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体育中心区域交通组织优化研究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6775590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3.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体育中心区域交通组织优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武汉体育中心区域交通组织优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武汉体育中心区域交通组织优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武汉体育中心区域交通组织优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武汉体育中心区域交通组织优化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汉体育中心区域交通组织优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体育中心区域交通组织优化研究(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汉体育中心区域交通组织优化研究 李玲琦,徐琳,郑龙飞 (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17) 摘摘 要要: 科学的交通组织是保障城市体育中心顺利举办大型活动的必要条件。 本文基于武汉体育中心日常及举办大型活动时的交通特征, 提出交通组织优化原则和策略, 系统地研究区域交通组织方案。为类似城市体育中心区域交通组织优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城市交通;体育中心区域;交通组织优化 0 引言 0 引言 武汉体育中心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由“一场(体育场)两馆(体育馆、游泳馆) ”组成。主场馆最大可容纳 6 万名观众,是武汉市规模最大的活动场馆,自 2002 年建成以来不定期举办各

2、种体育赛事、演唱会等大型活动。在改善开发区投资环境、丰富武汉市民文化体育生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体育中心所在的新城中心周边聚集了政务服务中心、 万达广场等重要公共服务设施,是开发区对外形象展示的窗口。武汉体育中心举办大型活动时带来大量且具有冲击性的交通需求,使区域未来交通面临严峻考验。随着经过体育中心区域的轨道 3、6 号线即将通车运营,同时有轨电车也已顺利开工,如何发挥公交优势集散大型活动突发客流,合理组织机动车交通,成为体育中心区域发展的核心问题。 现阶段国内外研究多侧重于国际性大型活动的交通组织管理方法, 而对城市性大型活动研究较少1。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事业的推进,城市性大

3、型活动的举办日趋频繁。 本文基于武汉体育中心日常及举办大型活动时的交通特征,结合近期区域相关交通规划,系统研究区域交通组织方案,对于保障大型活动的正常进行、维持区域日常交通运行、避免交通拥堵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 武汉体育中心区域交通调研 1.1 周边道路、公交及交通运行状况 武汉体育中心区域由四条路围合而成,分别是体育中心西侧的东风大道、南侧的车城北路、 东侧的体育路、 北侧的太子湖路。 其中, 东风大道为城市快速路,连接开发区与武汉主城的重要通道,目前正进行全线高架快速化改造,改造后高架双向八车道、地面双向六车道;车城北路为双向六车道的主干道,部分路段地铁施工围挡;体育路、太子湖路均为双向

4、四车道的次干道。四条道路形成四个交叉口, 均为全转向信号灯控路口。 体育中心共有三个主要出入口, 除东风大道外,每条道路上各一个。 体育中心周边公交便利,东侧为体育中心公交停车场,承担 8 条公交线路的首发,其中 5 条连接武汉主城区,3 条为开发区内公交线路。在其北侧和南侧,各有一对港湾式公交站。但区域公交覆盖不均衡,集中沿东风大道走向,体育中心以东区域公交联系较少。 图 1 区域公交站点及线路分布图 图 2 武汉体育中心平日交通运行图 通过调查,平日体育中心区域过境交通、休闲购物、通勤交通叠加,交通流量主要集中在东风大道。高峰小时交通运行平稳,除南侧车城北路因地铁施工高峰小时拥堵严重,其余

5、道路高峰小时运行通畅,平均车速为 27km/h。 1.2 体育中心举办大型活动时交通特征分布 (1)大区 OD 分布明确 通过调查,体育中心观众有 78%来自武汉主城区,有 12%来自开发区内,其余约有 10%来自周边新城区及其他区域, 交通主要流向为主城方向。 同时观众进场与散场的交通出行路径基本一致。 这是因为体育中心举办大型活动时吸引客源多为本市居民,再加上往往大型活动的持续时间一般在 2h 以上,出行者往往将其作为一个时间段内的唯一出行计划,遵循“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原则。 (2)散场时交通集聚更为严重 以体育中心举办刘德华演唱会为例,演唱会开始时间为 19:30,结束时间为 22:

