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_红字_的多重叙事视角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6835254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说_红字_的多重叙事视角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小说_红字_的多重叙事视角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说_红字_的多重叙事视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说_红字_的多重叙事视角(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4卷 第1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月 Vol. 34 No. 1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Jan. ,2008品艺 品书录小说 红字 的多重叙事视角 杨 梅(重庆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市400044)多重的叙事视角是 红字 的一大叙事特色。传统叙事模式常采取单纯化叙事视角,多用全知式或人物式,少见多重复合式。霍桑在 红字 中运用多重可变叙事视角,在编辑性全知叙事的同时,使用戏剧式全知叙事和人物叙事,通过视角的变化来调动读者的鉴赏能动性。一、 全知叙事红字 主要采用编辑性全知叙事视角,叙述

2、者如 “上帝” 般全知全能,讲述故事时完全不受时空和角度的限制。在文本中,叙述者对每个人物的情况都了如指掌,从容地介绍人物的发展变化,大大方方地走进人物的内心,入木三分地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感受。 红字 中有相当篇幅的心理描写,如第5章写海丝特由于长期的折磨而对红字产生的新感觉,把海丝特既困惑又震惊的矛盾心理生动地展现出来;又如第20章,着力刻画了丁梅斯代尔决定和海丝特一起逃走后的激动、 迷惘情绪。Chase赞扬霍桑小说中的心理描写,认为 “在他的创作中,罗曼司第一次满足了美国想象的特殊需要 为了做到这一点,霍桑充分发挥了其心理描写的才能”1。在编辑性全知叙述的模式中,作者常常通过叙述者之口对人

3、物、 事件发表公开评论。在 红字 中,叙述者也常常站出来直接与读者对话,干预故事进程。有时是介绍背景知识,并发表议论。如第2章对妇女们的介绍和评论,使她们与海丝特的美丽端庄、 妩媚动人、 气质优雅形成鲜明对比:“在那不很文明的时代,穿着衬裙和撑裙的妇女在大街小巷上招摇过市, 在古老的英格兰诞生和成长起来的那些少女和妇人, 在精神上就像在体质上一样,论品质是更要粗犷的。 ”25有时是直接发表议论。如海丝特和罗杰 奇林沃思见面后,叙述者站出来说:“让那些得到女人婚约的男人们发抖吧 就连他们强加于女人那种恬静的满足,都要统统受到谴责。 ”2211有时,是对叙述的故事提出质疑,指出事件实际上可能是另外

4、一回事,给读者提供阅读的 “多重选择”,让读者自己决定究竟哪种情形是真的以进行 “选择性阅读” 。比如第12章,丁梅斯代尔夜晚在阳台上与海丝特和珠儿团聚,当他说他们不会在人世站在光天化日之下时,一条闪电撕破乌云密布的夜空,浩瀚的天穹亮得如同一盏巨灯上的圆盖,街上的景物都露出奇特的形象。叙述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实际存在,只不过是孤独的目睹者自己想象杜撰出来的:“因此,当牧师仰望天顶,看见一个用暗红色的光线勾勒而成的巨大字母 A字 我们只能归咎他自己的眼睛和心态出了毛病。 ”2177因此,读者就有了两种选择:一种是天空中出现红色A字的象征意义,一种是牧师的错觉。再如第8章,海丝特离开总督宅邸时,西宾斯

5、太太叫她去森林参加黑男人举行的聚会,海丝特拒绝了。叙述评论说:“如果我们假定,西宾斯太太和海丝特 普琳之间的这次谋面有根有据而非比拟象征的话。 ”2114究竟前面叙述的事件是真实发生过的还是比拟象征呢?作者似乎希望通过天空中的奇异景象、 西宾斯太太和黑男人来传达一些象征意义,为一些不能理解其象征意义的读者提供另外的选择。作品有意不限制读者阅读,而是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艺术空间,让读者获得广阔自由的阅读空间,为读者提供选择性阅读,充分把握了潜在读者的感知特点,尊重读者的审美情趣和阅读习惯,打破了全知叙事者主宰一切的 “上帝” 的传统地位,改变了原来读者心目中作者指手画脚包办一切的形象,融洽了作者和

6、读者的关系,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为读者提供了参与对话交流的平等地位和实际可能,激发起读者积极主动的阅读需求。红字 文本中有相当篇幅的对话,故事由叙述者讲述的成分很小,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展示,叙事视角由编辑性全知叙述转向戏剧式全知叙述。如第4章,海丝特和奇林沃思的会面,文本主要由对话构成;第10、14、17、19章都主要运用戏剧式叙述,穿插编辑性全知叙述。叙述者自己的描述仅局限于人物的对话和行动,不涉及人物内心世界。读者根据人物对话,了解故事的进程,揣摩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二、 人物叙事在全知叙事同时,红字 对海斯特、 珠儿、 丁梅斯代尔以及奇林沃斯的人物描写大多采用人物叙事视角,站在特定人物角度

7、观察另一人物,通过不同的小说人物向读者展现描写对象。对海丝特的描写主要是人物叙事。叙事人在海丝特亮相前先让读者通过一群清教老妇、 一位少妇的视角观察海丝特。那些老妇把海丝特斥责为 “下三烂” 、“贱货” 、091“不要脸的荡妇”,那名 “一手拉着孩子” 的少妇认为 “反正她心里总会受折磨的” 。接下去小说对海丝特走出监狱那一瞬间以及她的容貌描写也都是通过观众视角展现的。海丝特走出狱门时,“一名面目狰狞、 阴森可怖的狱吏”“右手抓着少妇的肩膀,拽着她走出来。到了监狱门槛处,这位女子推开了他,显示了她与生俱来的尊严和个性,好像自觉自愿地一脚跨出了监狱” 。 “体态完美到极致” 、“面貌美丽端庄、

