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上皮内瘤与早期浸润癌之间病理发病关系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6768889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50 大小:3.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前列腺上皮内瘤与早期浸润癌之间病理发病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前列腺上皮内瘤与早期浸润癌之间病理发病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前列腺上皮内瘤与早期浸润癌之间病理发病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前列腺上皮内瘤与早期浸润癌之间病理发病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前列腺上皮内瘤与早期浸润癌之间病理发病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前列腺上皮内瘤与早期浸润癌之间病理发病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列腺上皮内瘤与早期浸润癌之间病理发病关系(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瓤三军医大学顺:k t o f 究生论文前列腺上皮内瘤与早期浸润癌之间的病理发病关系摘要目的探讨H P I N 与早期浸润癌之问的病理发病关系,为P C 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用具有代表性的1 0 0 例前列腺良恶性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五组即H P I N 组、I D P C 组、P C 组、B P H 组、N P 组,每组各2 0 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 - P 法、光镜及电镜方法观察各组的免疫组化反应、形态学特征及其分子病理学变化。结果E c a d 、84 整合素及G S T P l 在N P 、B P H 、H P l N 、I D P C 及P C 组织中的表达

2、是逐渐降低的,B P H 组强阳性表达明显强于H P I N 组,有显著差异性f P 0 0 5 ) 。但偶见少数低分化腺癌之恶性上皮胞浆显强阳性反应( 图9 ) 。表lE c a d 在前列腺各组中的表达6第二军医人学坝I 。i i J 究生论立2 、G S T P l 在各组中的表达( 见表2 )研究发现G S T P I 也主要见于良性前列腺上皮的胞浆或胞核,呈不同程度的黄棕色染色。在N P 组( 图1 0 ) 、B P I t 组及部分H P I N 中呈很强的阳性反应,大部分H P I N 组织呈弱阳性反应( 图1 1 ) ,而在I D P C ( 图1 2 、图1 3 ) 及P C

3、 组( 图1 4 ) 的大部分恶性上皮均呈阴性。这一反应结果显示了G S T P I 在N P 、B P H 、H P I N 、I D P C 及P C 组织中的表达呈逐渐降低的趋势,B P H 组强阳性表达明显强于H P I N 组,差异有显著意义( P O 0 5 ) 。表3B4 整合素在前列腺各组中的表达m”5O,0OO “ 幅加撕iNC二l l 陀第三军医人学硕I 研究生论文4 、L N 、CI V 在各组中的表达L N 和CI V 表达在前列腺间质组织中呈棕黄色染色,主要反应在前列腺上皮基底膜、血管壁、腺体外膜及结缔组织间质区,且L N 和CI V 的反应强度基本一致。( 1 )

4、在N P 、B P H 组织中可见L N 和c 呈棕黄色连续环线状包绕前列腺腺泡及导管外周,且分布均匀( 图1 9 ) ,在非腺体区及血管周围也呈阳性反应。( 2 ) 在大部分H P l N 组织中可见腺泡及导管外周L N 和C1 V 着色呈连续环线状,但部分H P l N 组织中L N 和cI V 排列不规则、分布不均匀或紊乱( 图2 0 ) 。在I D P C组发现偶发癌灶区的L N 和CI V 均有灶片缺失、间断或分布杂乱( 图2 1 ) ,但在非癌区的L N 和CI V 反应仍同良性增生病变中的连续线状或环状特点。( 3 ) 在P C 组织中,不论是L N 还是CI V 的反应均呈大片

5、状或多灶性缺失( 图2 2 ) ,或杂乱排列。而癌周区的部分问质中仍见有不规则片条状反应。5 、3 4BE 1 2 在各组中的表达3 4BE 1 2 在前列腺基底细胞胞浆中呈棕黄色染色。该标记物在全部N P 和B P H 组中呈环线状阳性着色包绕着腺腔,显示基底细胞层完整。N P 组中由于腺体基底细胞多呈单层排列,3 4BE 1 2 呈细线形环状分布;B P H 组腺体中基底细胞多呈双层或复层排列,3 4 pE 1 2 呈粗线形环状包绕腺体( 图2 3 ) ;而H P I N 组中显示基底细胞区的3 4BE 1 2 呈不同程度间断性阳性或强阳性着色( 图2 4 ) ,提示H P I N 腺体中