6、00。调查显示,进场时间在 3-3.5 小时左右,进场高峰小时为 18:00-19:00, ;散场时间约为 1 小时,从活动结束前 15min 至结束后的 40min 左右,行人离开场馆。相比于进场,大型活动散场时瞬间涌出的机动车、行人集聚,混行严重,对体育中心周边道路交通造成严重压力。 表 1 体育中心大型演唱会进场、散场高峰小时 状态 持续时间 高峰小时 进场 33.5 小时18:0019:00 散场 1 小时 21:4522:45 (3)机动车出行比例高,合乘率高 由于武汉体育中心位于三环以外,轨道交通等大中运量公交方式还未引入,再加上大型赛事、演唱会等属于中高档活动,现状观众机动化出行

7、比例较高,超过 90%。其中小汽车出行方式比例最高,超过一半,达到 56%,其他交通出行方式较低。 在选择小汽车和出租车出行的观众中,一人出行的仅占 15%,23 人出行的占 52%,四人及以上出行的占 33%。小汽车和出租车的平均载客人数为 2.9 人/车,远高于武汉市小汽车载客数 1.8 人/车、出租车载客数 2.0 人/车的平均水平。 表 2 武汉体育中心举办大型活动观众出行方式统计 调查点 非机动车 摩托车公交 小汽车出租车其他 合计 沌口体育中心 7% 2% 22% 56% 11% 2% 100% (4)体育中心周边停车问题严重 由观众出行方式及 80%的上座率调查结果计算, 体育中

8、心举办大型活动时的停车需求为 8900 个停车位。而现状体育中心停车场仅能提供 3000 个停车位,停车缺口高达 5900 个。因此,体育中心举办大型活动时,停车位紧缺和秩序混乱,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 2 区域交通组织优化原则 体育中心区域交通组织优化应以“可持续、协调、服务”为理念,不仅达到大型体育场馆集散交通“安全、有序、快速”的要求2,还应尽量减少对区域日常交通流的干扰。 由于武汉体育中心区位的特殊性,周边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如果采取抑制周边交通出行或采用过多的交通管控措施, 将对周边居民日常出行及办公商业客流出行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制定区域交通组织优化方案时必须重点考虑。 3 武汉体育中心

9、区域交通组织优化策略 (1)交通管控与方便出行并重,降低突发交通对日常出行的干扰 通过各种灵活的技术手段和方式,尽量减少交通管控的时间和范围,降低体育场馆交通出行对周边市民日常交通出行的干扰和影响, 实现举办大型活动与市民日常出行的和谐共处。 (2)采取时空分离措施实现人车分离,降低交通流的相互干扰 通过划分不同的交通通道和活动空间(如不同的停车场、行人集散区等) ,使各类交通流线在空间上实现分离。 降低大型活动时交通流的时空集聚和相互干扰,保障大型活动交通流的安全和顺畅。 (3)发挥和强化公共交通在大型集散交通组织上的优势 按规划, 轨道交通 3 号线和 6 号线在体育中心交汇形成体育中心南

10、站换乘枢纽,还有开发区两条有轨电车试验线和 T2 线经过,将来体育中心区域将形成多层次、一体化的公交系统。公共交通在大型集散交通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体育中心区域交通组织需要统筹考虑各层次公交疏散交通方案,制定常规公交调度方案补充运力, 发挥大运量轨道交通的优势, 鼓励居民选用公共交通出行,降低小客车出行比例,减少交通拥堵。 图 3 体育中心周边有轨电车和轨道站点布局 (4)整合利用区域可用停车资源,智能诱导提高效率 为避免用地资源浪费, 大型体育场馆并不能完全按照最大停车需求建设配套停车场。一般体育场举办大型活动与办公、商业高峰时间存在差异,因此,在区域交通组织优化中,可以充分整合区域

11、内办公、商业建筑可用的配建停车场,建立智能停车诱导系统,提高区域停车场和周边道路利用率,缓解大型活动停车难题。 4 区域交通组织方案 4.1 客流需求预测 (1)客流总需求 体育中心场馆可容纳 6 万人, 一般上座率在 80%以上。 交通组织规划目标是大型活动结束 40 分钟后观众全部离开,散场高峰小时客流量为 54000 人次。根据体育中心客流预测模型,体育中心举办大型活动客流期望线分布如下图所示。 图 4 武汉体育中心举办大型活动客流出行分布图 (2)公交疏散客流需求 参考类似城市体育中心客流出行方式分布, 当体育中心周边公共交通较为方便时,观众优先选择公共交通3。经过对客流的交通方式分析

