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758437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笔记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读书笔记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读书笔记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书笔记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笔记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第一篇新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第一篇 第第 1 页页/共共 3 页页关于关于“经济物品的稀缺性经济物品的稀缺性”思考思考读读经济解释经济解释及及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 ,就其书面上的意义来看,似乎应该是经济学所研究的对 象之一,而不单纯的涵盖所有的物品(goods) 。在这一点上,张五常在其经济解释一 书中就曾清楚地为这两个概念给出界定的标准,他认为“凡是有胜于无的东西,不管是有形或是无形,都是物品有胜于无是经济学上的物品定义”1,而物品又 可分为两大类“其一是经济物品,其二是免费物品(free goods),物品的定义

2、是有胜于无,而在有胜于无之中,有一大部分是多胜于少的, 多胜于少是经济物品的定义” 2。若是仔细探究这一界定标准,我们便可得知, “物品”这一概念是针对“需求”来谈的,相比 较而言, “经济物品”则是在具有一定需求的前提下,针对“供给”而给出定义的。具体来 说,若是一样东西,不存在对它的需求,则不能隶属于“物品”这一范畴,譬如:废弃的 垃圾(当然,现今“垃圾回收”的思想也使得当中的一部分可能存在利用的价值而被部分 群体所需求) ;另外,当一样“物品”的供给无法满足其需求时,这么一种“物品”就被界 定为“经济物品” ,也就有了经济学的研究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就张五常看来“多胜于 少是经济物品的定

3、义,也是缺乏 (scarcity)的定义” ,由此进一步推论便得知,经济 物品的稀缺性 (即:张五常所说的缺乏 )便是其区别于免费商品的最主要的特性。 事实上,就“经济物品”而言,我以为张五常的这一定义和瓦尔拉(Walras)所给出 的社会财富(即:经济物品)的定义具有不谋而合之处。他认为“所谓社会财富,我指的 是所有稀缺的东西,物质的或非物质的(这里无论指何者都无关紧要) ,也就是说,它一方面对我们有用,另一方面它可以供给我们使用的数量却是有限的。 ” 3这里的“有用”保证了某样东西被需求,而数量有限则是其供给的相对不足。 然而,就经济商品的“稀缺性”这一涵义而言,张五常似乎更倾向于从“供求

4、”的角 度给出阐述。在他看来“缺乏是因为在需求下,供应有限而引起的。人的需求量增加, 再多(但仍有限)的供应也会愈形缺乏;人的需求量减少,有限的供应可能被认为是不缺乏的。那是说,缺乏的程度,是以相对的需求来决定的。 ” 4这里,张五常提出“需求” , 主要是为了说明供给的“相对不足” ,而非“绝对不足”引起了“缺乏” 。 对比而言,瓦尔 拉也认识到了供给这一层面所造成的“稀缺性” ,但他同时指出了来自另一层面的可能影响 “有用性” 。尽管关于“有用性”的涵义,瓦尔拉并没有给出具体的阐述,但若是按照 今天比较时髦的说法,大概可以等同于“效用”一词。 但何为“效用”?这似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就

5、马克思看来, “效用”和“稀缺性” 是作为两个独立的概念来定义商品的。他认为“物的效用使他具有使用价值” ,但仅具有使 用价值的东西却不可以构成“商品” ,因为那些主观上有用的物品,由于不能在市场上进行 交换而不具备社会效用,譬如:自给自足的粮食等。按照马克思分类法的原则所提及的四 种情况, “效用”一词,不仅包括“主观上的有用” ,还包括“可用于交换的社会效用” ;前 者肯定了其作为“物”的使用价值,而后者则强调了其作为“商品”的交换价值。从这个 意义上而言,马克思所理解的“效用”是否等同于后来的瓦尔拉所提出的“有用” ,这还是 有待商榷的。 同样是“效用”这一概念,罗宾斯在其经济科学的性质

6、和意义一书中,明确地将 其具体化为“各种目的” 。罗宾斯在采用“稀缺性”来定义经济学时强调了经济问题“目的很多而实现目的的手段稀缺5”的特点,就“目的”与“效用”之间的关系,他在批注上新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第一篇新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第一篇 第第 2 页页/共共 3 页页清楚地交代了:这里所说的目的(即特定消费行为的目的)与说人类只有一个目的(即: 满足效用等的最大化)并不矛盾,达到我们所谓的“各种目的”也就趋于达到这一最终目的。6另外,就经济生活中的“目的”的指向性,罗宾斯认为其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并且 达到目的的时间、手段是有限的。因此,按照这种思路,我们可以得知:所谓的“效用” 在罗宾斯看来,

7、便是通过对有限的时间、手段的分配,来选择实现部分可能潜在的目的, 从而得到的个体期待的结果。应该说,罗宾斯这里所提及的“手段”涵盖了“经济物品” 这一概念,而他所认为的经济问题中所必需的条件之一:同一手段能运用于不同的目的, 实际上也就暗示了经济物品必须可以用于实现多种目的。这一点看上去似乎有那么一点让 人难以理解,毕竟大多时候我们对经济物品的生活经验便是简单的两个字:“使用” ,即: 面包就是用来吃的,铅笔就是用来写字的,等等。所谓的“多种目的”又从何谈起呢?然 而,若是考虑了“机会成本”的存在,或许能帮我们更好的理解其“多种目的”的本质所 在。就我个人理解而言,我认为“多种目的”所指的应该

