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分析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6808145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59.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目题目: : : :“ “ “ “老师老师, , , ,我觉得好难受我觉得好难受,每天看着同学们开开心心的有说有笑的在一起每天看着同学们开开心心的有说有笑的在一起感觉就像是个透明人一样感觉就像是个透明人一样, 我没有一个朋友我没有一个朋友, 这种不存在的感觉您能这种不存在的感觉您能理解吗?想到这我就感觉特别恐惧理解吗?想到这我就感觉特别恐惧 女孩说话时泪水一直在眼眶里打女孩说话时泪水一直在眼眶里打转,我妈妈安慰说转,我妈妈安慰说“没有朋友又不会掉块肉,至于这么难受吗?没有朋友又不会掉块肉,至于这么难受吗?” 你你只要努力好好学习只要努力好好学习, 成绩好成绩好, 将来他们自然会找到你的将来他

2、们自然会找到你的 “! 可是老师可是老师。 。我宁愿自己掉块肉有人不愿意被遗忘和被忽略我宁愿自己掉块肉有人不愿意被遗忘和被忽略. . . .” ” ” ”1. 1. 1. 1.人际沟通的概念人际沟通的概念人际沟通是指一种有意义的互动历程,即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人际沟通是指一种有意义的互动历程,即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人人与人双方在沟通历程中表现的是一种互动与人双方在沟通历程中表现的是一种互动, 对在沟通的过程当中以及对在沟通的过程当中以及沟通之后所产生的意义都负有责任。现代意义的沟通学起源于沟通之后所产生的意义都负有责任。现代意义的沟通学起源于 20202020 世世纪上半叶的美国纪上半叶的

3、美国, 但直至但直至 70707070 年代年代, 沟通学大多局限于大众传播研究沟通学大多局限于大众传播研究, ,即广播即广播、电视电视、报纸的效果和影响的研究报纸的效果和影响的研究。因此因此,许多沟通学研究所许多沟通学研究所都设在新闻学院都设在新闻学院、 系内系内, 所研究的内容大多是新闻理论和业务方面的所研究的内容大多是新闻理论和业务方面的课题。课题。2. 2. 2. 2.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一个人一辈子都要学的学问,那就是与人相处!人的一生就是在与人相处的一生,不管 是学生时代还是创业阶段,甚至一直到老。与人相处得不好将会影响学业和事业的成功, 而 相处的确要讲究方法。心

4、理学告诉我们,打造个人魅力显得尤为必要,同时相处也要因人而 异。根据不同人的性格对症下药,方能水到渠成! 美国 心理学 家马斯洛曾指出, 如果一个人被别人抛弃或拒绝于团体之外, 他便会产生 孤独感,精神受到压抑,严重的还会产生无助、绝望的情绪,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而他的 学生提出了人际交往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倾向是包容、 情感和控制, 并在人格特质观点的基 础上阐明了这种人际交往的三维倾向, 呈现主动型人格特质的行为表现, 和被动型人格特质 的行为表现。这一观点对指导人们的人际交往行为模式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包容于群体之中是人际交往需求的根基的确, 每个成年人的身上都会带着儿时的印迹。 独生 子

5、女及倍受溺爱的孩子,在长辈、父母的娇宠下往往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他们 一旦走出家门步入群体之中, 其内心的感受是会相当复杂的。 他们一方面在本能无意识的状 态驱动下渴望融入集体, 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习惯于后天养成的惟我的行为模式。 由于他们 适应不了,接受不了,理解不了同龄人之间那种平等的争吵、合理的冲撞和正常的磨合的自 然法则,因此客观上集体包容不了他们;主观上自己也容纳不下集体。当他们走入社会,常会在活动中感到十分困难,而不能成为“社会活动家”。因为他们从没有 很好地将自己包容在群体之中, 也没有把群体作为生命中的依托, 而是把自己孤独地悬挂在 了半空中身悬心空也就没有了根基。

6、人际包容的心理需求倾向的行为表现, 按人格特质分为主动型包容与被动型包容。 具有主动 包容行为类型的人能主动与他人交往, 能坦然共处于群体之中, 热情参与人与人之间的交锋 或合作性的工作, 在交往中能主动定位于某一角色, 灵活地随群体的动态变迁而不断变换不 同的角色,能容纳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人,交往态度是合群附众,求同存异。具有被动包容行为类型的人常常表现为少言寡语。这应归咎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成长经历;归 咎于其成长环境中人际关系过于单一, 没有机会接受各种不同人际交往刺激的训练。 他们一 旦步入社会,便会疏远人群,若被迫参加某一组织或活动,也不能主动地选定自己适当的角 色,在独来独往中被动地

7、期待和感受群体的包容。他们需要被包容,但是在被包容于群体之 中时,又往往是处于缄默孤癖之境地。同一场合中,有尽兴的,有不尽兴的参加各类沟通信息、联络感情的聚会时,总会发现有些 人在活动中,向来是情绪饱满、畅所欲言,而且善于调节和活跃气氛;有些人习惯没精打采、 一言不发地坐在那里,让组织者很是尴尬,不知他愉快呢,还是不愉快;还有些人则借机宣 泄,借酒撒疯,又摔又砸,又哭又闹,惹人生厌。能量的释放是人际交往的情感需求情绪情感是人际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人在情绪反应 中,通过面部表情、声调变化和身体姿态,来实现信息传递并达到互相了解。一个人哭, 发 出的是不舒服、痛苦的信号;一个人笑,发出的是愉

