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钱江源发展无公害茶

上传人:ZJ****1 文档编号:46793150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8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护钱江源发展无公害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保护钱江源发展无公害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保护钱江源发展无公害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保护钱江源发展无公害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护钱江源发展无公害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茶叶Jour n al of Tea2000,26(增刊) :327- 329保护钱江源发展无公害茶顾冬珍(浙江衡州市农业局 材州324000)摘要以开发有机茶为龙头, 带动无公害茶, 产业化经营, 改善茶园环境, 结合旅游业, 强化 培训, 控制农药使用, 保护钱江源头生态环境。 关健词 有机茶; 无公害茶; 农药; 钱江源 中团分类号:S571. 1文献板识码,c文童编号:0577-8921(2000 增刊一 0327-031 钱江源概况 钱塘江是浙江省的母亲河, 源出衡州市 开化县齐澳镇境内的莲花尖, 总长529公里, 流域面积4. 63万平方公里, 流域面积占全省 八大水系的47.8%

2、, 径流量的50.4%。 年平 均输人钱塘江流域的水量为23.5亿立方米。 保护好钱塘江源头生态环境, 对促进我省经 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多年来, 开 化县按照“ 山上封山育林, 源头筑库, 河道清 淤, 堤岸加固, 山水田林路村镇综合治理” 的 方针, 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随着人口增加和社作者简介:顾冬珍, 女(1964 年一), 浙江余挑人, 高级 农艺师, 从事茶叶。会经济发展,源头生态环境保护和怡理形势 依然严峻, 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衰退, 山区农民迫于生计, 沿袭开山种粮, 造成地表 植被、 土壤结构破坏, 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河 床抬高, 水库淤积。因此, 钱塘江

3、源头生态环 境的保护和治理, 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 程, 涉及面广, 工作量大。笔者根据我国即将 加入WTO的形势, 对发展无公害茶生产与 保护钱江源的生态环境的关系, 谈一些看法。 我市的6个县(市、 区)都是钱江源头的 组成部分, 全市约有15万亩茶园, 分布在钱 江源头。 改革这些茶园的现行管理方式, 按无 公害农业的要求, 控制高残农药和化学肥料3.5A + *1 报, 综合治理 加强病虫害预测 预报, 进行病虫的综合治理是发展无公害茶 叶生产的重要措施。 诸暨市已重新恢复建立 茶树病虫测报站, 不定期地发布 茶树病虫情 报 , 在情报上列出 茶园禁用农药及推荐防治 各种病虫害的对口

4、 农药, 每期发布当前茶树 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动态, 防治适期、 建 议使用 农药的品种、 浓度及安全间隔期, 及时寄送到 每位茶叶承包大户手中, 同时指导茶农, 树立 经济、 生态和环保统一的综合治理观点, 以农 业防治为基础, 做好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 协调运用, 努力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益。 3.6)7 -强合作, 寻求支持 发展无公害茶叶 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工程, 靠一家 单位是无法进行大规模实施的, 因此要加强 与外贸单位, 口岸公司的合作, 形成“ 外贸公 司+ 生产企业十重点户、 专业户” 这一产业 链, 同时寻找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取 得扶持和政策倾斜

5、, 解决生产企业在资金投 入上的问题, 保证使无公害茶叶生产这一产 业链正常运作起来, 产生良 好的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3 2826 卷等污染, 发展无公害茶生产, 与保护钱江源的 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一是可以解决因施 用高残留化学农药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土质 退化、 水土流失、 生物群体减少等问题。二是 可以解决因退耕还林, 多余劳动力的出路, 原 有数万农民在山上开垦种植黄豆、 小麦、 蕃 薯、 油菜等农作物, 每亩收人500 元左右, 如 结合退耕还林, 发展无公害茶园既保护了山 林的生态环境, 也给山区农民创造了丰厚的 经济来源;无公害茶的经济效益要超过一般 农作物, 一举二得。三

6、是向社会提供营养丰 富、 品质优异、 消费者放心的保健茶。 2发展无公容茶的工作思路 2. 1以开发有机茶为龙头, 带动无公害茶生 产 制定规划, 逐年发展有机茶。 随着有机农 业和有机食品的发展, 有机茶也应运而生。 目 前国际上有机食品供不应求, 有机茶是一种 无污染、 高品位的饮品, 与当今人们日 益增强 的健康保健意识相适应, 具有很大的潜在市 场。 我们根据钱江源区实际情况, 制定发展规 划, 逐年扩大有机茶生产, 避免一哄而上。 全 市计划在五年时间内建设有机茶生产基地面 积1万亩。 具体分布见表: 钱仁源区有机茶发展五年规划表年份开化江 山常山龙游衡县合计200020012002

7、20032004洲洲8 0 01 0 001000200200100250 02 70 01500300300200500030 0025005005 009 0 02.2产业化经营 无公害茶生产是一项管 理严格, 质量要求高的农业行为。单家独户、 分散经营的茶园很难组织无公害茶生产。因 此, 发展无公害茶生产必须有一定规模。 首先 由龙头企业打出有机茶品牌, 以有机茶带动 无公害茶生产。 其次以“ 公司+ 农户” 的方式,把千家万户的茶农联结起来, 面向市场。 这样 可以提高经营者的技术素质, 增加技改力度, 控制化学农药和肥料的使用。 提高茶区整体 管理水平, 提高茶叶产品质量。 产业化经

