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历史,拒绝赝品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6896569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52.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尊重历史,拒绝赝品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尊重历史,拒绝赝品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尊重历史,拒绝赝品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尊重历史,拒绝赝品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尊重历史,拒绝赝品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尊重历史,拒绝赝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尊重历史,拒绝赝品(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尊重历史,拒绝赝品 回顾北京大学历史上曾经采用过的英语校名 沈弘 在过去一百多年坎坷的历史中,北京大学曾经经历了多次被停办、解散或兼并的危机, 光是其英语校名就至少改动过六次之多。 乃至如今已经很少有人知晓这些英语校名的来龙去 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北京大学已经制定出重返国际学术论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 伟目标。 用英语向国际社会介绍北大历史也因此作为一项迫切的任务摆上了北京大学的议事 日程。 但由此引出的一个问题就是, 我们在对外宣传中引用北大历史上的英语校名时显得比 较随意和混乱,所采用的名称往往跟原名不符。说到底,历史研究中一个最重要的准则就是 史实的真实性。倘若我们现在不能够做到尊

2、重历史,那就几乎可以肯定,在不久的将来,当 人们重温北大早期历史的时候,必将难以分清其中的李逵和李鬼、孟子和孟修斯。 一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创建于一个命途多舛的世纪之交。 当时的大清王朝已经被洋 人用军舰和大炮轰开了国门, 首都京师也实际上成了一个开放的城市, 那儿驻有庞大的外交 使团及其家属,外国商人、传教士,以及形形色色的投机者和冒险家。腐败的政体和衰微的 国力使得清王朝在对外交往中一直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在清政府与外国政府签署的一系列 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 只有英、 法等外语文本才被视为是真正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文本, 而这些条约的中文本只是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仅供清政府参考

3、而已。因而,学习西方各 国语言从一开始起就成为新开办京师大学堂中的主要课程。 尽管我们的校史习惯于把戊戌年大学堂所在地马神庙描绘成森严壁垒, 与紫禁城仅几步 之遥的一个极其封闭型的深宅大院,但实际情况却是大学堂大门洞开,洋人们频繁出没,整 个创办过程都是在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的实际主持下进行的。总教习手下还有十个分别来自 美、英、法、德、俄、日的外国教习组成了大学堂西学教学班子的核心1。所以大学堂开办 伊始, 英语就成了京师大学堂中一门重要的工作和教学语言。 而京师大学堂有其正式的英语 校名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至于这个确切的英文名称是什么, 似乎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解释和 争议。原始西文资料中经常出

4、现的“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并没有 被官方所接受。于是在 1993 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大学史料 (第一卷 1898 1911) 中便出现了 “Capital College” 的译法, 而从 1997 年北大外事处编纂的一部题为Peking University:Facing the Challenge of the 21st Century的英语摄影册起,北京大学的所有对外英 文宣传资料都开始统一口径,将京师大学堂的英文译名确定为“Metropolitan University” 。2“Imperial University o

5、f Peking”这样响亮的英文名称为什么会难以使人接受呢?唯一 可能的解释就是,前者名称中的“imperial” (帝国的、皇帝的)一词具有过分明显的封建色 彩,跟北大引以自豪的反帝、反封建光荣革命传统似乎有所抵触。此外,人们普遍猜测 “Imperial University”这个校名是在京的传教士们,很可能就是丁韪良及其手下的西教习们 所定下来的。 既然校史中并不认可这些西教习, 那又怎么能够承认他们擅自定下的旧校名呢! 其实所有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误解。 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清王朝末年, 是光绪皇帝亲 自三令五申的督促下才得以建立起来的。它除了作为传播“新学问”的最高学府外,还同时 是执掌

6、全国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关。 这样的学校, 其英文名称带有封建社会和帝国皇权的 色彩是情理之中的事,而像“Metropolitan University”这样中性的名称在这种特定的历史环 境里,反倒显得格格不入。至于西教习们私定京师大学堂英文校名的担忧更是毫无根据的。所有的证据都表明 “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 这个英文校名不但经过清王朝的官方确认, 而且很可能是钦定的。 例如笔者最近发现的两枚京师大学堂图书馆公章就是用汉英两种文字 来雕刻的。在椭圆型的印章上方是“京师大学堂”等汉语字样,而在与之对称的下方则是端 端正正的英文字母: “Imperial Un

7、iversity of Peking” 。 按照京师大学堂的惯例, 像确定大学堂英文名称和拟定公务用章式样这样的大事, 几乎 可以肯定是要经过管学大臣批准, 并且报知总理衙门和光绪皇帝的。 后者对京师大学堂的英 文名称若有任何异议,也肯定会下谕令让属下更改的。 年轻的光绪皇帝在酝酿维新变法之前, 曾经有一段时间酷爱学习英语, 并且专门为此挑 选了刚从国外使馆任期届满归来的张德彝和沈铎这两位前同文馆毕业生来辅导自己的英语 学习。 为了表示自己对于英语教师的尊敬, 光绪皇帝在宫中给予了张、 沈二人以很高的礼遇, 容许他们在王爷和大臣们跪拜皇上时仍然可以端坐着不动。 根据丁韪良在 花甲忆记(1897