8、快、幸福的信号。传递情绪情感的信息 是人类心理能量在无意中的释放,而接收情绪情感的信息是人类心理在自然而然中的感受。 它们可以随时地不受限制地作用于人群中,决定着交往的质量。比如,一个真诚微笑的人会 吸引许多朋友,一个怒不可遏的人则可能吓跑许多朋友。情绪情感的表现特质在情感交流中, 有人善于表达或传递情绪情感的信息, 而有人则善于感 受或接收情绪情感的信息。这就呈现出主动型和被动型不同的情感表现特质。假如一个人的社会化环境是自由的、 开放的, 周围有许多同龄伙伴, 他的情感交流是平等的、 宽松的、直接的,那么他们的情感表现特质就是主动型的。假如一个人的社会化环境是封闭 的、拘谨的,周围很少有同

9、龄伙伴,而是长辈或隔代人,那么他先要观察他们的情绪情感, 再来决定自己是“大叫”还是“小打”,因此,他的情感表现特质是被动型的。无疑,这两种情 感表现特质的联结取决于后天的语言交流的能力, 所以形成不了与人交往的经历和与人交往 的现实感受, 因此也就无从形成人际交往的认知意象。 人的大脑是通过客观交往经历信息的 不断输入,加之主观的各种感觉,而形成许多交往的印象,当一触动某个键时,立刻就会有相应的反映出现.大脑在这些方面的反映几乎是空白的,不可避免她会为这样的空白而感到 心慌、无措和缺乏信心啦。人与人之间必须发生一些事件或连续不断的来往, 才会形成一个个交往的经历, 同时也会相 应地产生许多交

10、往的感受。与读书学习的单向感受不同,交往感受是双向或多向的。一个人 交往顺利与别扭,不仅与他的交往经历有关系,还与他当时的情绪、气质以及阅历、经验、 个性和能力有关联。提高与人交往的心理素质,需要通过不断地积累经历与刺激感受,从而 使交往的认知意象一步步强化来得以实现。3.人际交往的心理学原理1.交互原则 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 因 此, 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 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 种交换关系。社会交换理论由霍曼斯创立。布劳把社会交换界定为“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 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

11、 。他认为社会交换是个体之间的关系与 群体之间的关系、权力分化与伙伴群体关系、对抗力量之间的冲突与合作、社区成员之间间 接的联系与亲密依恋关系等的基础。社会的微观结构起源于个体期待社会报酬而发生的交 换。 个体之所以相互交往, 是因为他们都从他们的相互交往中通过交换得到了某些需要的东 西. 2 功利作用原则 人们希望交换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至少得等于失,不值得交换是 没有理由去实施的, 不值得交换的关系也没有理由维持, 所以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 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对于那些对自己来说值得的, 或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倾向于建立和保持,对

12、自己来说不值得,或失大于得的,人们 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终止。 3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我价值 指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判;自我价值保护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 确立, 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 人在任何时期 的自我价值感, 都是既有的一切自我支持信息的总和。 自我价值支持的变化无非来自两方面, 一是符合人们意愿,自我支持力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与人们的期望相反,使人们面临自我 价值威胁, 因而必须进行自我价值保护的消极变化, 即自我价值支持力量的失去或自我面临 新的攻击。4. 人际关系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1、正直原则 主要是指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互

13、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 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 2、平等原则。 主要是指交往的双方人格上的平等,他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严两个方面。 彼 此尊重是友谊的基础,是两心相通的桥梁。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这是人际交往成 功的前提。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根本特征就是平等,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贯彻平等原则, 就是在交往中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别人的感情。古人云: “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取决双方,既要自尊, 又要彼此尊重。3、诚信原则。 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信守诺言。在与

14、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 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 承 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马克思曾经把真诚、 理智的友谊赞誉为“人生的无价之宝” 。古人也说,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 “心诚则灵” 。 其诚是换取友谊的钥匙。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写道: “只有抛掉虚伪,以诚相见的人际关 系,才识最有力、最美好、最崇高的” 。 4、宽容原则。 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俗话说,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交往中,对别人要有宽容之心,如“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般斤斤计较,苛

15、 刻待人,或者得理不让人,最终将会成为孤家寡人。另外,要有宽容之心,还须以诚换诚, 以情换情,以心换心,善于展再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回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5、换位原则。 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认知对方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方式,设身处地地体会对 方的情感和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独特个性方式等,从而真正理解对方,找到最恰当的沟通和解 决问题的方法。5.总结本案例中小女孩显然是一个不懂人际交往的孩子,她渴望融入集体,但又不知道如何去 做,而她的妈妈没有给与适当的正确的引导,女孩缺少的是如何与人进行交往. 本文从心理学的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及如何去学会人际交往,对于现 实生活中与女孩有相似经历的人,按照以上所说的去做将会得到很大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