8、是“多种本可以实现的目的” ,具 体说来,假若购买或是使用了某一物品而必须放弃其他的一些东西,而这些放弃的东西原 本可以带来其他的“目的” ,那么就认为,该物品具备“多种目的” 。在商品经济中,所谓 的“多种目的”的特性,我以为可以体现在“交换价值”上,交换本身实际上就促成了 “经济商品”不同目的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罗宾斯所隐含说明的“效用”与马克 思所表达的“效用”本质上是基本类似的。 若是我们认可瓦尔拉关于“稀缺性”所涉及的“有用性”这一提议,也认可罗宾斯和 马克思关于“效用”的阐述,我以为将这二者结合,或许能更有助于理解经济商品的“稀 缺性”这一基本特性。结合张五常的“相对供给”这

9、一角度,我认为,可以从供给和需求 两个层面分别来解读经济商品的“稀缺性”这一本质。之所以选择这两个维度,是因为这 二者恰好构成了“稀缺条件”改变的两股外力。 就供给方面而言,如张五常、瓦尔拉等人所言, “稀缺性”主要反映在供给的绝对数量 无法满足于需求的绝对数量。简单的说,若某件物品只存在N件可供选择,而有N+1个人需 要,那么这件物品从供求的角度上来说,便是稀缺的。注意,这里我们只关心,N+1大于 N,而不关心N究竟有多大。因为只要需求量超过了供给量,那么无论多少的供给量,它相 对于需求而言便是不足的。 就需求方面而言,主要从“主观效用”和“社会效用”来考察“稀缺性” 。主观效用, 这里是指

10、“可以满足个人单一目的的使用价值” ,譬如:买来的衣服可以用来保暖。对比而 言,社会效用则是指“可以通过交换等行为来实现潜在的多种目的的交换价值” 。这里之所 以强调“社会效用” ,一方面是为了表明某些物品,虽然表面上看上去具有“多胜于少”的 特征,但并不能说明它们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性” ,因为其不能隶属于“经济物品” 的范畴,譬如:自给自足的粮食。以迈克看来,只有一种目的和多种手段的问题只能算是 技术问题,因为这里需要解决的只是如何利用更好的生产技术来增加粮食的产量。由此, 此处“多胜于少”的粮食并没有体现出经济中的“稀缺性”是由于“配置”或者说“选择” 而产生的这一本质特征。另一方面

11、, “社会效用”也可以更好的解释,为什么在不同的环境 下同样的物品却可以有不同的定义。就拿游乐场里的游乐设施来说,如果我们将游乐设施 提供给我们的服务当成特殊的一类物品的话,那么对于像欢乐谷这类买通票便可以随便游 玩的大型游乐场,里面的各种游乐设施提供的服务能够将其认为是“经济物品”吗?如果 我们仅从“门票”这一开销来看,自然会将其简单的归结为“经济物品”“我们付出 了金钱,可以得到这些服务,同时这些金钱若是不用在这上面,还可以用来购买其他的东 西,满足不同的目的”这样看来,无论从“主观效用”还是“社会效用” ,游乐设施所提供 的服务都理所当然应被归结为“经济物品” 。然而,若换一个角度而言,

12、一旦我们买完票顺 利地进入了游乐场,这一个个的游乐设施所提供的服务还能被当作“经济物品”吗?事实新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第一篇新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第一篇 第第 3 页页/共共 3 页页上,一旦进入游乐场,所有的游乐设施对于我们而言都是免费的,除了可能面临的时间上 的限制之外,我们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者所提供的服务,并且我们的选择并不会妨碍我们 去游玩其他的项目(当然,这里假设一天下来可以玩遍所有的项目) 。这么说来,单个游乐 设施所提供的服务看上去并不具有“交换价值” ,因为即使选择了它,我们也并不失去什么。 或许这么说,确实有一点点的迷惑,你也许会辩解说, “我们也是花了门票才能进来玩的” , 那

13、么换一种方法来说,可能会清晰一些。假设:游乐场里有游乐设施A、B、C。你特别想 玩A,但只能购买通票,每张通票允许乘坐所有的游乐设施,但只能一次。对于游乐设施A 而言,你可以辩解说它确实应该属于经济物品,那么对于游乐设施B和C呢?它们并不是你 当初购票时的主要原因,然而一旦进入游乐场,拥有了一张可以通行无阻的票后,你选择 了它们也并没有付出任何的代价(除了一点点时间) ,那么它们对你而言,能算得上是“经 济物品”吗?事实上,无论是前文提及的欢乐谷,还是随后自己随手捏造的这么一个假想 的情节,只是为了说明:当环境改变的时候,很多原本被认为是稀缺的东西,实际上不再 具有“稀缺性” ,因此也就剔除出

14、“经济物品”中的范畴中。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在上文中所给出的“稀缺性”这一概念的理解,更多的是建 立在“经济物品”这一研究的对象之上。为了更凸现其经济学上的意义,行文的过程中更 偏向于“经济物品”的界定。换而言之,或许也可以从“先界定一个物品是经济物品,继 而再阐述其稀缺性这一特征” ,这么一种思路比较类似于张五常关于“物品”与“经济物品” 的叙述,但最终仍“固执”的选择了自己这么一种“混淆二者”的做法,其还是出于对 “稀缺条件”的考虑毕竟,环境的变化可能从需求和供给中的任意一个层面影响“稀 缺性” 。 当然,文章中提及的作者的观点是自己读书时的主观看法,而最后给出的关于稀缺性 的理解也出于在自己构造的框架下所完成的一个简短小结,也许在某些概念的理解上还存 在着偏差,或是部分语言显得过分武断,还望老师和助教给出指导。注释: 124 张五常经济解释 35 课堂材料词条1:稀缺性 6 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宣传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