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6874946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120.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及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 “九五”及后十年是跨世纪的重要时期,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 经济体制要实现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 转变,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并向富裕型迈进, 加快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任务十分光荣而艰巨。全省人民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集中力量 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一、“八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在顺利完

2、成“六 五”、“七五”计划的基础上,又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八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国民经济和各 项社会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生产力水平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人民生活实现了温饱,并向小康迈 进,整个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1995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5002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 1990 年 年均增长 16.7%,提前七年实现了第二个翻番。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 1010 亿元、2384 亿 元和 1608 亿元, 年均分别增长 7.2%、 20.9%、 18.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5 760 元, 年均增长 15.7%。

3、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有效供给持续增长, 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均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八五” 计划。从总体上看,经济运行的态势良好,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比重、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税率、销售利税率等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我省 经济总量指标在全国的位次很不相称。 (二)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 第一产业稳定发展, 二、 三产业快速增长, 三次产业的比例由 1990 年 的 28.142.129.8 调整为 20.247.732.1。 农村经济结构开始向多元化的现代农业结构转变, 林、 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 1990 年的 38.6%

4、提高到 50.7%。轻重工业发展基本协调,比例为 4555。在三次产业发展中,农业基础不够稳固,综合开发能力和科技水平还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大多数企业达不到规模经济标准,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市场占有率低。 (三)基础产业建设成效显著。“八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4351.7 亿元,其中,基础 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 1000 亿元, 建成和基本建成大中型项目 46 个。 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原煤开采 800 万吨、发电装机 424 万千瓦、钢材 54 万吨、水泥 3200 万吨、化肥 54 万吨、化纤 12 万吨,主要原材料 生产能力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基础

5、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铁路通车里程由 2181 公里增加到 2426 公里, 公路通车里程由 4 万公里增加到 5.4 万公里,港口吞吐能力由 6430 万吨增加到 11130 万吨,济南、青 岛、 烟台等机场开通航线 92 条, 长途电话电路由 740 0 路增加到 6.5 万路, 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由 70.6 万门增加到 390 万门。“八五”期间是我省基础产业发展较快的时期,但“瓶颈”制约仍相当突出。铁 路运力严重饱和,主要干线、主要枢纽和主要通道技术标准低、设备陈旧落后,技术改造的任务十分繁 重;通信能力依然不足,电话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电力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电力弹性系数仅为 0.

6、6,低于“六五”、“七五”期间的水平。 (四)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全省现有 8 市 60 个县(市、区)划入沿海经济开放区,约占全省面积 和人口的 40%,形成了从沿海到内陆梯次推进、全面开放的总格局。经济发展的外向度明显提高,1995 年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 比1990年提高了12.7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创汇达到96.5 亿美元,年均增长 22.5%。出口结构得到优化,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 70%,比 1990 年提高 了 17 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 83%的平均水平,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品为主,高附加值 产品不多。“八五”期间累计批准利用外资项

7、目 2.36 万个,实际利用外资 107.8 亿美元,其中外商直 接投资 81.4 亿美元,引进资金、设备和技术促进了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但部分外商投资项 目的规模和档次偏低,一般加工工业项目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出口创汇项目少。 (五)科技教育与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八五”期间累计取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重要成果 1.52万项,其中 65%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软科学研究成果 30%左右被采用,为政府部门提供了决策依 据。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 40%。但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机制尚示形成,成果转化率较低, 大多数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20 年左右。教育

8、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受到全社会的 普遍重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办学取得较大进展,全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面达到 75%,城市和部分沿海地区已基本普及。1995 年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 16 万人,比 1990 年增长 5.5 万人。 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 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七五”期间的 13.2降低到“八五”期间的 4.67%。 . 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全省上下同心同德,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广大干部群众保持了奋发向 上、扎实苦干、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 二是努力做好结合的文章,制定并实施符合省情的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中央的路线、方 针、政策作为制定我省经济发展战

