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水利资源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6896508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28.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水利资源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发展水利资源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发展水利资源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水利资源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范文八:发展资源水利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背景材料】 2010 年前后,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 60 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干旱范围之广、历时之长、 程度之深、损失之大,均为我国历史少有。其中云南省楚雄市尤为严重,余万农村人口 缺水。严重干旱已经造成云南全省万人、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云南各灾区采 取凭票供水、筑坝蓄水、组织运水等措施保障灾区民众用水。年,小春播种面积 3700 万亩,受灾面积达 3148 万亩,占已播种面积的 85%。西南地区几省把解决人畜饮水问 题放在抗大旱、保民生、促春耕的第一位。【习题】 结合背景材料,从“构建抗旱减灾的长效机制”角度,以“在旱灾面前我们如何作为” 为话题,自拟题

2、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联系实际,文字表达流畅,1000 字左右。【范文】 发展资源水利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 俗话说“水是生命之源” ,没有水,生命就无法得到保障,发展更是无从谈起。2010 年, 云南遭遇 60 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灾,受旱范围之广,干旱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严 重的旱情,不仅使农业受灾,直接威胁着粮食安全和群众生活,还影响工业生产、城市供水 和生态环境,给云南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旱灾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除了自然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增加了 降水极端情况发生,部分地区发生强降雨的同时,其它地区变得更为干燥。此外,随着工

3、业 化进程的推进,植被遭受破坏,自然蓄水能力降低,导致水资源严重短缺,客观上“促成” 了旱灾的频繁发生。旱情如此严重,其直接元凶固然是天灾,但幕后黑手却是人祸。透视旱 灾,缺的不仅是水,也暴露出背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抗旱意识不强、水资源粗放 利用等问题。在旱灾面前,我们必须把抗旱减灾当作改善民生的大事和要事来抓,转变单一 的抗旱模式,积极探索,多措并举,构建抗旱减灾的长效机制,将“人定胜天”落到实处。 首先,尊重规律,和谐发展。旱情的出现,根本上是由于自然环境恶化造成的。我们应 该以科学发展作为指引,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按生态规律办事,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 环境,改善区域气候条件,减

4、少地表水分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真正走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之路。综合评价发展成果,不光要看创造了多少 GDP,还要看保护了多少青山绿水,从 根本上避免和减少旱情造成的危害。 其次,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大旱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很多问题:农田 水利基础设施不健全, 许多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 水利设施淤塞, 导致农业抗旱能力薄弱。 因此,要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主要 投入到大型工程和公益性设施建设上, 并采取奖励补助等形式, 调动农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 工程的积极性, 引导农民积极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 尽快扭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薄弱的 局面

5、。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提高抗击干旱灾害的能力。 再次,节约用水,科学抗旱。旱情越是严重,越凸显出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意识的重 要性。合理、科学地使用水资源,才是治理旱灾的长久之计。面对严峻的旱情,当务之急是 节约用水, 调整种植结构, 减少高水耗农作物的种植面积, 错开用水高峰期, 推广应用喷灌、 滴灌等微灌技术,缓解用水矛盾。 最后,信息共享,协调指挥。加强抗旱信息化建设,做到信息共享。抗旱信息通信网络向区县抗旱指挥部和中型水库管理机构延伸扩展, 扩大网络覆盖范围, 及时获取和输送抗旱 信息。建立土壤墒情、旱情测报系统,提高科学抗旱决策水平。强化抗旱指挥体系,完善各 级各部门的抗旱工作应

6、急预案,提高科学抗旱指挥调度水平。 总之,抗旱减灾是个系统工程,必须克服松懈麻痹的思想,实行科学规划、多措并举、 综合治理,建立抗旱减灾的长效机制,提高应急抗旱减灾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社会和谐稳 定。范文点评 点睛论点 本文论点是基于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推导而出的。 开篇引出话题, 分析了旱 灾形成原因的多面性,推导出应对旱灾对策的多样性,从而提出“多措并举,构建抗旱减灾 的长效机制”的文章观点,使整个文章思路非常清晰、浑然一体,非常有说服力。 文章点评 文章以引用俗语开篇,引出云南特大旱灾及其恶劣影响,运用恰当。第二段从天灾和人 祸两方面深入分析造成旱灾的原因,提出“多措并举,构建抗

7、旱减灾长效机制”的观点, 紧 扣题目要求。 接着从眼前与长远、 根本与直接等多个层次提出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的对策, 对策全面、可行,针对性较强。最后,总结全文,夯实文章观点,并对其进一步升华拔高。 总体看来,文章结构完整,脉络层次清晰,联系实际,语言流畅自然。 妙言隽语 1俗话说“水是生命之源” ,没有水,生命就无法得到保障,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2增加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主要投入到 大型工程和公益性设施建设上, 并采取奖励补助等形式, 调动农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 积极性,引导农民积极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尽快扭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薄弱的局面。 3抗旱信息通信网络向区县抗旱指挥部和中型水库管理机构延伸扩展,扩大网络覆盖 范围,及时获取和输送抗旱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