设亲水平台,宽 7 米,彩砖铺面,设残疾人专用通道,平台以上斜坡植草防冲,堤顶宽 8 米,堤顶高程 18.1 米至 16.8 米;北部区块为富春江左岸老城区,按 20 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新建的天目路堤从东门头至桐庐大桥全长 1.35 公里,浆砌块石结构,与 1994 年建成的江滨公园堤相接。

滨江公园堤全长 2.45公里,堤顶宽 4 米至 5 米,堤顶高程 15.2 米1999 年至 2000 年还建成浮桥埠堤、麻蓬堤,堤长分别为 2.5 公里、3.0 公里,均为路堤结合城防堤内均配套建设排涝渠和排涝闸站,排涝标准亦为 20 年一遇城防工程总投资 19093.4 万元 (四)富阳城防堤 富阳县城的富春堤历代曾多次加固整修,民国 36 年(1947) ,又对塌毁塘脚进行修复,完成土石方 3 万余立方米,打松桩 835 根, 立石栏杆 223 根 建国后, 先后进行 3 次加固整修, 共完成石方 1.1 万立方米, 其中浆砌块石 0.72 万立方米,政府投资 35 万元 皇天畈防洪堤又名西堤,东起镬子山,西至鹿山,全长 3 公里,始建于民国 38 年(1949)初,为断续小堤,土质堤身, 完成土方 2.01 万立方米 1950 年 7 月, 富阳县人民委员会组织全县民工 4000 余人, 对皇天畈防洪堤进行加固整修,堤高修筑至 3 米至 4 米,堤顶宽 4 米至 6 米,堤顶高程 12.26 米至 13.20 米,完成土方 12.19 万立方米,投工 5.96 万工1955 年 6 月 22 日,富春江发生特大洪水,皇天畈堤防决口 200 余米,当年秋修复,完成土方 3.4 万立方米。

20 世纪 50年代末、1975 年,分两期对 2 段堤塘进行加固加宽90 年代初,又对全线堤防进行加固,路面铺筑沥青混凝土,成为路堤结合的防洪工程,防洪标准达到 50 年一遇 富春湾堤 东起鹳山脚, 西至鹿山南渠, 全长 4.75 公里 (含城南江塘、 恩波桥至大浦闸两岸堤塘) 1992 年开工, 1996年底竣工, 共完成土方 29.73 万立方米, 浆砌块石 5.76 万立方米, 混凝土 1.78 万立方米, 抛石 1.53 万立方米, 总投资 4400万元,防洪标准达到 20 年一遇 第三节 河道整治 一、马浦清障 富春江桐庐段是杭州至兰溪、杭州至安徽两条航线的必经航道,河道内滩地密布、影响航行民国 28 年(1939) ,为阻止日本侵略军西侵,在富春江桐庐段马浦、窄溪、柴埠、上洋洲、放马洲、浮桥埠设置松桩、篾笼、块石组成的 6 道封锁线(通称“密涧垄封锁线” ) 抗日战争胜利后,对密涧垄封锁线进行疏浚民国 36 年(1947)冬,浙江省国民政府拨款 1.33 亿元,炸开一个缺口,使可通行木帆船,因经费不足于翌年 4 月停工民国 37 年(1948)8 月。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