8、妩媚动人” 、“摄人心魄” 、“更像贵妇” 、“依然光彩照人,竟把笼罩着她的不幸和耻辱凝成了一轮光环”27 - 11。叙事者对珠儿的描写通过海丝特的所见所想来展现。在海丝特心里,珠儿是 “上帝赐予她的” 一个可爱而又完美无缺的孩子,“本应生在伊甸园”267 - 69。海斯特听城里人说:“到处找不到孩子的父亲,又见到她身上一些古怪的特性,就声称可怜的小珠儿是魔鬼的孩子。 ”284因此,书中珠儿的形象,是海丝特的心中眼里以及城里人心目中的一个集合体。对丁梅斯代尔的描写也主要是人物叙事。人们看到他 “双颊越来越苍白,越来越瘦削,同时他的声音也比以前更颤抖,而且他的手压在胸上竟变成习惯了”2121。海

9、丝特在森林中见到他时,“看上去既憔悴又孱弱,显露出失魂落魄的沮丧神情”2230。在游行时,人们目击到他“脚步不像平时那样孱弱无力;他的身体没有弯曲,而且他的手也没有病态地捂在心口上”,“然而,他的目光是那么茫然”2313 - 314。当他说出秘密后,人们注意到他 “脸上泛出胜利的红潮,如同一个人在极端痛苦的紧要关头,获得了一次胜利”2341。奇林沃斯的形象则通过海斯特和小镇上的人们来描写。海斯特站在行刑台上回忆她的过去,想到奇林沃斯的样子:“在那镜子里又看到了另一个面孔,那是一个年老体弱者的面孔,苍白瘦削,一副学究的样子,他的那双眼睛黯然无光。 ”219在行刑台上,海斯特看到了奇林沃斯,“此人

10、身材矮小,满脸皱纹,年纪却不算老”221。还有许多人肯定地说:“奇林沃斯在镇上定居以来 脸上有一种前所未有的丑陋和邪恶,而且他们对他看得越多,那种丑陋和邪恶就变得越明显。 ”2131通过人物叙事,叙事者将叙事责任分派给了小说中的人物,通过人物视角表达不同的观点。叙述者在摆脱了全知叙事之后,将小说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示给读者,由读者去对不同的叙事声音进行选择。三、 叙事视角的交叉运用红字 的叙事视角并不单纯采用某一视角,而是交叉使用了全知视角和人物视角。有时叙述者操纵全知视角,让读者了解更多的信息后,便关闭全知视角,抽身而去,只留给人物有限视域。如在游行时,人们看见丁梅斯代尔的步态与行为举止和往

11、常不同。但究竟是什么引起了这个变化,人们却不能回答。为了让读者在人物叙事视角下了解丁梅斯代尔的想法,人物叙事视角转换成了全知视角,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也许是精神上的,而且是天使分给他的。那也许是一种兴奋作用,而那种强烈的兴奋剂只有在诚挚与长期不断的思想的熔炉中蒸馏出来的。或者,也许,他敏感的气质受到了 音乐的鼓舞。 ”然后,它把叙事权又还给人们,使人们可以进一步观察牧师。当看到牧师的眼光仍然那么茫然,人们自然要问:牧师的心灵在哪里?听到音乐没有?叙事视角又从人物视角转成全知视角,对牧师目光茫然做了解释:“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正忙碌地进行着超自然的活动,在整理他即将发表的一系列庄严的思想,因此,他

12、对于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不理不睬、 不知不晓, 而在随后的许多天里却生气荡然,活力全无。 ”2313 - 314又如在森林中,海斯特看到丁梅斯代尔 “独自一人正沿着小道走来,手里拄着一根用路边砍下的树枝做的拐杖。他看上去既憔悴又孱弱,显露出失魂落魄的沮丧之情” 。接着,叙事者把目光从海斯特那里抽回来,对丁梅斯代尔的心理进行描写:“他似乎想不出前进一步的理由,或者他根本就不想走。如果还有什么可能叫他乐意的话,那就是投身于最近的一棵树根下,永远不懂地躺在那里了。 ” 然后,又将叙事视角转回到了海斯特:“在海斯特看来,丁梅斯代尔牧师先生总是把手放在心口外,并没有流露出任何明显的特别的

13、痛苦迹象。 ”2230 - 231霍桑在 红字 中综合而灵活地运用了编辑性全知叙事、 戏剧式全知叙事及人物叙事多重可变的叙事视角,将各种叙事视角的优势兼收并蓄,使它们有效地组合起来,为读者提供了多视角的阅读空间。人物叙事视角缩短了读者与人物的距离感,读者可以体会小说人物的所见所感所想,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艺术世界的真实存在。由于描写对象的心理活动无法被小说人物感知,叙述者便转换到全知视角模式中,让读者用小说人物的心理眼光观察一切,直接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痛苦与厌恶、 矛盾与斗争。为了缩小全知模式产生出的叙事距离,霍桑将全知眼光与人物眼光保持一致,以此增加叙事的亲近感与可信度。几种叙事视角的交替使用,给读者以更大的阅读空间,为读者提供了阅读理解的多维视野和不同途径,使读者不局限于某一既定的格局,不断随着叙事视角的变化而调整阅读角度,激励读者主动积极地阅读,充分发挥读者阅读的能动性。参考文献:1 Chase , Richard. The American Novel and Its TraditionM.London : G. Bell and Sons , 1958 :19.2 霍桑1 红字M1 王惠玲译1 奎屯:伊犁人民出版社,200111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