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历史中增进人类和谐共处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6855211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2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知历史中增进人类和谐共处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感知历史中增进人类和谐共处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感知历史中增进人类和谐共处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感知历史中增进人类和谐共处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感知历史中增进人类和谐共处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感知历史中增进人类和谐共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知历史中增进人类和谐共处(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书书在感知历史中增进人类和谐共处 博物馆在跨文化理解、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余斌霞辕 湖南省博物馆摇 摇【内容提要】文化差异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客观存在,经济全球化消灭不了文化差异。只有加强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增进人类社会的和睦相处,才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聚集之地,是不同文化之间传递、交流的中介,在实现跨文化理解中应具有重要的作用。【关键词】和谐摇 和而不同摇 博物馆摇 跨文化摇 理解摇 交流摇 摇 圆园园愿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中华文明的演进和世界文明的交融为主线,突出“文明”和“和谐”两大主题,震撼世界。其所表达的核心

2、思想“和谐”更是引起世人共鸣。“和谐” ,取之于“和睦协调”之意,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从尚书 、周礼到说文解字 ,“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 “和”即是“谐” , “谐”即是“和” 。 中庸里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以及周礼中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也都是指事物发展处于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强调的是各种事物之间应保持有一种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的关系。和谐一直是人类生存发展主旋律。人类与自然需要和谐,只有和谐,人类与自然才能共生共存、天人合一;国家与国家需要和谐,只有和谐,人类世界才能共赢共进、天下大同。消除隔阂、敌对,

3、乃至冲突和战争,实现和谐共处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人类社会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跨文化现象的存在。跨文化现象的客观存在不会随人们的意志而消失。消除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沟通障碍,实现母语文化和异域文化的交流,从而使不同文化之间达成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直至相互认同的目的,需要人们作出积极的努力。人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搭建起不同的文化沟通的桥梁。其中,博物馆在跨文化的理解、交流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012345,-67+89:;摇 摇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缘圆博物馆学与全球交流!#$#%&()* 圆园园愿 +*,

4、-!#%&*#%&./0*123社会长期以来的创造所形成的产物。同时,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因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 “文化”在概念上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它同时反过来又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了民族性的特征。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

5、种文化也都伴随着其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同时,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差异性,也使得文化的发展具有了差异性的特征。文化作为伴随人类社会出现而出现的现实存在,有着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在这个基础上,不可避免了产生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对于人类文化所存在的差异,我们应抱以尊重的态度。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血脉,不同国家与民族独特的文化和传统,是其赖以生存、延续的条件,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基础” ,圆园园缘 年员员 月在浙江杭州召开的“第三届全球化论坛 世界文化多样性”就是一个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国际学术会议。会议通过

6、的杭州声明强调了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基础,呼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要重视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声明中指出,经济全球化不应导致世界文化走向单一,而全球经济只有在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多样文化共同繁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差异使世界充满活力,世界因为差异而变得美好。人类战胜自然不断发展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尊重差异的过程。水稻适宜在湿润地区生长,甜菜却喜温凉,人们认识到这些差异,也就在适宜的地方种植它们。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所表述的就是对地理差异的尊重,按自然规律办事;所谓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其实强调的就是要尊重不同人的特点。人类肤色不同,饮食习惯不同,性格不同,文

7、化传承也不同,这些不同使世界充满魅力,假如没有这些差异,人类生活还有多大意思呢?毋庸置疑,我们当今正处于一个空前的全球化进程当中,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的正在冲破原有的区域和国界的束缚,流动到地球上每个角落,进而影响到这些地域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等的方方面面,但文化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注定了全球化消灭不了不同民族历经悠久岁月而形成的文化差异。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文化差异,求得一种安定的社会政治状态,使全人类共享一片和谐的生存环境,这应是我们对待跨文化现象的基本态度。而正视民族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从而加强交流