12、,体育中心大型活动散场时,乘坐常规公交离开的有 1.1 万人次,乘坐轨道交通离开的有 2.1 万人次。 (3)机动车量疏散需求 通过对车辆载客数分析, 体育中心举办大型活动时散场高峰小时机动车需求折合成标准车是小汽车 7344 辆。 4.2 机动车交通组织方案 划分不同层次的交通管控区域,通过对不同区域采取特定的交通管控措施,保障大型活动各类人员的顺利集疏散。其中: 核心区:体育中心内部,除内部人员、vip 车辆进入外,采取封闭交通措施; 管控区:体育中心周边集散主要道路,允许有通行证车辆、公交车及出租车进入; 引导区: 区域主要集散道路; 管控区与日常交通的过渡连接, 采取引导措施,减少无关

13、车辆通行。 图 5 体育中心交通管控区域划分 对区域道路疏散能力测算, 以周边道路可用富余能力是否能够满足疏散机动车交通需求,作为大型活动机动车交通组织优化依据。从测算结果看,体育中心周边主要疏散道路基本能满足疏散要求, 但东风大道往主城方向高架通行能力稍有不足。因此,交通组织方案设计时根据客流分布的方向,尽量减少不同方向车流在外围道路上的冲突与交织;同时,采取交通诱导措施,增加体育中心停车场位于红升路上的出入口,诱导车辆通过芳草路、江城大道离开,均衡周边道路交通流量,避免东风大道交通流量集中。 表 3 周边道路疏散能力分析表 道路名称 通行条件 可用富余能力 (pcu/h) 疏散交通需求 (

14、pcu/h) 体育路 双向 4 车道1900 1780 太子湖路 双向 4 车道1600 1595 车城北路 双向 6 车道1077 928 东风大道地面 双向 6 车道2200 1900 东风大道高架万达匝道 1 车道 1750 2011 东风大道高架车城东路匝道1 车道 950 372 车城东路 双向 6 车道1500 1450 神龙大道 双向 6 车道840 552 图 6 体育中心机动车交通组织图 4.3 停车组织 为便于管理,机动车停车场单独设置在体育中心东侧,通过二层平台与场馆直接连接。同时在停车场中间设置了专门的人行通道,实现人车分离。 根据测算体育中心一般活动小汽车停车需求 3

15、648 个车位,极端高峰上座率100%时小汽车停车需求为 4560 个车位。为避免资源浪费,建议体育中心东侧停车场配建机动车停车位 3600 个,可满足一般活动停车需求。另外,北侧的万达商业中心配建的停车库有 2090 个车位, 西侧开发区政务中心配建的停车场有 620个停车位。因此,建立区域智能停车诱导系统,在即将进入区域和到达停车库的道路上设置电子停车诱导信息牌,将万达地下停车场、体育中心停车场和政务中心停车场整合,形成区域停车位的一体化应用,缓解大型活动停车难题。 4.4 公交疏散方案 乘坐常规公交离开的观众可由二层平台经过停车场行人通道到达公交枢纽,或通过连续步道到达周边公交站点。 乘

16、坐轨道离开的观众,轨道 3、6 号线体育中心南站距离体育中心出入口最近,为避免人流积压在最近的轨道站出入口,有必要延长行人疏散路径,散场后30min 内,距离体育中心出入口最近的 D4 出入口封闭,轨道 6 号线体育中心南站关闭,引导观众行至 6 号线车城东路站。 图 7 体育中心机动车停车场布局图 图 8 体育中心机动车停车场布局图 4.5 相关保障措施 (1)在体育中心场馆内外设置目的地明确、导向完善的引导标志,提高客流有序疏散效率; (2)散场时,为避免大量乘客滞留地铁口,地铁口前利用人行道和绿化场地设置缓冲区域,采取站外限流措施,采用隔离栅增加乘客迂回绕行进站距离。 (3)大型活动散场前,轨道交通 3、6 号线提前储备车辆,散场后加大发车密度。 表 4 保障大型活动疏散交通轨道发车间隔要求 3 号线 6 号线 列车编组 6B 6A 单列车最大载客量(人) 1440 1860 经过区域载客率 60% 80% 疏散客流需求 8624 10976 所需车辆数(列) 10 8 要求发车间隔 4 分钟 5 分钟 5 结语 科学合理的交通组织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