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少年逆反心理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6875055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48.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青少年逆反心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析青少年逆反心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析青少年逆反心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析青少年逆反心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析青少年逆反心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青少年逆反心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青少年逆反心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青少年逆反心理浅析青少年逆反心理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如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守则遵纪则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等。 产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主观上,是青少年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

2、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客观方面,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也会导致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蘼等。逆反心理的深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所以

3、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其发生。1要重视复杂的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活动,会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发展,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等观念更新等方面的影响。所以,要克服逆反心理,不能把青少年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而要让他们置身社会,把对他们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培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迷失方向。2.青少年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我。这里须提倡自我教育,就是要求青少年要学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为努力完善或造就自

4、己。3.要改善教育机制。教育工作者要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要掌握好青少年心理发展不平衡性这个规律;不失时机地帮助青少年克服消极心理,使其心理健康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努力与青少年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要与他们交朋友,以诚相待,以身作则,杜绝出现“台上他讲,台下讲他”的情况发生。教育者要爱护和尊重青少年的自尊心,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场合,注意正面教育和引导,坚决反对以简单、压制和粗暴的形式对待青少年当今的时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当前以经济科技实力为核心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处在这样的时代的青少年面对的是各种发展机遇、挑战,但所能感受到的是更多的竞争压力(诸如升学、就业等)。如何面对挫折、适应环

5、境变化、调整不健康情绪、协调人际关系、正确评估自己等都是青少年所面对的问题。据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国青少年中有相当一部分不能正确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感到困惑和迷茫,经常受到焦虑、抑郁等不健康情绪的影响,心里变得脆弱,有的甚至发展成为心里障碍。这种心里状态无疑为我国当前进行的素质教育设置了障碍。成为人才培养的大敌。具有足够的自信心是心里素质健康的重要标志。培养青少年自信心是提高青少年心里素质的核心内容,它也是提高智力水平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增强自信心,青少年才能树立远大理想,具备健全的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本文就青少年自信心的培养作以粗浅的分析。1、 自信心的作用及其形成特点自

6、信心是一种积极地、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一种意志特征和心里状态。它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自己所具有的、保证完成某项活动活动的主观条件,特别是对自身力量的充分估计和高度自我接纳的态度,是人顺利成长和能够有所作为所不可缺少的一种心里品质,是一个人力量的源泉。在每一个成功者走向成功的奋斗中,自信心是支持和推动着他们不断迈向自己的目标的基本支撑力量。实践证明,较强的自信心不仅能使青少年在学业上取得成功,也会使他们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在我们长年的教学研究中发现,一些智力超常学习成绩优异的青少年,往往都有争强好胜的精神,具有很强的自信心。相反,那些常常抱怨自己的

7、头脑不聪明、智力低下、天赋不如他人的人,往往不是由于他们的智力低下,而是由于他们缺乏足够的自信。人的自信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儿童心里学论认为,儿童在二三岁时才开始意识到自己,而自信心的形成分为被动、主动和成熟三个阶段。自信心形成的被动阶段。是指儿童的三至十一岁时期。儿童到了三岁左右,由于环境刺激和与成人交往的增多,开始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开始对自己形成评价。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是指十一二岁过后直到十七八岁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进入青春期,随着身体发育的加速、性意识的觉醒、知识经验和社会交加强步增加,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开始发生质变,他们的自信心的主动性已经显著增强,并开始居主导

8、地位,但这一时期的自信心仍未成熟,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还缺乏一定的自觉性和正确性,往往只看到自己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不能全面看待和评价自己,评价过程中带有片面性;自信心形成的第三个阶段是它的成熟期。个体到二十五岁左右其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正确地引导。无可否认的是,人的心里发展水平是有差别的,青少年也是如此。如何遵循教育规律,抓住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材施教,对青少年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健康的心里素质是我们广大教育者必须探索的课题。2、 青少年自信心的培养对策1、“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与青少年自信心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直接制约着自信心的形

9、成。高尚的饿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世界观有是自信心的一个指向目标。因此,加强品德教育,促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自信心培养的中心环节。同时有要培养青少年有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两个推销员到非洲去推销皮鞋,由于当地气候炎热,人们都是打着赤脚。第一个推销员看到这种情况,立刻失望起来,心想这些人都打着赤脚、怎么回买我的鞋呢?于是失望而去;另一个推销员则喜出望外,认为这些人都没穿皮鞋,真是发财的大好时机。于是主动出击,引导非洲人购买皮鞋,最后大获全胜。不同的心理态度导致了天壤之别饿后果。正如拿破论希尔所言:“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巨大大差异!”很小的差

10、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2、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目标我们知道,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除了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以外,还有文艺、体育、演讲、组织、交往等方面的才能。针对受教育主体的个体差异,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青少年唯一标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采取多元评价标准,公正、客观地评价青少年使青少年对自我价值有正确的认识。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这样一种现状:就读普通中学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是在不请愿、被迫的情况下,走入普通中学的大门,总有一种自卑的心理,总觉得低人一等,对自己的认识总是停留在自己的不足方面,而没有发现自己的“亮点”,从而造成自卑心理的产生。所以,对这些

11、青少年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就显得特别重要。优等生、普通生与差生相比,就学习成绩而言,差距比较大。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分类指导,因人而异,帮助他们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学习当中学有目标,也才能激发他们的潜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走向成功。3、用局部的成功来激励青少年使其鼓起生活的勇气我们应该帮助青少年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只要一息尚存,就会有希望;不论遭遇何种挫折和不幸,只要能继续,就能谋生存,就成走向成功。学生尽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时甚至会心灰意冷。这时,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懂得赏识我

12、们的学生,对学习基础比较差、意志力弱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在某些方面具有的相对优势,让他们在回答问题、顺利地完成作业、研究课题和发挥特长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地树立自信心。在这里我们应当注意的是,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不能只靠讲大道理,从小事做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例如,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时常会发现,前面靠近教师的位置,总有一部分座位空着,大部分学生总是往后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往后坐的人,总希望自己不要太显眼,而他们怕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自信。坐在前面的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尤其是对那些严重缺乏自信心的青少年来说,坐在前面比较显眼的位置,能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很多青少年甚至是一些思路敏捷、天资高的学生,在教师提问或在开展各项活动中不愿发言,原因是他们总怕在发言中出现错误而不敢实践,因此错过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也就愈来愈丧失自信。究其原因,仍是自信心缺乏所致。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如果争取发言,就会增强信心,所以指导青少年多作发言,这是增强他们信心的“维他命”。浅析青少年逆反心理浅析青少年逆反心理王大勇2005、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