8、、对话,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友善,使差异的世界和谐相处,是我们所应遵循的不二法则。?ABC +:;345,-./D EFGHIJ+KL?MND OP%&,QD ORSTUV摇 摇 “和而不同”是我们对人类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所应持有的态度,而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对不同的文化持以尊重、包容的态度,直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共享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则会促进人类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远圆摇 摇45678-9:;?“和而不同”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它的基础首先是有“不同” ,只有有了“不同” ,经过交流、沟通和协调,才可能达到相融、和谐的境地。之所以产生“不同” ,有经济方面的

9、原因,也有历史、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原因。所谓“和而不同” ,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哲学理念。 “和”是指不同性质的东西相掺和,它反映的是一种有差异的平衡或多样性的统一;“同”指的是相同事物的堆积,它反映的是无差别的同一或抽象简单的同一。我们追求的是“和谐”而不是“相同” ,只有“和”才有生命,才有发展:性命和则生,人物和则亲,人天和则灵。无有和则生阴阳,阴阳和则生天地,天地和则生万物。世界文化正是在不断地追求“和”的历史中发展和繁荣的,希腊文化吸收了埃及文化,罗马文化又吸收了希腊文化,阿拉伯文化又吸收了罗马文化。人类的文明是一个不断吸收融合的过程,而不是单一的发展的。文化的交流是文化的里程

10、碑,只要吸收了一种新的文化必然就会上一个台阶。中华民族历史上曾出现的“盛唐文明”告诉我们,以宽广的胸怀接纳异域文明,加强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本土文化不仅不会存在冲击,相反,只会促进本民族社会更加繁盛。唐代的中国社会,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高度发达,在当时世界上处于先进地位。鼎盛时期的大唐帝国开创了大一统王朝盛世外交的新局面。在这种宏观条件下,中华文明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表现出的是一种兼容并蓄地吸收各种异域文明的雅量。在唐代,经由陆路或从海道来往于中西之间的,有使节、贵族、商人、僧侣、学者和艺人,还有征战的军人、随军的工匠以及难民和奴婢,这些人是中西文化的沟通者,其中有些人还留

11、下了十分珍贵的记录。玄奘、义净、杜环、苏来曼,是当时的大旅行家,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既是世界历史上声誉很高的游记之一,也是一部难得的反映我国大唐盛世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献。宗教属于意识领域的范畴,宗教是中世纪文化主要的和集中的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宗教是极其具有某种排他性的文化表现形态。但在唐代,诸种宗教纷纷传人中国,并都能找到立足之地,这在世界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历史现象。当时,除佛教外,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印度教和犹太教纷纷传人中国,并留下不少遗迹。其中被人誉为世界石刻之王的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就是当时中外文明相互交融的见证,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有这些,无

12、不是促成“大唐盛世”出现的原因。加强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共享人类文明,在当今也能找到促使其社会实现进步的例子。我们的近邻韩国与中国的历史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具有儒教、政治、文化传统的国家。在韩鲜战争之后的短短的 猿园 年里,韩国却跨过了西方国家猿园园 年的发展历程,成为世界现代化史上的奇迹。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韩国将本国的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精神相结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在短短的几十年的历程中,不断的融合中、日、美、韩四种文化的因子,创造了韩国现代化中的超强优势,赢得了“亚洲四小龙”的桂冠。文化的共享,是建立在承认存在差异的基础上,通过理解、交流后对人类智慧的共享。这种跨文化的共享

13、,是人类的巨大财富,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W XYZ0U_+aD *5,-KL MNbcdefg6摇 摇 博物馆是人们感知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场所。博物馆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方的形苑圆博物馆学与全球交流!#$#%&()* 圆园园愿 +*,-!#%&*#%&./0*123象,她所标志的基本上都是本地域的历史传统和艺术成就。博物馆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神,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开展历史文化研究的机构,同时更是一个集中展示文化传统的场所。它代表了这个国家、这个城市(地区)的文化形象,展示的是这个国家、这个城市(地区)的文化厚度。博物馆以记录、收藏、研

