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科目与账户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6805574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31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科目与账户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会计科目与账户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会计科目与账户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会计科目与账户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会计科目与账户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会计科目与账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科目与账户(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会计科目与帐户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能够掌握会计科目与帐户的设置 重点难点 会计科目的设置、账户结构、科目与账户的关系 第一节 会计平衡原理 会计平衡原理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所以在介绍本章内 容时,先要介绍这一原理。 一、会计平衡式 (会计方程式) (会计恒等式) 它是以数量关系表示的各会计要素之间内在关系的等式,这种会计要素间的等式关 系,称为会计平衡式。这种平衡关系或说平衡式,我们在学习会计对象时已经知道了,即: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利润=收入-费用 事实上,企业在持续经营的情况下,在某一时点上,企业总存在一定的资产,这一定 的资产又都有

2、各自地来源, 概括地讲其来源不外乎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负债而形成的资产; 二是投资人投资或企业自身积累而形成。因此,在一定时点上,企业内的全部资产=其负 债和所有者权益之和。这一会计平衡式,不仅反映了这三个会要素的内在关系,而且还反 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体现了一定的经济关系,即产权关系。 另外,企业拥有一定的资产,目的是生产经营。在生产中经营中。在生产经营中,一 方面耗用一定资金形成费用;另一方面又会销售产品,提供劳务等形成收入,收入与费用 的差形成企业利润。因此 存在第二个等式关系。 以上, 我们看到了六大要素中形成的两个等式关系, 那么六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怎样呢? 我们进一步看:利润在分配前

3、,是企业的未分配利润(是所有者权益),是企业的所有者权 益。因此,此时“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可扩展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亦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移项: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显然:这一平衡关系式体现了各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是反映会计要素变化 的会计平衡关系式。 当利润分配时,一部分对投资者分利,表现为所有者权益减少,同时表现为:负债增 加或资产减少。一部分转作盈余公积或未分配利润,表现有者权益内部转化。则利润分配 后的一定时点上,会计平衡关系又表现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综上所述: 1.在一定时点上,总存在“资产=负债+所有者

4、权益”等式; 12.在会计要素变化过程中(期末结账之前),总存在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 者权益+收入”等式。 任何企业,无论生产经营中发生任何经济业务,无论各会计要素如何变化,只要记账 和计算不发生差错,都不会破坏会计平衡关系。 二、实际经济业务的发生并不破坏上述会计方程式 (一)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式而方,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所引起的资产与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化不外乎以下四种类型,9 种具体变化。 1.资产与负债或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等式两边同增) 资产与负债同增;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增。 2.资产与负俩或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等式两边同减) 资产与负债同减;资产与所有者

5、权益同减。 3.资产有增有减,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不变;(等式左边有增有减,等式右边不变) 资产内部一种资产增加,一种资产等额减少。 4.负债或所有者权益有增有减,资产不变。(等左边不变,等式右边有增有减) 负债内部有增有减;所有者权益有增有减;负债增,所有者权益减;负债减, 所有者权益增。 (二)就“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等式而言,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也 不外乎上述四种类型,但有 18 种具体变化。 (1)资产内部一增一减 (2)负债内部一增一减 (3)所有者权益内部一增一减 (4)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增 (5)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减 (6)资产与负债同增 (7)资产与负债同减 (8)费用与所有

6、者权益同增 (9)费用与所有者权益同减 (10)费用与负债同增 (11)资产和收入同增 (12)资产和收入同减 (13)负债增加,所有者权益减少 (14)负债减少,所有者权益增加 (15)资产减少,费用增加 (16)资产增加,费用减少 (17)收入增加,负债减少 (18)收入减少,所有者权益增加 通过对现实所有类型的经济活动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经济业务引起会计方程式 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但变化的结果都不会破坏等式两边的总额平衡关系。即会计方程式2恒成立。 第二节 会计科目和账户 一、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的意义 1.含义:简称称目,是经济特征相同的一类会计对象的名称(即给每一类会计对象都

7、 取一个名称,统称为科目),或:会计对象按经济特征进行归纳分类的项目。 2.意义:设置和运用会计科目,是分类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的前提条件,只有会计科 目,才能据以填制整理会计凭证,在账簿中开设账户,并据以编制会计报表,提供出系统、 条理的会计信息。可见:设置会计科目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否则,面对纷繁复杂的经 济业务,会计就不能提供系统条理的会计信息。 例如:企业的机器、厂房、材料、燃料等都是企业的资产,但机器、厂房的经济特征 是:单位价值大;能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材料、燃料等的经济特征是: 单位价值不大;使用期短,并一旦投入生产,立即改变或消失其原有的实物形态。 可见前一类与后一类

8、的经济特征不同。会计上,正是按照二者经济特征不同,给前一 类即机器、厂房等起个统一名称,叫“固定资产” ;给后一类即材料、燃料等起一个名称 叫“原材料” 。 “固定资产” 、 “原材料”就是会计科目。 就是按会计对象的经济特征归纳分类,目前常用的,共归纳了 50 个科目,也就是, 用 50 个科目就能把纷繁复杂的经济业务用会计的会计的语言系统条理地反映出来。如果 不设置会计科目,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正因如此,设置会计科目具有重要意义。 (二)会计科目设置原则 1.完整性:设置的会计科目要能满足全面反映企业财务会计内容的需要。也就是说: 会计主体发生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全部经济业务都能通过会计科目反映

