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大学本科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678670 上传时间:2017-08-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大学本科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大学本科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大学本科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大学本科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大学本科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大学本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大学本科(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哲复习资料1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 如何理解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一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P30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既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

2、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后不能被完全认识的。2、物质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理解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 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 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4、时间与空间是

3、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物质性。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 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 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 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

4、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 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教材P26-27、P29)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是:(1)它指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线。 (2)它指出了物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它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强调“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同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划清了界

5、限(4)它具有高度抽象性,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物质观问题上完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科学地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奠定了基础。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理解 P32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知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4、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答:一、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

6、活动。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性。实践的基本形式是:(1)生产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验。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深刻而全面地分析,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马哲复习资料2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首先是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浓缩地包含了全

7、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体现着物质的变换、活动的交换和观念的转换。物质生产实践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对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 剧作者”。物

8、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实践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人类社会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4 分5、联系的定义答: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6、联系的特点答: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7、发展的实质答: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

9、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8、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答: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9、什么是规律以及与事物之间的联系答: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10、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重要性答: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

10、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一是意识的作用意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二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一、概念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a 只有在尊重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

11、和改造客观世界b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正确才能越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c 违背客观归路不可能实现主观目的。 马哲复习资料32、要尊重客观规律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事物内在的东西深藏于事物内部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不能认识它。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三、意义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 ,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

12、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其表现为“宿命论” ,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搞好四化建设11、哲学本体论的基本派别几其价

13、值唯物主义及其三种历史形态,唯心主义及其两种主要形式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1)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含义):世界的本源是物质 物质是第一性的,而意识(精神、思维)是第二性的;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3.基本观点是认为意识、思维是第一性的,而物质是第二性的;意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4.唯心主义的二种

14、主要形态是:、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2)客观唯心主义: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12、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核心和实质(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揭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源泉;2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3以对立统一规律为依据的矛盾分析法,是蕞根本的认识方法;4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观点,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和斗争的焦点13、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时间就没有认识。2、实践是认

15、识发展的动力,正因为实践的需要的推动,认识才得以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其它东西都不能作为认识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是为实践服务的。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答: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 、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认识的本质以及认识运动规律问题上的基本观点答: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一)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

16、式,并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能动飞跃。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马哲复习资料4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使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二) 从认识到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