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6890662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268.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启发式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启发式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启发式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启发式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写算 2 0 1 1 年 0 8 月总第4 8 期 语文教育研究 启发式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张叶青 ( 仙游县溪尾中学 福建仙游3 5 1 2 5 6) 【 摘 要 】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 采取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 积极思维, 以获取新知识的教 学方法体系, 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启发学生思维, 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挖掘其内在潜能, 使外部教育产 生一种 内化作用, 提 高教学的实效性。 【 关键词 】 中学 语文 阅读 启发 教学 “ 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 而在鼓舞和唤醒” 。 所谓的鼓舞和 唤醒也就是启发。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运用多

2、种教学方法 , 贯 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 , 为发展学 生的思维创设 一个 良好 的氛 围 , 更 有效地 发 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 从 而提高学生 的语文素 质和能力。 那么, 在 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贯彻启发性教 学原则 呢? 一、抓好课前预习, 调动学生思维 在教学 中, 预习这一环 节可谓是举足轻重 。 教师在 按照常 规引导学生认真做好课前预习外, 还要善于围绕教学目标、 教 材重点、 利用课前提示、 课后练习或自行设计一两个有关键意 义的问题, 来调动学生对课文的知识的理解 , 对课文做进一步 的探索。 如八年级语文

3、 故宫博物院 , 阅读提示要求把握文章 的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写作方法。 我要求学生预习课文 时 , 结合课后练 习 , 标 注出课后 练习题 中按文章 的说 明顺序填 写出故宫平面图的建筑物名称。 这样让学生动脑动手, 完整地 把握 了课 文内容 , 增强 了理 解文章结构 脉络的能力 , 从而 明白 了这类介绍建筑群的的说明顺序 , 同时体现 了学习语文需要重 复阅读的特点。 由此看来 , 在预习这一环节, 找出学生的已知部 分, 教师巧设情境, 让学生“ 温故而知新“ 进行尝试性探索, 就是 最佳的启发, 同时, 也是课堂进行启发教学的基础。 二、 善于提问思考 。 激励学生思维 古

4、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 : “ 思维从问题 、 惊讶开始 。 ” 我 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 “ 疑者, 觉悟之机也。 ” 可见问题与认识 紧密联系, 如果没有问题, 认识也就停止了。 所以, 提问是贯彻 启发性教学原则的主要形式。 教师应在吃透文章内涵, 领会文 章意图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 为什么“ 这类具有思考价值的实质 性问题, 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 激励学生尝试, 启发学生利用已有 的知识 , 对课文 中的主要 问题进 行思 考得 出结论 。 提问要抓住关键词语巧设问题, 启迪思维。 课文中有些词 语蕴含 丰富 , 信息量 大 , 一两个词语 就能提炼全段 或全文的 内 容 。 抓住

5、这些词语 , 深入 分析 , 可 以起到“ 以简驭繁 ” 的作 用。 从 这些词语人手, 巧设疑问, 可以启迪思维, 达到“ 牵一发而动全 身” 的效果 。 例 如 社戏 这篇 文章 , 文章 内容 很多 , 篇 幅较长 , 人 物性 格鲜 明 , 景 物描写 有特 色 , 结尾难 以理 解 。 为 了在 较短 的时间 内取得 良好的教学效果 , 训练学生思维, 我抓住了文章中的一 个词“ 乐土” , 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平桥村为什么是我的乐土? 学生很快回答: 因为( 1 ) 可以免念“ 秩秩斯干, 幽幽南山” ; ( 2 ) 大 家平等相待; ( 3 ) 可以捉蚯蚓、 钓虾, 充满了乐趣。

6、 继续启发: 平 桥村是“ 我的乐土” , 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潜藏在课文内容之中,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启发学生从人物性格、 景物描写、 事 件等方面考虑。 学生细读课文, 深入领会文章内容, 百分之八 十的同学都写出了正确的答案 : 还因为这里有天真可爱的少 年朋友 , 有热情好客的父老乡亲 , 有江南水乡特有的美丽风 光。 理解了这些, 不仅结尾“ 戏好看, 豆好吃” 的难点迎刃而解 , 连中心也非常明确了。 提问要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在教 愚公移山 时 , 在解释 “ 孀妻、 遗男” 两个词语 时, 问学生 : “ 这 个 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 那孩子的爸爸让

7、他去吗? ” 孑 L 乙已 中 问“ 孔乙已是主人公的真实姓名吗? ” , 类似于这样的巧问引发 了他们好奇 心和求 知欲 , 极大 地调动 了学 生阅读课 文的积极 性,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潮的出现。 启发学生先思考后发现, 使他们从中体会到思考与创造的 快乐 。 教学 故 乡 时 , 文后有这样一个 富有哲理性 的句 子 : “ 我 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 本没有路 , 走的人多了 , 也便成 了路。 ” 学生不容易理解 。 教师可 以这样提 示 : “ 这里说 的路 , 只 是简单的地上 的路 吗? 它 比喻什 么? ” 进而再

8、提问: “ 走的人多了, 便也成了路又说明了什么” 通 过思 考 , 学生 明白了路是 比喻 人生之路 , 希望是靠人们 的共 同 奋 斗才能实现的 。 提 问既让学 生思考 , 又让学生尝到 了成 功的 乐趣 。 曾经一位教师 教学 孑 L 乙 己 时提 出这样 问题让学 生深入 研讨 : 文章是怎么通过“ 手” 的描写来表现主人公的悲惨命运 的? 这个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也带动了全篇课文的教 学 。 可谓 是“ 牵一发而动全身” 。 就这样 , 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慢 慢 体味到: 孑 L 乙己的手极富个性特征, 有其独特的作用: 1 蘸酒写 字, 2 偷窃东西, 3 书写服辨, 4

