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统考《综合素质(中小幼)》写作范文

上传人:nt****6 文档编号:46906702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DF 页数:31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统考《综合素质(中小幼)》写作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教师资格统考《综合素质(中小幼)》写作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教师资格统考《综合素质(中小幼)》写作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教师资格统考《综合素质(中小幼)》写作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教师资格统考《综合素质(中小幼)》写作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统考《综合素质(中小幼)》写作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统考《综合素质(中小幼)》写作范文(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综合素质写作范文目录1.善于发现人才.22.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43.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成长.64.要用美的眼光去发现美.85.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06.教育从心开始.127.师爱无限.148.缤纷成就和谐.169.职业道德是教师的基本素养.1810.用细节绽放美丽.2011.用生活丰富教材.2212.赏识教育.2413.知行合一贵于行之.2614.实施创新型教育.2815.在教师工作中寻找快乐.30教师资格综合素质(中小幼)写作提升班火热报名中,仅需 49 元!扫二维码,即可报名2善于发现人才千里马长有,而伯乐不长有。多少“千里马”感慨,世间伯乐难得。法拉第成为杰出人才,除了自身努力之外,更

2、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那就是戴维的“发现”。没有戴维的伯乐之举, 可能一个伟大的法拉第将会埋没在世俗中。 因此,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 要学习戴维,成为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发现人才才能更好因材施教,助力人才成长。人才犹如璞玉,玉不琢,不成器。如果任由人才“野生”成长,可能会使人才逐渐埋没。而发现人才,能够对人才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著名学者钱钟书,在报考清华大学时,考试分数其实不够录取线。但是,时任清华校长罗家伦却发现,钱钟书国语和英文几乎满分,认定其为文科奇才,破格录取,许其上了清华大学外文系。后来,钱钟书在外文系如鱼得水,快长,终成一代名家。正是由于罗家伦发现了钱钟书的天才所在,才能在后来的培

3、养中因材施教,铺就了其成才之路。如果错过人才,轻则埋没人才,重则会让人才走上歧途。唐朝李商隐,“虚负凌空万丈才,一生襟袍未曾开”,不被赏识,治世安邦的本领没有得到半分施展,郁郁而终。这样被埋没的人才在历史长河中比比皆是。比人才埋没更严重的,是人才走向社会对立面。几年前,“熊猫烧香”病毒的出现,让社会经受了重大损失。人们发现,病毒的开发者,是一个中专生。能够写出如此复杂的病毒软件,可见这个学生在电脑上的天赋。由于其天赋没有被老师发现,以及合理引导,这个学生最终走向了社会对立面,也给社会带来伤害。以上事例都警示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人才,合理引导,让学生走向正途,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孟子曰:

4、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一大乐也。教师发现人才,并且合理引导,帮助人才成长,体现的是教师的价值。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特长不一,但都蕴含无限潜能。纽约州长罗尔斯小时候调皮捣蛋,但是长大却成为社会栋梁;爱因斯坦小时候3平平无奇,但是长大却成为伟大科学家。因此,教师要学会发现学生特长,根据学生日常表现,关爱、引导学生。多进行赏识教育,鼓励、赞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尤其针对所谓“差生”,更要多一些关怀,发现其特长,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人生坦途。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教师的主要成就在于教书育人。如果有生之年,能够培育出一批对社会有用人才,可谓此生无憾。这也要求为师者,捧得一颗赤诚心,甘为人梯,

5、做“春蚕”做“蜡烛”,发现人才。用自身的光和热,为人才铺就一条成长路。让人才,成长为国家栋梁。4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谈起教师的形象,人们可以说出许多赞美之词,如园丁、蜡烛、人梯等,但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有爱心,也就是爱学生。教师在教育方法上是千差万别、 各有千秋的, 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 那就是对学生的爱。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教师要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度的责任感去热爱他们、关心他们,及时地培养和教育他们,细心地呵护他们,做他们的亲密朋友和指导者。斯霞说:“人民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教育事业的集中表现。”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这是古今中外教育学家的共

6、识。陶行知曾提出“爱满天下”,因此他才能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是因为教师有了无私的爱,教师在人们心中才变得崇高起来。我自任班主任以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课余时间加入学生行列,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谈心,给他们讲英雄人物的故事。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我及时开导、教育他们,他们也乐意对我说心里话。在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学生写“你最敬佩的一个人”,结果,全班学生竟都是写我这个班主任老师的,写我如何关心他们,如何教育他们等。由此可见,爱学生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的爱不是一般的爱,它是严与爱结合的理智的爱、科学的爱,它体现的是党和人民对下一代的关怀。师爱尤其体现在对后进生的爱上。

