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马原基础习题讲义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46766028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247.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更新)马原基础习题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更新)马原基础习题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更新)马原基础习题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更新)马原基础习题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更新)马原基础习题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更新)马原基础习题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更新)马原基础习题讲义(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精讲精练选择题精讲精练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其 中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及斗争 C.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优秀的成果 D.古典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等理论 2.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 A.科学社会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现在, 经历了各种考验和挑战, 但始终保持着旺盛的

2、、 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 义这种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B.阶级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C.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是 A.与时俱进 B.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 C.科学性 D.革命性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 D.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 果的基础上 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有 A.德国古典

3、哲学2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3.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马克思指出: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 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原因在于 A.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B.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C.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

4、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D.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 A.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B.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C.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D.区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是 A.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B.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C.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D.区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 3.恩格斯总结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

5、学,特别 是近代哲学 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关系的问题 D.世界本原的问题 4.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 “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 创造的,它 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 照一定的分寸熄灭” 。3这种观点 A.属于主张精神主宰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主义 B.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独立于人脑之外的客观精神 C.属于主张世界是绝对静止的形而上学 D.是一种混淆了物质和具体实物之间区别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5.人们常常所说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句话体

6、现了 A.时间的客观性 B.时间的一维性 C.时间的绝对性 D.时间的相对性 6.“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 ,因为静止是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7.“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 所作出的改 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 这表明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 础是 A.意识B.物质C.存在D.实践 8. 恩格斯曾说过: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 然界都报复 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

7、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 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 出乎预料的影响, 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 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 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 到,这些地方今天竞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这段话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 9.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 相互关系,正 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

8、促进经 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该观点主要体现了 A.事物的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事自身的发展规律 10.“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属于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1.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 A.是否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 B.是否承认事物的运动、变化及发展 C.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4D.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12.共产党宣言发表 160 多年以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与 时代发展同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

9、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其哲学依 据在于 A.矛盾的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13.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的劝学中有句名言: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 成江海” 。这 段话强调了 A.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量变的过程 B.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质变的过程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4.“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事物的量变会引起质变 D.

10、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5.在老舍先生和文学青年谈创作时,有的青年作家提出,自己文笔粗糙,不敢写作。老舍 先生鼓励他说, “譬如去接新娘。有高头大马,固然很好;但如果只有牛车呢?把你的新娘 大胆的用破旧的牛车接出来吧!只要车上坐的是一位好姑娘” 。关于内容和形式,正如老舍 先生所说的“牛车” 、 “姑娘” 。下列关于内容和形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内容和形式彼此独立,互不联系 B.形式总是表现内容,但是内容有时不需要形式 C.形式决定内容,内容反作用与形式 D.内容和形式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16.一只筷子放入盛满清水的杯中,看上去像是被折断了一样。对这一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通过感观感知

11、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真实的反映 B.弯曲的筷子是一种错觉 C.筷子的本质无法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D.这是一种用歪曲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 17.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8.“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人本主义观点 19.“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5已经在自己 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 在劳动者的表

12、象中存在着,即已观念地存在着。 ”这段话表明 A.意识可以产生物质 B.意识能够转化成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先于物质 20.人们建造高楼大厦,往往是先有工程设计图,再根据设计图施工建成大厦,从哲学的角 度来看 为实践具有 A.社会历史性 B.客观规律性 C.自觉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21.“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客观外界的规 律性,如果不 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这表明 A.人类无法战胜规律 B.人类只能适应规律 C.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D.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二、多项选择题1.恩格斯曾经说过: “物

13、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 本条件,因 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 ”这表明 A.静止是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存在状态 C.相对静止是区分和认识事物的基础 D.静止是生命产生的条件 2.鲁迅说过: “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 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 二三尺而已。 ”这段 话说明 A.鬼神是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鬼神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D.一切观念的东西都可以从物质世界找到它的原型 3.

14、“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这一说法理解正确的有 A.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C.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可以超越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4.两个卖鞋子的推销员到非洲去考察业务,第一个人在发回给总部的电报中说: “槽糕极了! 这里的人都不穿鞋子。 ” ;第二个人在发回给总部的电报中说: “妙极了!这里的人都不穿鞋 子。 ”这个经典的营 销学案例给我们的启发是 A.意识的主体反映能力有差异 B.意识可由头脑自生6C.意识只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反映 D.主体之间地位、兴趣与动机的差别也会造成客体在主体头脑中不同的反应 5.在马

15、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 马 克思主义产 生后,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认为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 现在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归根结底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D.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6.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的本质含义和基本特征有 A. 直接现实性B. 自觉能动性C. 阶级政治性D. 社会历史性 7. 自然规律是指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

16、是通过人们的 活动表现出来 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下列关于自然规 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说法正确的是 A.两者都是客观的事物构成的、充满着内部矛盾的辩证运动过程 B.自然界与人的分化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分化的前提,自然规律是社会规律的基础,社会 规律是自然规律的延伸 C.两者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都能被人的主观能动性所反映、认识和利用 D.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第三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将会逐步认识和 掌握全部物质世界。唯心论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或客观精神的,精神主宰一切。唯物主义认 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 论的根本区别是 A.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B.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 C.前者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后者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D.前者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后者不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 2.列宁同志在谈到真理检验标准时曾说过: “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 ,以便不至于使 人的知识 变成绝对 ,同时它又是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