8、营有 利于统一产品标准, 创立品牌, 提高市场声 誉, 增强市场竞争力。1999年开化县名茶公 司和瑞龙公司二家龙头企业, 率先开发了有 机茶生产面积500亩, 打出开化有机茶品牌。 2.3常规茶园转换和新建相结合 我市乌 溪江 库区、 古田 山 保 护区、 钱江源国 家 森林 公 署等区域内, 含着大面积的茶园, 茶园四周自 然植被茂密, 工业污染源少, 土壤肥力高, 常 年很少施用化学农药, 基本上具备无公害茶 生产条件, 只要把这些茶园的管理方式通过 适当改变, 就可转换成无公害茶生产基地。 对 于立地条件好的老茶园, 通过高标准开垦或 改种, 种植高标准无性系良种, 新建有机茶生 产基

9、地。例如衙县利用乌溪江水库独特优越 的自然小气候, 计划把库区周围的近万亩茶 园, 通过改造转换的方式, 向无公害茶生产发 展。 开化县把地处城西北面的茶区, 主要包括 齐溪、 何田、 长虹、 苏庄、 张湾、 中村等乡镇, 茶 园面积约3 万余亩, 茶园处高海拔地区, 植被 生长良 好, 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 计划把该区 的茶园通过改造转换成有机茶园和无 公害茶 园。 2.4发展有机名茶与大宗茶相结合 名优 茶生产已 形成一定规模, 国内市场非常活跃, 随着有机茶的兴起, 人们要求茶叶不但具有 传统的“ 色香叶形” 外, 而且要求限制茶叶中 农药残留量和其它有害物质的含量。 因此, 有 机名优

10、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 力, 也是今后名优茶生产方向之一。 同时有机 名优茶售价提高, 明显增加茶农收入。今春, 开化县生产有机开化龙顶茶500 多公斤, 产 品销往杭州、 上海等城市, 供不应求, 售价比 一般龙顶高出20%-30%。 有机大宗茶是出 口创汇的最佳原料, 可以解决大宗茶的出路,增刊顾冬珍保护钱仁源发展无公害茶3 2 9增加茶农种茶效益。 2. 5发展无会害茶与旅游业相结合无公 害茶园往往地处山区或半山区, 山峦重叠, 溪 港纵横, 云雾缭绕, 自 然风光比 较优美, 是城 市居民休闲的好去处。在森林公司或自 然保 护区内 建立观光茶园, 游客可以在茶园里自 己动手采摘

11、、 妙制、 包装名茶, 可以增添游客 的雅兴。在游客休闲、 住宿之处, 设立无公害 茶制品专柜, 销售无公害名优茶、 大宗茶, 还 可以茶点心等。 同时向 游客宣传茶的历史, 茶 与生活, 茶与健康等茶文化知识, 在游客休息 处, 设立茶道、 茶歌、 茶舞等表演厅, 让游客参 与。 今年5月11 日 , 省茶叶 学会理事长刘祖 生教授, 来开化参加“ 相聚钱江源” 系列活动, 饱览钱江源头优美风光后留下由衷的赞叹: “ 钱江像头生态美, 开化龙顶香味 佳” 。 3技术措施 随着钱江源的综合治理, 化学污染会越 来越少, 这为无公害茶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 的自然条件。因此, 抓住这个机遇, 把发展

12、无 公害茶生产作为今后工作重点, 采取的主要 措施有:3. 1强化培训 为了使茶农增强发展无公害茶的意识, 掌握无公害茶生产技术, 我们采取了“ 走出 去, 请进来” 的办法, 举办各 种形式的培训班。 我市二十多位茶叶业务人员先后参加了由中 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举办的“ 有机(天 然)茶开发技术培训班” 。了 解国内外有机食 品的发展概况、 有机食品的认证程序、 技术推 广、 有机茶生产和加工规范、 有机茶生产中的 植保和栽培技术、 世界有机茶的发展概况和 有机茶的预审查等知识, 以及无公害茶生产 的管理方式。回来后, 对茶叶辅导员、 重点专 业、 承包大户集中培训.为我市今后有机茶、 无

13、公害茶生产莫定了基础。 3.2建立“ 有机茶病虫害生物份治技米” 研究课题 茶园害虫的发生和危害是导致茶园农药 污染、 农残超标的重要因素。 有机茶园内绝对 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 农药等化学物品, 因此有机茶园的病虫防治是有机茶生产中的 一个难点和重点。 为此, 由市林业局森防站主 持, 同开化特产局联合建立“ 有机茶病虫害生 物防治技术研究” 课题, 主要研究白僵菌、 Bt 剂、 生物碱等生物制剂、 寄生蜂及物理方式等 防治茶树虫害技术, 根据本地病虫发生情况, 筛选出高效、 低成本的生物制剂, 摸素出一套 有效、 可行的有机茶园病虫防治技术, 在市内 推广应用。 3.3制汀有机茶和无公

14、害茶生产技术措施 根据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的 有关有机农业和食品生产的基本标准, 结合 本市的自然条件和茶类特点, 制定了较为实 用的有机茶园生产技术措施, 主要内容有: (1)茶园选择在远离城市、 工厂的山区或半山 区, 茶园四周植被茂密, 自然小气候优越, 同 时土壤深厚、 肥力高.(2)茶树栽培管理技术, 包括有机茶的施肥技术、 种苗选育、 浅耕除 草、 采养结合等农艺措施。(3)病虫害防治技 术:主要采用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 机械物理 防治等技术措施。(4)有机茶的加工管理, 包 括厂房加工环境管理和加工技术质量管理. 还有贮藏、 包装、 销售等环节的管理。对无公 害茶生产, 重点在农药管理。 在茶树上禁止使 用DDT、 六六六、 甲 胺磷、 乙酞甲胺磷、 氛戍 菊醋等高毒、 高残留农药。 摘州是钱塘江源头。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 人类自己, 把一江清水送出衡州, 这是衙州人 民的责任和义务, 也是全省可持续发展的需 要。 通过综合治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 使 钱江源头的街州真正成为山绿、 水清、 天蓝、 水秀 的生态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