6、的基底细胞层节段性、不规则缺失。全部P C 组织中3 4BE 1 2 反应均为阴性,显示基底细胞完全缺失,而癌周区H P I N 之腺体仍有节段性3 4B E l 2 强阳性反应( 图2 5 ) 。6 、P S A 、3 5B H l l 在各组中的表达( 见表4 )P S A 、3 5BH l I 在腺上皮细胞胞浆中里棕黄色染色,它们在前列腺各分组中均呈阳性表达,在N P 、B P H 、H P I N 、I D P C 及多数P C 中的表达强度似有逐渐降低的特点,但各组问强阳性表达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在I D P C 及P C 中,3 5BH 、P S A 均能良好地显示

7、癌浸润特征,对微小偶发癌灶显示清晰( 图2 6 ) 。第三军医大学碗士研究生论文三、电镜观察超微结构观察发现N P 组腺上皮多呈单层柱状,胞质中见多量分泌泡或颗粒,核染色浅淡,核仁不明显:上皮基底部可见与分泌上皮垂直排列的基底细胞层及完整的基底膜( 图2 7 ) 。B P H 组之上皮细胞层细胞有增生,基底细胞层完整或有增多。但N P组、B P H 组上皮形态良好,基底细胞层连续,基底膜完整。H P I N 之上皮细胞层数明显增多或里复层排列,部分核增大或核仁较明显,基底细胞节段性缺失或减少( 图2 8 ) 。I D P C 组中见部分癌细胞脱离上皮层,侵犯基底膜( 图2 9 ) 或破坏基底膜

8、形成明显的癌浸润灶。可见H P I N 、I D P C 上皮细胞渐增多、变形,基底细胞逐渐缺失,局灶性癌细胞侵犯或破坏基底膜的这一渐进性变化。P c 组中的癌细胞杂乱捧列、异型性明显,有的癌细胞核仁突出或核大、不规则,染色粗浓( 图3 0 ) ,有的形成上皮内微腺腔,癌性腺泡缺少基底细胞层及基底膜,可见细胞间连接及丰富的胞质内分泌泡及细胞器。讨论1 9 9 2 年M o s t f i 等川提出,前列腺上皮内瘤( p r o s t a t i ci n t r a e p i t h e l i a ln e o p l a s i a ,P I N )是指前列腺腺体和导管分泌上皮组织形态

9、学上具有一定的异型性改变,但仍然保存原有的腺体结构或基底细胞层,没有问质浸润的一类病变。根据其异型性程度分为2 级,即低级别P I N ( 1 0 wg r a d ep r o s t a t i ci n t r a e p i t h e l i a ln e o p l a s i a ,L P I N ) 和H P I N 。由于L P I N只有细胞学上轻度异型性改变,判定上存在相当的主观性,且临床意义不大,很少被报道I l l lo 目前通常所说的P I N 是指H P I N ,这是一类与前列腺早期浸润癌关系非常密切的癌前病变。为了证实H P I N 与P C 的关系,不少作者

10、进行了研究。D a v i d s o n 等分析了1 0 0 例经活检病理证实为H P I N 的病例和1 1 2 例活检未发现P I N 的病例,并同时比较年龄、血P S A 水平等因素,发现经活检证实为P I N 者经进一步检查证实3 6 的病例有P C ,9第三军医大学顶:L 研究生论文而活检无P I N 的病例,1 3 的病例发生P c 。P l N 活检阳性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其P c 的发生率进一步增加( 1 年以内P C 发生率为3 2 ,1 年以上P c 发生率为3 8 ) 。l t P I N 、老龄、高皿P S A 水平这三个因素相加,高度提示P c 存在,其中以P I

11、 N 的危险系数最高1 1 2 。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发现诸如细胞黏附分子E - c a d 、1 34 整合素、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异常以及癌基因和抗癌基因如F a s 、c m y c 、p 5 3 和R b 等突变和表达异常在前列腺良恶性上皮细胞中均可见。这些分子生物学异常改变可能与P C 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国内外研究中对H P I N 及I D P C 的分子病理发病学关系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国内更少有这方面的系统研究资料。因此,重视H P I N 及I D P C 的形态学诊断、分子病理学变化及病理发病学关系等研究对系统阐明P C 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制定出更好的预防和