9、出来,不得遗漏。 2.差别性:指每一科目所包括的内容要有其特定性。也就是说:不同会计科目之间要 有严格界限,所包括内容不得相互混淆。 3.适用性:设置的会计科目要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也就是就:既要满足外部 信息使用需要,又要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既要满足信息使用者对综合资料的需 要,又要满足他们对详细、具体资料的需要。 4.清晰性:会计科目的名称要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内容也名称要协调,便于会计人 员和信息使用者理解和运用。 5.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为保证会计信息在全国范围内,行业范围内能进行综合汇 总分析利用,会计科目的设置应坚持统一性,按统一的核算口径。财时,各企业的经济活 动

10、存在差异,企业就有必要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的要求,在坚持统一性的前提 下,灵活地设置、运用科目。 我国的会计科目是财政部在各行业会计制度中统一规定的。不用我们去设置,选择和 运会计科目是会计人员的任务。但是,通过设置会计科目应坚持的几个原则地学习,我们 可以明确和了解现行的会计科目具有怎样的一些特点。 (三)会计科目的分类 3表 2-1 企业常用会计科目表 表 2-1 企业常用会计科目表 顺序号 编号 科目名称 顺序号 编号 科目名称 略 一、资产类 26 应付福利费 1 现金 27 应交税金 2 银行存款 28 应付利润(应付股利) 3 短期投资 29 其他应付款 4 应收账款 30

11、 长期借款 5 减:坏账准备 三、所有者权益类 6 应收票据 31 实收资本(或股本) 7 应收收入 32 资本公积 8 其他应收款 33 盈余公积 9 待摊费用 34 利润分配 11 原材料 四、成本类 12 产成品 36 生产成本 13 长期投资 37 制造费用 14 固定资产 五、损益尖 15 累计折旧 38 产品销售收入 16 在建工程 39 产品销售成本 17 无形资产 40 销售费用 18 递延资产 41 销售税金 19 待处理财产损益 42 管理费用 二、负债 43 财务费用 20 短期借款 44 其它业务收入 21 应付账款 45 其它业务支出 22 应付票据 46 投资损益

12、23 预收收入 47 营业外收入 24 预提费用 48 营业外支出 25 应付工资 49 所得税费用 按不同标准有不同的分类 1.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 分五类: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 (1)资产类会计科目常用的有 18 个。 反映流动资产的科目(共 11 个):现金、存款、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 坏账准备、其他应收款、待摊费用、原材料、产成品; 长期投资(1 个):长期投资; 固定资产(共 3 个):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在建工程; 无形资产(1 个):无形资产; 递延资产(1 个):递延资产。 另外,待处理财产损益是一个过渡性科目。 (2)反映负债类的科目有

13、13 个。 4短期负债即流动负债(共 10 个):短期借款、应会票据、应付账款、其他应会款、 应会工资、应会福利费、应交税金、应付利润、预提费用、其他应交款; 长期负债(共 2 个):长期借款、应付债券。 另外,递延税款。 (3)反映报有者权益的科目(共 5 个):实收资本、资松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 分配。 (4)反映成本类科目(共 2 个):生成成本、制造费用。 (5)损益类(共 12 个): 又按内容分收入、支出两大类: 收入类科目(4 个):营业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 支出类科目(8 个):营业成本、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业务支出、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营业

14、外支出、所得税。 2.按其内容的详细程度分类: 总分类科目(又称一级科目或总账科目) 二级科目 明细分类科目(明细科目、细目) 其中:总账科目是对会计对象进行总括性分类的会计科目,表 2-1 的科目均是一级科 目 明细科目是对一级科目所包含的内容进行详细分类的会计科目。 二级科目: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它比一级科目详细,又比明细科概括。 例如:固定资产: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按设备名设 ABC 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 不需用固定资产: 未使用固定资产: 应收账款:按收款对象设明细科目:甲、乙、丙。 二、账户 1.含义:根据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开设的,是分类反映会计对象的工具,是会计科目和 账簿结合的产

15、物。或账户就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立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来分类记录 会计要素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的记账载体。 科目只是为条理系统的提供会计信息对经济业务内容分类,而记录和反映企业经济业 务的内容还必须按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开设账户,只有按科目设置了账户,每一账户中反映 记录一类经济内容,企业的全部经济业务内容就能由账户体现出来,而仅有科目是做不到 这一点的,而只是做到这一点的前提。 2.账户的基本结构 我们设置账户是为了分类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内容,而经济业务内容涉及到会计要素 的变化,无非是增加或减少两种情况。因此,账户的基本结构一般分为左、右两方,分别 登记增加数、减少数。一般用简化了的“T”型账户

16、表示如下: 账户的左右两方,一方记增加数,一方记减少数。 5一定时期(月、季、年)增加一方登记数称:本期增加发生额。 减少一方合记数称:本期减少发生额。 二者差额再加上期初余额称为:本期期末余额。 本期期末余额结转到下一期,即为下期期初余额。 发生额与余额之间的关系为: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末余额 3.会计账户的分类 (1)账户按经济的内容发为五大类: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 类。前三类账户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后两类账户反映企业的收入成是果情况,又可细分 为:收入类、费用类、利润类。 图图 2-1 按经济内容分类形成的账户体系按经济内容分类形成的账户体系 “短期借款”帐户 “应付帐款”帐户等 所有者权益类帐户 “实收资本”帐户 “资本公积”帐户 “盈余公积”帐户 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