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宋明理学》导学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80321 上传时间:2017-08-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课  《宋明理学》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第三课  《宋明理学》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课 《宋明理学》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课 《宋明理学》导学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课 宋明理学导学案整体结构感知 :探究一:宋明理学形成的背景材料一:三教图(清丁云鹏) 材料二: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弃归真,俾千态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智圆材料三:“域中有三教,曰儒、曰释、曰道,儒教本乎圣人,为生民立命,乃治世之大经大法,而释氏之明心见性,道家之炼气凝神,亦于我儒存心养气之旨不悖,且其教旨皆于劝人为善,戒人为恶,亦有补于治化。” (元)龙虎山志卷一1、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魏晋至隋唐我国古代思想发展出现了什么趋势?为什么?这一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2、结合材料和宋代社会状况分析“理学”

2、为什么在宋代兴起(当时具备哪些社会条件)?探究二:程朱理学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材料二:其(理)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材料三:诚意、正心、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请概括: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它反映在哪些方面?材料一: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材料二: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思考:“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格物致知”与今天的“实践出真知”有何不同?材料1朱熹又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材料2朱熹又说:“天理人

3、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材料3:问:“人或有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答曰: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二程遗书思考:朱熹所说的“理”是什么?他对天理和人欲关系的看法是什么?程朱思想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探究三:陆王心学材料一: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何相关?”王守仁回答道:“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材料二: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因此他认识到“破山中

4、贼易,破心中贼难”。1、材料一中王守仁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2、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王守仁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探究四:分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参看课辅第8页)比较项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本体论认识论不同点哲学思想相同点探究五:观点争鸣-宋明理学的利弊观点1 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对朱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清人戴震曾说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批判宋明理学对人的自然欲求的压抑、扼杀。)观点2 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理学:侯外庐、邱汉生诸

5、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既有可取的地方,也有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地方。你如何认为呢?可以各抒己见。【当场消化1】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该皆此理之流得,无所适而不在。”其说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 D )A“理”是世界是本原 B“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C“理”的社会实践就是三纲五常 D三纲五常是先天存在的标准【当场消化2】 明嘉

6、靖年间,户部主事海瑞向深居西苑、潜心修道的皇帝上疏,直言其“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此举( C )A意在规劝嘉靖皇帝遵守法律 B履行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C体现了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D反映了君臣间的权力之争【当场消化3】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消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内涵分别是( D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

7、“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参考答案:探究一:1、出现佛、儒、道三教合一的局面。(1分)原因:魏晋南北朝以来,社会动荡不安,佛、道教广泛传播,儒学思想不能解决当时出现的社会问题,因而三种思想互相渗透,三教合一。(2分)影响:为宋代理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2分)2、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探究二:1:世界的本原是理。方面:社会

8、儒家伦理道德;人人性2: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的基本含义就是:通过接触、研究万事万物去认识、体验“理”,最终达到贯通明“理”即通过实践明理。“实践出真知” 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于客观的活动,实践过程是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的桥梁。3:三纲五常即封建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存天理,灭人欲”朱熹认为三纲五常即是天理,“天理”和“人欲”是根本对立的。人们应克制自己的私欲,顺乎天理。反映了朱熹提出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探究三:1、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离开人的思想意识,

9、任何事物都不存在。他的解释不合理,因为他颠倒了存在与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动荡问题,必须重树人们的思想道德标准,加强人们的纲常伦纪观念。他主张通过人们的自身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探究四:(参看课辅第8页)探究五:可取的一面: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