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龋无龋儿童乳牙牙菌斑的微生物差异_冯岩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6775487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820.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龋无龋儿童乳牙牙菌斑的微生物差异_冯岩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龋无龋儿童乳牙牙菌斑的微生物差异_冯岩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龋无龋儿童乳牙牙菌斑的微生物差异_冯岩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龋无龋儿童乳牙牙菌斑的微生物差异_冯岩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龋无龋儿童乳牙牙菌斑的微生物差异_冯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龋无龋儿童乳牙牙菌斑的微生物差异_冯岩(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龋无龋儿童乳牙牙菌斑的微生物差异冯岩暋严恒暋薛凯佳暋卢友光*(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预防科暋福建 福州暋3 5 0 0 0 2) 摘要暋目的: 探讨高龋儿童和无龋儿童的乳牙牙菌斑中微生物种类的差异。方法: 选取符合WHO取样标本的3名高龋儿童和3名无龋儿童, 每个高龋儿童取唇颊侧、 舌侧和病损区菌斑3份, 每个无龋儿童取唇颊侧和舌侧2份, 提取全基因组D NA, 行1 6 S r D NAV 1-V 2区P C R扩增并构建文库,4 5 4焦磷酸测序。所得序列进行一系列处理后利用R D P分类器进行分类, 并进行统计分析, 比较高龋无龋儿童乳牙牙菌斑的微生物的不同。结果: 牙菌斑的1 5

2、份样本共得到3 2 4 2 6 2条序列, 每个样本平均约含有2 1 6 1 7条序列, 每条序列平均约长2 6 8 b p; 在高龋儿童中,唇颊侧组、 舌侧组以及病损区组3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 50. 0 50. 0 50. 0 50. 0 50. 0 5暋注:3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有统计学意义(p0. 0 5) 后再用L S D- t检验进行样本间的比较2. 3暋在高龋儿童中, 牙菌斑在唇颊侧、 舌侧和病损 区之间在属水平上的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 牙菌斑在唇颊侧、 舌侧和病损区三组之间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 5) 的菌属为链球菌属(S

3、 t r e p t o灢c o c c u s) 、 棒 杆 菌 属 (C o r y n e b a c t e r i u m) 、 纤 毛 菌 属 (L e p t o t r i c h i a) 、 乳杆菌属(L a c t o b a c i l l u s) 、 丙酸杆菌 属(P r o p i o n i b a c t e r i u m) 。2. 4暋高龋儿童与无龋儿童牙菌斑样本间在属水平 上的差异暋从表3可以看出, 高龋儿童和无龋儿童牙菌斑样本间,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 5) 的 菌属为链球菌属(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 栖热菌

4、属(T h e r 灢m u s) 、 产丝菌属(F i l i f a c t o r) 、S o l o b a c t e r i u m、 短芽孢 杆菌属(B r e v i b a c i l l u s) 。表3暋高龋儿童与无龋儿童牙菌斑样本间的差异菌属T a b l e3暋T h e m i c r o b i a ld i f f e r e n c e si nd e n t a lp l a q u eo fd e c i d u o u st e e t hb e t w e e nc a r i e s-a c t i v ec h i l d r e na n dc

5、a r i e s-f r e ec h i l d r e n%,煀x暲s细菌无龋组高龋组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5 9. 4 5 5暲1 3. 7 0 06 6. 8 8 1暲1 1. 3 8 2F i l i f a c t o r0. 0 0 5暲0. 0 0 70. 0 0 0暲0. 0 0 0S o l o b a c t e r i u m0. 0 0 5暲0. 0 1 20. 0 0 0暲0. 0 0 0T h e r m u s0. 0 0 2暲0. 0 0 50. 0 0 1暲0. 0 0 2B r e v i b a c i l l u s0.

6、0 0 3暲0. 0 0 80. 0 0 0暲0. 0 0 0暋注:P0. 0 53暋讨论3. 1暋引物的选择暋1 6 Sr D NA基因是由可变区和 保守区组成, 保守区是所有细菌共同拥有的, 细菌间没有明显差别; 而可变区(V 1-V 1 0) 的变异性较大, 在属或者种的水平上具有特异性, 对于微生物的分类非常有用6。因此选择不同的引物片段可能影响牙菌斑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分析。因本实验选择的测序系统只适 用于4 0 0 b p以下的 引物, 且V 3区7与V 4区8已有这方面的研究报道, 而V 1-V 2 区5目前报道的只是关于牙周病方面的研究, 因而本实验选择细菌1 6 Sr D NA

7、基因的V 1-V 2区, 探索性地对儿童乳牙龋病牙菌斑的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3. 2暋测序系统的选择暋目前常用二代测序技术, 包 括R o c h e4 5 4技术9,1 0、I l l u m i n aS o l e x a技术1 0,1 1等。目前R o c h e4 5 4技术、I l l u m i n aS o l e x a技术已经发展成主流的高通量测序技术, 一次实验就能产生数十亿碱基的数据, 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海量的信息, 为深入了解牙菌斑微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本实验选择R o c h e公司4 5 4技术最新的G SF L XT i t a n i u m测序系

8、统, 它的原理是依靠生物发光来进行D NA序列分析的新技术, 在D NA聚合酶、 荧光素酶、 双磷酸酶和AT P硫酸化酶的协同作用下, 将荧光信号释放与引物上的每一个d NT P的聚合相偶联。通过对相应的荧光信号及强度的检75暋口腔医学研究2 0 1 6年1月第3 2卷第1期测, 实现实时测定D NA片段碱基构成的目的。该技术的特点是:1) 一个测序反应耗时约为1 0h;2) 单次获得超过4亿个碱基对;3) 单个序列读长更长, 平均可达约3 0 05 0 0个碱基左右;4) 通量更高, 单轮反应可得到超过1 0 0万个序列, 成本大大降低;5) 测序结果一致性超过9 9. 9 9%。3. 3暋