9、 代脚走路。 作者用了细节描写、 穿插叙述、 侧面介绍及正面描写, 那双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 却最终成为孔乙己走向死亡的工具, 从而深刻表现了孔乙已的 悲剧命运 。 此 问的设置 , 切 入点选择 巧妙, 大大引起 了学 生对 细 节描 写的重视 。 由此可见, 提问就是教师先要认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并将 其 写作意 图用 问题 的形式表 现 出来 , 引导 学生去 积极思 维, 展开讨论, 而不是用现成的结论去代替学生的思考。 除此以 外, 还要注意区分对象, 对于程度较低的学生 , 提问得浅显容易 些, 使他 们能够 回答, 并能尝试到成 功的喜悦 , 以调 动其思考 积 极性 ;

10、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 , 则提问可以难些, 以促使他们深入 思考, 并以此启发其他的学生。 这样 , 就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 的求知欲望都得以唤醒、 激发。 三 鼓励学生质疑 , 深化学生思维 提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学的成功。 只有让学生自己追求 学习的成功 , 那才是教学 的佳境。 有人说过“ 最精湛的教学艺 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 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 所以, 教师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 ,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要鼓励学生质疑, 不管问 题与语文关系大不大, 也要给予表扬给予正确的引导。 学生提 出问题后, 一般不要急于回答, 而应让

11、他们自己先讨论, 以此来 深化学生的思维。 如 最后一课 中, 有学生提出疑问: 为什么作 者不写一个好学生, 偏偏要写一个贪玩、 不爱学习的坏学生呢? 可 以采取 了“ 加 油助燃” 的方法 , 把这个 问题抛 向全体同学 。 一 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畅所欲言, 最后学生自己解决疑难: 写小弗 郎士 这样一 个贪玩 不爱学 习的学 生在最 后一课里 的转变 、 觉 醒, 比写一个好学生更能突出韩麦尔先生的高大形象 , 更能突 出小说的主题。 然后, 在教师的点拨下, 明白了这才是作者的真 正构思用意。 这样多向交流, 大面积地调动了学生思 ( 转下页) 21 7 语文教育研究 2 0 1 1

12、 年 0 8月总第4 8 期 读写算 让 “ 预 设 “ 与 “ 生成 “ 激 情 共 舞 李彩珠 ( 南靖县和 溪中心小学 福建南靖3 6 3 6 0 4) 课堂教学的“ 预设” 与“ 生成” 虽有对立的一面 , 但更有统一 的一画, 把“ 预设” 和“ 生成” 和谐地统为一体, 我们才会步入理 想课 堂的境界 。 一 精心“ 预设” 为“ 生成” 做好准备 凡事“ 预则立, 不预则废” 。 教学是有目标、 有计划、 有组织 的活动。 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必须进行 充分的预设。 因此,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而针对性的处理好 教材 , 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是进

13、行教学预设的重点。 为了让学生体会 送孟浩然之广陵 意境这一 目标 , 在学生 自学了解诗歌的大意后, 我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 为诗歌选画” 的环节, 用多媒体展示了三幅图画; 画一 : 烟花丛中的黄鹤楼, 一望无际的长江水。 画二 : 李白站在黄鹤楼上, 目送朋友远去。 长江中许多帆船 往来 。 画三: 烟花丛中的黄鹤楼 , 一片孤帆渐渐远去。 起初, 学生一致选择了第3 幅画( 虽然有几个学生有些犹 豫) , 因为画中有“ 黄鹤楼” 、 “ 烟花” 和“ 孤帆” 。 我让全班学生看着 第3 幅画有感情地朗读后, 巧妙地点拨了一下 : 隋唐时, 扬州是 个繁华的都市 , 难道长江上 话音未落

14、 , 几个原先犹豫 的学 生站了起来说 , 第2 幅画也能反映诗歌的意境, 因为李白是站在 黄鹤楼上 目送孟浩然远去的, 江上帆船虽然多 , 但在李白心 中 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帆船, “ 孤帆” 是李白的一种心境。 我在板 书“ 孤帆” 与“ 尽” 后, 告诉学生诗中有画是古诗的一大特点, 只 要抓住诗歌的意境, 我们能描绘出不同的画面。 最后, 我让学生 带着 自己想像的画面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至此, 我们不难 想象, 学生在这样的预设中, 是会生成很多个性化的理解的。 如 此有创意的预设, 能不为之拍案叫绝吗? 所以, 预设是创造性处 理教材的结果, 意在为学生展开个 陛化阅读“ 铺路

15、架桥” 。 课前的预设可以为课堂的精彩生成奠定基石, 也就是关注 生成 , 做足预设 , 因此为了生成 的精彩瞬间 , 教师在课前的预设 是很重要的 。 二, 弹性“ 预设” 给“ 生成” 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 预设是必要的, 但同时是有弹性的, 有留白的。 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 这些由学生的原有 经验, 知识结构, 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 因 此 , 教 师充分考虑可能会 出现的情况 , 在 预设 时 , 加强科学性 、 计划性, 为动态生成预留“ 弹性时空” ,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 的空间 , 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 给生成 留足空 间。 教学人教版第二册 称象 一课时, 我在教案中预设的教学 目标是: 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 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 学习曹冲 爱动脑筋、 勤于思考的品质。 在课堂推进过程中, 有个学生举手: “ 老师, 我们有更好的力 、 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 我放手让学生回答, 学生说: “ 石头又要开掘, 又要抬上去、 装上去。 特别麻烦。 曹操手 下有的是兵, 人站到船上方便、 省力, 最后只要每个人说出自己 的体重, 加一加, 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 ” 学生的智慧、 潜力真是 无穷无尽, 他们敢于超越古人, 勇于创新, 而这些不可能是目标 所能预设到的。 我在课堂上大为赞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