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问题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6801530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86.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论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再论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再论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论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问题(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再论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问题余朝俊成都中医药大学( 6 1 0 0 7 2 ) 今天再同大家交流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问题。其重点有二:一是中西医结合影像学为 何而产生,二是中两医结合影像学研究应有些注意点。1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的概念及其研究范畴 这是很多专家都在他们的论文中作过陈述。这里不必赘吉。大家可查阅中蔼结合影像 学一书或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 0 0 3 年l 卷l 、2 期。2为什么会产生中西医结合影像学 为什么产生中西医结合影像学? 为什么建立中西医结合影像学专业组织? 建国已来,卫生事业得到大发展,中国也得到大发展,中国广大群众信赖中医,中医学 世界瞩目,不少国家来我国学习中医

2、。 中医在临床诊断实践中,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模式。辨病和辨证是中医学从不同角度 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辨痍是确定病名,确定病名便可抓住辨证的纲领,抓住大向方,减少辨 证的盲目性,在诊断思维上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每种病在整个过程中可有不同阶段,每 个阶段的症状、体征、病情等不尽相同,其予后转归也不相同,因此这不同的阶段就可辨成 不同的证候或证犁。辨证诊断在临床- T 作中是非常重要的,辨证后才能i I 三确施治。中医的病 名多以某些症状命名的如咳嗽、肺胀、胃脘痛等。例如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 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 气,痰多,烦

3、躁,心跳等。此病在不同阶段根据四诊采集的临床表现辨证,有如卜五种证候: 疾浊壅肺、痰热郁脯、痰蒙神窍、肺肾气虚、雕虚水泛。由于过去辨证的依据主要来源于匹 诊即望、闻、问、切,这种采集资料的方法,与以前的两医一样望、扪、u p 、听,这样的方 法主观成份过多,影响辨证质量。因此,中医的辨证必须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检测仪器,为 中医辨证提供更多的客观资料,才能提高中医的辨证质量,正确把握疾病的发展与转归,达 到迸一步提高疗效的目f f 匀。 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正是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应运而生的。它肩负着整理和发扬祖国医学 的伟大历史重任,为我国人民及世界人民卫生保健事业服务。由于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事业,

4、 因此我们的任务十分艰巨、繁重、困难。自从全国及各地的中骶医结合影像学专业组织建立 以来,推动了学术研究工作及学术交流工作的开展,促进了这门新学科的形成。 参与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工作的,不仅是中医系统院校及研究位单的影像学同仁,也有很 多西医院校及研究单位的同仁。我们的老前辈,如汪绍训教授、张发初教授、钱致中教授等 等都有研究中医方面的论文发表。汪绍诩教授在1 9 5 8 年中华放射学杂志最后一期上, 号召把中西医合流的光荣任务承担起来。张发初教授更作了深入研究,在1 9 6 2 年上海市放 射学年会上作了“在X 线卜试探三焦”,其后的十几年间,张教授数次发表“试探三焦的新进 展”。1 9

5、6 3 年全国放射学年会上发表“祖国医学脾胃学说的线研究”。两安医学院钱致中教授 也在7 0 年代发表了“中医脾胃病X 线钡餐检查1 5 0 例分析”等,不胜枚举。3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是一门年青的边缘学科,有很多未开恳的处女地,有很多课题可以作。 要作好研究工作,也有很多基础了作要作:要有较扎实韵影像学知识,还有较好的中医基础 理论,要有科学的分析思维、要培养止确的科学方法,要适时更新设备。 一、努力学习医学影像学的理论、技能。 医学影像学是建立在现代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医用物理学等等知识基础之上的学科。因此, 在学习影像学知识时,还应涉猎相关知识。努力学习的同

6、时,还应努力从事临床、教学、科 研的实践。学以致用,方能获得真知。 二、努力学习中医基本理论。 我们从事影像学的同仁,大多数是毕业于西医院校中医知识较薄弱,多数没有进行过 系统的中医理论培训,对中医不甚理解。更有甚者,因无知,而对中医妄加指责诋毁,严重 妨碍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的发展。因此,强烈呼吁各级卫生行政领导,应重视对影像学专家的 中医理论培训。另方面,我们应加强自学,特别注意与中医的合作。共同研究。取长补短。 三、多学科协作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 现代中医已经与很多检测方法有联系。我们在研究中医问题时,也应该用多种检测方法 共同反映病变的本质,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十多年前我有一项