9、略的根本出发点,注重借鉴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北上南下学 习先进省市的新思路、好做法,立足山东实际,继续实施“科教兴鲁”战略,确立了“一高一低一上” 的总任务,“全面开放、重点突破、梯次推进、东西结合、加快发展”的对外开放战略,“内外开拓、 纵横突破、纵抓集团、横抓强县”的龙头带动战略,“三、三、二、一”的总体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 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是重视强化农业基础,不断探索发展市场农业的路子。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把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不断加强对农业的引导、 支持和保护,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正确处理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业与

10、林牧渔业、农村一二三次产业的关系,实现 三个层次的良性循环。发展优势、高产、高效农业,在科教兴农、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 务等方面,走出了发展市场农业的路子,农副产品供给大幅度增长,粮食平均每年增长 27 亿斤,五年 上了一个大台阶。 四是努力保持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加工工业协调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坚持基础工业、 基础设施先行的方针,广开资金渠道,建立和完善了电力、水利、交通、通信、地方铁路等基金制度, 初步形成了立项决策、咨询评估、资金物资“三位一体”的重点建设保障体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有力地支持了基础设施和重要原材料工业的建设。发挥资源、劳动力、市场三个优势,围绕增

11、加附加值 和技术含量,改组、改造、优化发展加工工业,努力扩大精深加工产品比重,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 五是坚持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教育振兴经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落实“双 放”政策,调动了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在科技兴农、兴工、兴海、兴第三产业等方面,走出 了“农科教”、“经科教”相结合的路子。重视教育的基础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转换教育机制, 优化教育结构,扩大办学规模,实行联合办学、“三教统筹” ,多渠道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走出了人 民教育人民办的路子。 六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环境。正确处理改革、 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

12、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开展 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注重思想政治工作,涌现了一批新时代的先进英雄人物,激发了广大群 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重视政治稳定、 社会安定, 坚持不懈地打击经济犯罪、 贪污腐败、 走私和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以稳定促发展。 “八五”期间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但也应当清 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以及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思想还 不够解放,机遇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不够强;经济效益偏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没

13、有得到大 的改变;农业基础仍比较薄弱, 有些加强农业的政策措施没有落到实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 资金使用不 够集中;在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要在“九五”及今后的发展中予 以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二、“九五”及后十年我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环境和走势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我省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国际经验表明,发展中国家在进入工 业化中期阶段的过程中,借助国际国内的有利条件,抓住机遇,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增长方3式的转变,不失时机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就有可能保持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八十年代以来全省国内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2.2%, 从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

14、来的发展趋势分析, 我省有可能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 再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主要依据是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将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建立和完善,整个经济运行机制将发生根本性变化,这将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提高 生产要素尤其是资金的配置效率;公开、公平、公正市场环境的形成,有利于各种经济成份和多元化的 市场主体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将进一步启动微 观经济主体的活力,大大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自我约束、自我积累、自我发 展的能力;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收入分

15、配制度改革, 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劳动者和投资者的积极性;社会 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有利于增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宏观调控体系的确立和完善,将有利于实 现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两种手段的优势,增强政府对国民经济运行的调控能力,避免经济 大起大落造成的资源浪费,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整体效益。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将推动国民经济在较高层次上加快发展。 今后一 个时期,我省将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发展由以劳动密集型 为主,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结构升级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随着资源配 置的市场化和产业政策的

16、导向作用进一步强化,资源和资金将更多地流向基础产业、高附加值产业,集 约投入和技术进步将促进技术含量高的机械、电子、汽车以及住宅、耐用消费品等行业形成规模,也将 有力地促进能源、水利、交通、通信、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加速发展。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大规模 改造现有企业,将大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对整个经济产生强劲的带动作用。 (三)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继续扩大, 为经济加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九五”及今后一个 时期,消费需求持续扩大,消费层次逐步升级,高档家电、住房、摩托车及汽车等相继成为社会消费热 点, 有可能出现两到三次新的消费高潮。 尤其最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 农村消费市场前景广阔。 据测算, 我省家庭汽车拥有率、电话普及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创造 30 万辆汽车、100 万部电话的需求;城 镇人均居民居住面积每增加 1 平方米,需新建住宅 2 500 万平方米,消费需求对经济的增长仍将产生 巨大的拉动作用。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强基础产业,培植主导产业,推进技术进步,投资需求将继 续保持旺盛的增长态势。 (四)较高的储蓄率和扩大利用外资,将为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