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备课】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46773414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3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维备课】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维备课】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维备课】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维备课】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维备课】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维备课】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维备课】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荆轲刺秦王第5课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深、室、穷、发、顾、兵、假、陈等)和虚词(而、以等)及其他文言知识。2.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学习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重点难点1.掌握重点实词(深、室、穷、发、顾、兵、假、陈等)和虚词(而、以等)。2.重点赏析“易水诀别”和“廷刺秦王”两个场面。3.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研读课文第一、二两部分。导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英雄高唱:“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位英雄就

2、是荆轲。他的歌声透露出只 身赴强秦的无限的苍凉和悲壮,也透露出一去不返的生之留恋。许多英雄就这 样永远地走入历史的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 ,倾听历史的回音。荆 轲 刺 秦 王课堂学习相关知识相关知识战国策简介战国策由西汉末年的刘向编辑整理而成,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课堂学习相关知识相关知识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

3、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除“见陵之耻”,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樊於( )期 戮( )没 揕( )其胸拊( )心 淬( )火 忤( )视 变徵( ) 陛( )下 瞋( )目 遗(

4、 )赠 卒( )起 夏无且( )创( )伤 提( )目 眩( )课堂学习检查预习检查预习wzhnzhlwcu fcwichnbxundchunj根据故事的发展,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分组讨论分组讨论明确:第一部分(1、2):故事的开端,交代刺秦原因。第二部分(3-9):故事的发展,交代刺秦准备。(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诀别) 第三部分(1017):故事的高潮,交代刺秦经过。(计见秦王、顾 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 第四部分(18):故事的结局,交代刺秦结果。 课堂学习课堂学习研读课文1、2段1.重点词语:北:向北,名词作状语。 略:掠夺,夺取。卿:古代

5、对人的敬称。 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微:没有。 谒:拜会,前往。信:信物,凭据。 亲:接近。 购:重金征求。 邑:封地。穷困:(古义)困厄,处于困境;(今义)贫穷。长者:(古义)品德高尚的人;(今义)年长之人。更:改变。品读探究品读探究课堂学习2.文章一开始就连用六个动词,有什么作用? 提示:开端写行刺的缘起,文章一开始就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壮的基调。品读探究品读探究3.荆轲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提出刺秦王的计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提示:荆

6、轲在燕国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了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之地图”不可。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的勇而多谋及超人的胆识和气魄。而他是在太子丹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写太子丹“不忍”,反衬了荆轲的非凡智谋和处事决断。课堂学习品读探究品读探究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理清了课文层次结构,并且学习了文章的第一部分。希望同学们课后及时复习本课所学的知识,并预习下一部分的内容。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把第一部分的重点字词整理到笔记本上。2.预习第二部分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