7、研究肺胀各证候 胸部平片X 线征象研究。在研究中。观察了深吸气、深呼气时,膈肌动度。胸腔容积的改2变,实质是观察通气量的改变。另外再加上血气分析的改变。观察血氧饱合度、氧分压、二 氧化碳分压、二氧化碳结合力,碳酸血症的程度,都反映、印证了呼吸功能障碍的实质及程度。 四、培养训练自己的科学恩维、要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要有科学的思维,在科研1 二作中也需要科学的思维。研究中选题要恰 当是社会需要? 是学术性理论发展需要? 单位条件是否具备? 有研究对象吗? 设备条 件怎样? 协作单位又如何? 技术力量够不够科研设计的要严谨,紧扣主题。如何取样? 用盲法可以避免主观偏差。纳入标准?

8、排除标准? 工作中注意研究对象和研究团队入员的依 从性,观察指标,这些指标与研究目的有何联系,反映了什么病理本质? 如何分析归纳观察 研究结果,数据经过医学统计学处理,通过分析并得出正确的有科学依据的结论,再根据中 医理论、现代医学理论来解释研究结论,这一系列的工作都需要科学的思维。不断地在实践 中锻炼,培养这种能力。 这里强调,要努力学习,学习影像医学及其相关的知识,学习中医学的知识。不断学习, 与时俱进。我今天参会能有机会聆听其他教授的讲课也是学习。再强调要实践,要临床实践、 科研实践、教学实践,锻炼自己。学习是无止境的,边学习边实践不误时光,不能说:“我 学好了再做”。当然,在作研究时,

9、找有经验的人指点,指路也是必要的。我乐意与大家交 流心得、切磋、讨论问题。在科学研究中,会锻练你具有坚定、坚韧的性格,与人合作的品 质,完善人格。 五、影像学的设备应不断更新方能使中两医结合影像学的研究水平提高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进步,与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及造影荆的发展分不开,从而提 高了影像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也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要实现现代化,中西结合 影像将肩负重要使命。 我们不能用原始的或低级的设备,去研究中医的理论、临床、实验中医学等复杂问题。 当然也不能盲目追求高、精、尖设备。我们在做研究的实践中,还必须结合实际,利用现有 设备进行工作,不能说设备不好,所以我不做! ,那样的

10、话,你就失去了自我提高,自我锻 炼的机会。也要努力争取不断更新设备,开展新技术,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殷切希望更多的同仁,参与到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的研究二l :作中,推动、完善中西医结 合影像学。医学影像学与中医药学结合 张东友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4 3 0 0 2 2 ) 中医药学要走现代化的道路。必须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使其在定性、定量发面取得共识。 医学影像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由于医学影像学和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和 发展历程不同,其结合点一寓是困扰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一个难点,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 于更多医学上作者做更深入的研究f 1 医学影像学与中医药学结合的理论探讨 1 1

11、 医学影像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自然科学密切相关,自然科学新技 术革命使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具有如下基本特点。不同成像源的发现,使影像手段经历了从单 一到多元化的发展特征从X 线诊断到核素成像,超声成像以及磁共振成像使放射诊断学 演变为影像诊断学。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图像重建技术日益完善,使影像手段从二维空 间显示到三维空间中观察人体内部结构,给影像诊断带来了崭新视角。影像设备的进步,使 医学影像学成为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参与研究生命科学最有效的手段,它不仅能 反映机体病理解剖学的信息,亦能反映组织的微循环、细胞的代谢、细胞膜功能等方面的信 息,成为目前唯一对活体进行无创性

12、功能研究的方法。介入放射学的建立和发展,使医学影 像学彻底改变了单一的诊断学模式,而成为临床治疗型学科。由于基础科学的发展,医学影 像学已由原来单一成像手段、仅局限于形态学诊断的学科发展到今天众多影像手段,兼顾形 态功能诊断和临床治疗组成的综合性学科,这种交化将对以往的诊断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1 2 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的相同点现代医学和中医学研究的共同对象都是人与疾病,在认识 方法和治疗原则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第一、都有明确的病理基础。现代医学是依据症状、 体征、x 线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全面掌握病人的临床资料,确定疾病的部位、性质、原因、 发展变化趋势,然后确定疾病类型和名称。中医是依据审察内外、四诊合参的方法,对病人 所出现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判断,辨别致病邪气的性质、强弱,辨别人体正气在脏腑、经络 部位的不同和异常来判定疾病的原因,再结合发病的表里部位、五脏部位及相互关系,分析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