7、好教师对后进生不是“头痛”而是“心疼”,他们不歧视后进生,对后进生给予厚爱。记得刚接现在这个班时,班上有两名学生,曾被许多老师认为是“朽木”,在全校是出了名的调皮蛋。但我并不因此而对这两个学生斥责、挖苦。我通过观察、家访、个别谈心等方式了解他们,发现他们并非“朽木”,而是由于家庭条件太差而影响了学习。为此,我首先给他俩买了一些学习用品,还发动全班学生向他俩伸出援助之手。两个星期后,他俩的思想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再没有学生反映他俩搞破坏、违反纪律了,更可喜的是,一个月过后,他俩在一次语文测验中竟考了六十多分,5以后他俩的成绩是稳步上升。由此可见,教师的爱有巨大的感染力,它是教育的桥梁。有了爱,

8、师生之间才能思想相通,情感交融。一般来说,教师的爱能吸引学生喜欢上他代的课。师爱还有助于激活孩子的思维,在爱的氛围中,人的想象就丰富了,思维就能达到较高的水平。教师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是教师形象的重要标志。 假如教师讨厌学生,对学生讽刺、谩骂,那他不但教育不好学生,而且还有损自己的形象。爱学生吧,用我们的爱心、诚心、细心、耐心去换取家长的放心。学生需要教师的爱心,家长需要教师的爱心,人民需要教师的爱心,教师自身形象也需要爱心,毋庸置疑,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6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成长教师的职业是特殊的, 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 是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和独特个性的生命个体,这就决定

9、了教师是塑造人的事业,应该以人为本。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的唯一使命便是在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中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因此学生成长的过程也就体现出教师成长的过程, 从学生的发展足以看出教师的发展。在教学和师生交往活动中,专业化的教师可以快速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够专业的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可能起到的是延缓和阻碍的作用。所以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 要想胜任它, 就必须把精力放在学生身上, 走教师专业化之路, 让自身不断提高和成长。第一,要深入研究学生。学生总是千差万别的,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上有不同的特点, 学生的性别、 家庭、性格等也影响着学生,就

10、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期也是不同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的特点,把握学生的不同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才能促进他们发展。多途径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谈话等正面了解,也可以从同学、家长等侧面了解。备课要备学生。备课不仅仅是研究教材,设计教案的过程,更要考虑学生,考虑学情。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法,设计教学方案才是有效的。第二,要关注学生发展。课堂教学的成效应看学生的发展。 一节课有没有实效, 重点看学生, 看学生的参与程度、思维深度和广度、情感状况和情绪状态,而不在于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动用了什么样的教学设备。学生的三维目标得以提升,这就是有实效的好课。7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11、 即要在课堂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更重要的是体验过程, 掌握方法, 升华情感及品味价值。 教学过程应是精细化的,从细微之处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和教育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学生总有差别,而教育也不是要制造相同的产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别, 不必苛求学生们都达到同一高度, 同一水平。 只要他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我们就应该大力表扬鼓励他的进步,使之获得成就感,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可赞赏之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这些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充满成功的喜悦。第三,向学生学习。专业化发展的教师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圣者, 而应该是参与实践, 在教学上炉火

12、纯青的师者:如饥似渴地读书,不耻下问的学者。不仅仅去学理论,更应注重实践。教学的过程是总结经验、 提升理论的过程, 而得到的理论应再次指导自己的教学, 这样就构成了教学的 “反刍”。只有不断地反刍,才能使教师自身不断成长,走上专业化之路。总之,学生是教学理论之源,要想寻求教学的活水,就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学生会告诉我们教学的真谛。研究学生,关注学生,我们才能不脱离教学实践,向学生学习,我们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 学生的进步便体现着我们教师的进步, 学生的成长过程也就是我们教师的成长过程。和学生一起成长,我们在教学上就不会迷失方向,就能体会到更多的快乐。8树根和根雕。农夫在田野中砍了一棵树,树干用

13、来建房,树根认为无用,就扔了;一位雕塑家见到,如获至宝,雕刻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结合此例,请以“怎样发现美”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1000 字的文章。要用美的眼光去发现美一堆本来可以造就成不朽的艺术品的树根,被木匠认为“没用”而抛弃了!木匠选的是“可用”之材,要么作柱子,要么作栋梁,再不当用,也可作椽子。这堆奇形怪状的树根做得了这些吗?做不了。难怪木匠要叹息“没用”而离它们远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哲理:看问题,要从不同角度、用发展眼光去对待;要因材施教,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要用美的眼光去发现美。用审美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可以发现许多美的东西,可以造就许多可造之才。根雕艺术家用审美的眼光发

14、现了树根身上的美, 把它们雕刻成了非常有价值的艺术品; 钟子期用审美的耳朵听出了俞伯牙演奏的乐曲中的美,两人成了“高山流水”的知音;蔡元培用审美的眼光发现了行伍出身的沈从文文才的美,使沈从文成了北大著名的教授。一堆树根在根雕艺术家的手里成了有价值的艺术品, 一匹平常的马在伯乐眼里成了千里马,一块石头在天文学家眼里成了陨石,这一切都因为发现者运用的是“审美”的眼光去审视的。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 更应该有艺术家那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大智慧。 以审美的眼光去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因材施教,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 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智能领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受教育群体是无差别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