12、治疗措施,均具有深远的意义。一、H P I N 与1 0 P 0 之间的病理形态学关系本研究通过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染色等多项指标观察发现,从B P H H P I N I D P C 及P C 的变化过程似为逐渐发展、病变逐渐加重的过程。其中H P I N 及I D P C 组织中的上皮病变具备更明显的特征性,H P I N 组主要表现为上皮细胞层数增多、极性紊乱、排列拥挤、核增大或出现明显核仁,有的可见核分裂象;基底细胞层部分存在或节段性缺失;基底膜完整存在,但部分H P I N 显示结构、功能不良。I D P C 组癌灶中上皮细胞增多、异型性明显,基底细胞缺失,基底膜破坏或呈节段性消失,

13、可见部分癌细胞脱离上皮层,侵犯基底膜或破坏基底膜形成明显的癌浸润灶,癌灶的浸润与癌周的H P I N 上皮有移行或过渡改变,在大多数I D P C 及P C 组织中均可见癌周H P I N 腺体,微小癌灶的形态变化又与P C 的变化相一致。这些形态学观察结果均可提示H P I N与前列腺早期浸润癌之间形态学关系密切,尤其是部分H P l N 基底膜结构、功能不良及癌灶的浸润与癌周的H P I N 上皮有移行或过渡改变的现象更说明二者问有着密切联系,而它们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基底膜是否完整存在及基底细胞的缺失程度。有学者认为基底膜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是肿瘤发展的主要屏障,基底膜结构与功能的不完整性或部

14、分缺失是P c 细胞游走的先决条件【”J 。据此可认为基底膜结构、功能不良的H P I N发展成P c 的可能性极大。这一研究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H P I N 是前列腺癌前病变,其进一步发展可形成I D P C ,与P C 的关系十分密切。此外,我们在形态学观察中还发现,I D P C 是以多少不等、大小不一的偶发癌灶出现于B P H 组织中在微小癌灶区旁的腺体上皮多是H P I N 改变,二者问的细胞形态变化有时并不很突出,但微小癌灶区的组织结构破坏、癌性腺泡或癌细胞的浸润与杂乱排列是其重要的形态学诊断依据。因此,在诊断I D P C 时,不要过分地注重细胞的异型性改变,而更要注意全面观察组

15、织结构形态及微小癌灶的浸润性改变,以免漏诊。l O第三军医大学硕上I i f f 究生论文L e f k o w i t z 等对3 1 例诊断为t t P I N 的病人问隔3 年后重复活检,发现8 人( 2 5 8 )患P c 。他认为在诊断为H P I N 的人群中相当一部分人每间隔3 年将有可能发展成癌,故认为诊断为H P l N 的病人应定期重复活检。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此观点。尤其是对光镜、电镜观察发现腺体基底细胞缺失或基底膜损害的病例,以及L N 和CI V 显示基底膜结构、功能不良的H P I N ,更要密切追踪观察,以免延误诊断、治疗。诸多研究已证实H P I N 与P C

16、关系密切,认为H P I N 是前列腺癌前病变。P a r k 回顾了最初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H P I N 和非典型增生之后重复穿刺检出P C 的病例资料认为,针对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为非典型增生或H P I N 的病例,需要密切追踪,因为其中5 0 以上的病例最终会发现P C 。再次活检部位应该集中在非典型增生或H P I N 的发生部位,因为在邻近部位癌的发生机率很高。可见应用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染色综合分析、判断,对前列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大意义。二、E - c a d 、B 整合素在H P I N 与I D P C 中的表达及意义本研究发现E c a d 、84 整合素在前列腺良性上皮反应呈强阳性或阳性,而在恶性上皮的反应明显减弱或缺失。从整体观察分析似乎可看出E c a d 、B4 整合素在N P 、B P H 、H P I N 、I D P C 及P C 组织中的表达是逐渐降低的,B P H 组表达明显强于H P I N 组,有显著差异性( P 0 0 5 ) 。但偶见少数低分化P C 之恶性上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