14、究过去人类文明成果为己任,是地域代表性文化的汇聚,是人类文化记忆与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博物馆在传承文明、维护文化多样性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博物馆较全面完整地记录了区域文化的多样性,并最大程度地保持了文化的连续性,同时以展览的形式,通过文物这一最基本的元素,向人们诉说这个地区的过往。透过博物馆这个窗口,人们可以触摸到该区域文明进程的脉搏,直观地感知过往的历史轨迹,在了解到文明渊源的基础上逐渐达到理解的目的。美国作家海伦凯勒曾在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讲到, “假如给我三天时间,我将在有视觉的第二天,向世界、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那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我还要通

15、过艺术来搜寻人类的灵魂。这么多的年代,怎么能被压缩成一天呢?当然是通过博物馆。 ”是啊,还有其他什么地方,能够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里翻阅人类文明的百科全书,在黑暗的世界中留下心灵的光明和温暖的回忆,并且存留终身的欣喜与回味呢?当然是通过博物馆 只因为博物馆是往昔辉煌文明的见证,是今天触摸历史的轨迹,是感知人类过往的所在。相比较于其他的沟通中介,博物馆在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中自有其独特优势。在日益扩大的文化接触中,越来越多的交流必然会发生在多种文化之间。但由于存在有沟通的障碍,要实现这种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我们常常需要借助于一个中介来完成。长期以来,语言是人们实现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的中介之一,其中,英

16、语作为一种通用的国际语言,责无旁贷的成为了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之间沟通的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中介。但以英语作为沟通中介,必须要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要求期待沟通交流的双方都懂英语,这一先决条件在相当程度上对沟通双方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尽管使用英语者的情况千差万别,但不可否认的现实是,能真正熟练使用英语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这一部分人亦存在有受自己母语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并不能够深入理解对方文化背景的复杂状况,而仅仅是依靠那些相对抽象的通行概念来思考和表达,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尴尬的局面有可能出现,那就是这种跨文化交流不可避免地要依靠相当一部分的“自由人”来完成,这种“自由人” ,也就是我们习惯

17、上称之为翻译的工作者。而这些语言翻译工作者本身也同样的存在有受母语文化影响的局限性,很多文化的精髓信息并不能得到恰如其分的传递。相对于用英语交流,以博物馆作为交流中介,是一种近似于以母语进行的跨文化交流沟通模式。上面提到,博物馆以记录、收藏、研究过去人类文明成果为己任,向观众展示该地域已取得的文明是博物馆所具有的基本功能之一。文物,作为人类历史文化最真实、最客观的物化见证,是博物馆展览工作的基础,文物就是博物馆的语言,博物馆就是通过文物展示,并配以一定数量的图片、模型、复原场景等辅助材料,来达到表达主题思想的,向观众传递历史文化信息的目的的。相比较于其他跨文化交流的中介,博物馆所展示的文物、举

18、办的展览具有直观性的特征,基本上不需要借助其它中介,通过展览,通过文物本身所承载的信息,观众就可以了解本地域的文明进程,在这个过程中,达到沟通的目的,从而愿圆摇 摇45678-9:;?最大限度的理解、认同跨文化所存在的差异。文物这种具有直观性特征的语言是纽带,它架起了观众与历史、与文化直接对话的桥梁。文物、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担负起了文化传播和文化传承的职责。近年来,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博物馆在跨文化理解、交流中的重要性,在各国政府之间所进行的文化交流中,以博物馆所收藏的文物进行互办展览,无不成为交流活动中的重头戏,在近几年所举行的中法文化年、中意文化年、中俄文化年等重大外事活动中,反映我国古代

19、文明进程的各项文物展览无不成为文化年活动中的重头戏,中国文物展览作为“外交使者” 、 “国家名片” ,在使各国人民深切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明进程和对全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各国人民真切地感受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繁荣昌盛与和平发展,在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同时也提高了我国的国际知名度。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以及地方各级博物馆也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到境外举办展览,并将境外高质量的展览引进到国内,让我国民众能够足不出户就了解到境外的文化。所有这些活动,达到了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目的。让博物馆在跨文化理解、交流中发挥其积极、重要的作用,使人类共同拥有一个和睦协调的生存环境,这是我们博物馆人的期盼,更是我们工作努力的方向。这条路,任重而道远!怨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