9、高龋儿童牙菌斑微生物的部位差异性暋本研 究发现高龋儿童中, 一些菌属具有部位差异性,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 5) 的, 如碳酸噬胞菌属、 纤 毛菌属在舌侧的检出率高于唇颊侧, 短芽孢杆菌属(B r e v i b a c i l l u s) 、颗 粒 链 菌 属 (G r a n u l i c a t e l l a) 、M o r y e l l a、S o l o b a c t e r i u m、 栖热菌属(T h e r m u s) 、 韦 荣氏菌 属在舌侧的 检出率低于 唇颊侧;A b i o t r o灢p h i a、 金氏菌属、 奈瑟菌属在唇颊侧的检出率高于病

10、 损区; 碳酸噬胞菌属、 棒杆菌属、 梭杆菌属、 金氏菌属、 纤毛菌属、 密螺旋体属在舌侧的检出率高于病损区, 而链球菌属在舌侧的检出率低于病损区。L i u等5的研究发现在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中新月形单胞菌属(S e l e n o m o n a s)、 普氏菌属、 密螺旋体属、T a n n e r e l l a、 嗜血菌属(H a e m o p h i l u s) 、C a t o n e l l a的 检出率高于健康人群, 而链球菌属、放线菌属、 颗粒链球菌属的检出率低于健康人群。本研究与以前的研究报道5均说明了牙菌斑的某些菌属存在着部位差异性。3. 4暋高龋无龋儿童牙菌斑的差

11、异性暋高龋儿童与 无龋儿童牙菌斑样本间, 在属的水平上,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义 (P0. 0 5) 的 为 链 球 菌 属 (S t r e p t o c o c 灢c u s) 、 栖热菌属(T h e r m u s) 、 产丝菌属(F i l i f a c t o r) 、S o l o b a c t e r i u m、 短芽 孢杆菌属 (B r e v i b a c i l l u s) 。其 中链球菌属在高龋组的检出率高于无龋组, 表明链球菌属与乳牙龋病的发生呈正相关, 这可能与高龋儿童中, 链球菌的黏附能力强于无龋儿童有关1 2;而其余4个菌属在高龋组的检出率低于无龋组,

12、 表明这些菌属于乳牙龋病的发生呈负相关。L i n g7等的研究发现在高龋和无龋儿童的牙菌斑样本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菌属为链球菌属、 放线菌属、 纤毛菌属、 韦荣氏菌属、 颗粒链菌属、 硫单胞菌属(T h i o 灢m o n a s) 。本研究的结果与L i n g等研究结果存在差 异, 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于选择的细菌1 6 Sr D NA基因的可变区不同, 因此结果存在差异。暋暋综上所述, 本研究以高龋儿童和无龋儿童为研 究对象, 利用基于细菌1 6 Sr D NA V 1-V 2区P C R扩增的4 5 4焦磷酸G S-F L XT i t a n i u m测序系统,对3个高龋和3个无

13、龋儿童的1 5份牙菌斑样本进行微生物测序分析, 从生态学宏观层面探讨高龋无龋儿童乳牙牙菌斑的微生物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 高龋儿童与无龋儿童牙菌斑间的菌群构成具有较明显的差异; 链球菌属在高龋组的检出率高于无龋组, 表明链球菌属可能与乳牙龋病的发生呈正相关; 而栖热菌属(T h e r m u s) 、 产丝菌属(F i l i f a c t o r) 、S o l o b a c t e r i u m、 短芽孢杆菌属(B r e v i b a c i l l u s) , 在高 龋组的检出率低于无龋组, 表明这些菌属与乳牙龋病的发生呈负相关。乳牙龋病不是由一种或两种特定致病菌引起的,

14、牙菌斑微生物的菌群相当复杂。参考文献1暋R o e s c hL F,F u l t h o r p eR R,R i v aA,e ta l . P y r o s e q u e n c i n ge 灢n u m e r a t e s a n d c o n t r a s t s s o i lm i c r o b i a l d i v e r s i t yJ. I S MEJ,2 0 0 7,1(4)暶2 8 3-2 9 02暋K a z o rC E,M i t c h e l l PM,L e eAM,e t a 1. D i v e r s i t yo f b a c

15、 t e r i 灢a l p o p u l a t i o n so nt h et o n g u ed o r s ao fp a t i e n t sw i t hh a l i t o s i sa n dh e a l t h yp a t i e n t sJ. JC l i n M i c r o b i o l,2 0 0 3,4 1(2)暶5 5 8-5 6 33暋D e w h i r s tF E,C h e nT,I z a r dJ,e t a l . T h eh u m a no r a lm i c r o 灢b i o m eJ. JB a c t e

16、r i o l,2 0 1 0,1 9 2暶2 0 0 2-2 0 1 74暋P a s t e rB J,B o c h e sS,G a l v i nJ L,e ta l. B a c t e r i a ld i v e r s i t yi nh u m a ns u b g i n g i v a lp l a q u eJ. JB a c t e r i o l,2 0 0 1,1 8 3(1 2)暶3 7 7 0-3 7 8 35暋L i uB,F a l l e rL L,K l i t g o r dN,e t a l . D e e pS e q u e n c i n go f t h eO r a lM i c r o b i o m eR e v e a l sS i g n a t u r e so fP e r i o d o n t a lD i s e a s eJ. P L o SON E,2 0 1 2,7(6)暶e 3 7 9 1 96暋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