8、) 中的回忆,光绪皇帝刚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曾经在王宫内外掀起过一个学外语的热潮。为 了讨得皇帝的欢心, 王爷和大臣们纷纷施展出浑身的解数, 四下寻觅英语课本和合适的师资。 直到有一次, 当被邀请的外国特使们拒绝出席光绪为他们专门准备了英文演讲稿的新年招待 会之后,皇帝顿时觉得兴趣索然,而身边的王爷和大臣们学习英语的热情也随之锐减(316 7 页) 。 关于光绪发愤学习英语一事,除了丁韪良的记载之外,我们还可以找到许多其他旁证。 例如帝傅翁同龢在光绪十七年(1891)的日记中就明确地记载着, “光绪于西文极用意” ;而 且据后人调查, “在光绪的书房里,也确实收藏有外文书籍。现在这些书籍一部分

9、藏在北京 图书馆,一部分藏在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3另外,美国纽约时报也于 1892 年 2 月 4 日 曾发表题为光绪皇帝学英语的述评4,评论者不无兴奋地预言,皇帝开始认真学习英语, 这乃是中国这个古老国家决心放眼看世界和锐意改革的一个明确信号。 京师大学堂的成立跟光绪皇帝在戊戌年所发动的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紧密相关, 这已经 成为一个共识。在短短的百日维新运动中,光绪接二连三地颁发了大量跟教育改革,尤其是 跟创办京师大学堂有关的谕令。 “Metropolitan University”这个虚拟的英文名称正是因为缺 了关键的“Imperial”一词,而很难使我们回忆起在晚清曾经辉煌的京师大学堂

10、。假如硬要 按字面意义“对号入座”的话,它则往往会使人联想到北京大学历史中另一段最黑暗的时期 “京师大学校” 。 “大学堂”与“大学校”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分别代表了两个截然 不同的时代。1927 年,军阀混战于华北,受到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公开支持的奉系大军阀张 作霖在军阀混战中异军突起,于六月自封大元帅于北京,并立手下爪牙刘哲为其教育总长。 同年八月,刘哲把当时的九个国立大学强行合并为“京师大学校” ,自兼校长。当时的国立 北京大学被分割成为伪“京师大学校”的文、理、法科等三个部分,几近解体,造成众多图 书收藏的损毁失散。幸亏第二年国民革命军进逼北京,张作霖的军阀政府溃败,望风而逃。 北大师

11、生当即组织了复校委员会,齐心协力,才度过了这场浩劫。此例告诉我们,在处理英 文校名的问题上如稍不慎重,就很有可能会带来负面的效果。 此外,我们还应该记住,丁韪良及其他大多数西教习们在 1902 年就已被第三任管学大 臣张百熙所辞退,而京师大学堂的双语公章却一直沿用到了 1912 年。在此期间,大学堂几 乎汇集了当时国内最著名的英语学者和翻译名家。从国外学成归来,以博学怪僻,专挑洋人刺儿而著称的辜鸿铭从 1903 年起就加盟了京师大学堂,并官至副总教习。因翻译原富 和 天演论 等西方名著而享誉全国的严复和因跟人合译大量西洋小说而蜚声海内外的林琴 南则于 1902 年起就分别被任命为大学堂译书局的

12、总办和副总办。 严复还是后来 1912 年国立 北京大学的首任校长。倘若“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这个京师大学堂的英文校名有任 何不妥之处,他们也是完全有资格和有权利提出意见的。 鉴于上述刻有 “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 字样的两枚京师大学堂印章已经得到北京 大学历史博物馆的鉴定和收藏, 我们可以认为围绕京师大学堂英文译名的这场争论现在业已 尘埃落定。 北大对外宣传资料中的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最终改回到 “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 ,恐怕也将是一个指日可

13、待的问题。 二 过去曾经有人认为, “Peking University”这个我们至今仍在使用的北大英文名称是在 1912 年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之后,才由英国人首先使用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大量的原始资料证实, “Peking University”这个英文名称跟“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 就像是一朵并蒂花, 在京师大学堂创建伊始便已共同存在, 并且被交替地用来指代这同一个 大学。 例如 1898 年 9 月 5 日的上海英文周报北华捷报 (North China Herald)及时报道了京 师大学堂开办的消息: It is reported fr

14、om Peking that although the proposed Imperial University has been given temporary quarters in the great temple known as the Ma Wang Miao (Horse Prince Temple) in Peking, which contains some 280 rooms, these quarters are still too limited in view of the large number of Doctors, Masters of Arts, and L

15、icentiates who have recently applied for the privilege of matriculating in that institution. It is significant that, so far, the number of Hanlin applicants has been very small. 据北京方面报道,尽管拟议中的京师大学堂已经得到了北京马王廟这座约有 280 个房间的大寺庙作为临时校址, 但由于近来要到这所学校报名注册的进士、 举人和秀才 人数太多, 所以地方仍显得过于狭窄。 值得注意的是, 从翰林院来申请入学的人数很少。

16、很清楚, 该报道是用 “Imperial University” 来指京师大学堂的。 可是仅仅两个星期以后, 1898 年 9 月 19 日的北华捷报上又有一篇相关的报道: The Grand Secretary Sun Chia-nai has appointed a Committee of four Metropolitan officers to visit Japan and examine the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in that country, in order to get information how to manage the proposed Peking University and lower grade colleges. The following are the officers appointed: -The Censor Li Sheng-tu, the Hanlin Compiler Li Chia-chu, the Hanlin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