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教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756609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教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其基本特点,认清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条件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掌握中国共产党在外交方面的基本原则、方针和政策;通过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和作用提高的分析,明确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信心。【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对战后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认识;关于和平发展的道路;关于“和谐世界”【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专题讲授法、互动法;多媒体【教学时数教学时数】2 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2、】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所谓时代主题, 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随着世界矛盾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时代主题也会发生转换。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是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1.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如何判断世界范围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历来是观察和估量国际形势、制定和执行内外政策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首要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争与和平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

3、的突出问题。毛泽东分析战后国际形势,指出世界反动力量确在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危险是存在着的。但是,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过世界反动力量,并且正在向前发展,必须和必能克服战争危险。正是基于这种判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勇敢地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到底,建立了全国政权。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密切关注世界上各种力量的消长和各种2矛盾的变化,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继续坚持新的世界大战既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防止的两点论。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1946 年 8 月,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指出,在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进人

4、 20 世纪 60 年代,随着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进一步分化和改组,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现在提出这么一个看法,就是有两个中间地带: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 ”根据这样的判断,在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下,中国不仅对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继续采取积极的态度,而且对建立和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1974 年,毛泽东又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他对来访的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说, “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 。他还指出,第三世界人口很多, “

5、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毛泽东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关于中国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争取第二世界国家共同反霸,并且推动同美国、日本建立正常关系的决策,对于我们团结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改善我国的国际环境,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起了重要的作用。毛泽东还根据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先后提出了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称霸;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平等的,反对以大压小、以强凌弱;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结成广泛的反帝反霸斗争的国际统一战线等著名论断。20 世纪 6

6、0 年代后期和 70 年代初期,面对日益复杂的周边环境和不断加剧的国际紧张局势,我国政府一方面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的侵略扩张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而斗争,另一方面也在做应对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准备,提出备战备荒,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2.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后,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深人的研究和分析,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判断。他先是提出,国际形势是好的,我们有可能争取多一点时间不打仗。同时,我们也要防备别人早打、大打。后来,随着国际形势的进一步发展,他又指出,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出现3重要变化,和平因素增长超过战争因素增长,世界大战打不起来,

7、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是可能的。1985 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1987 年党的十三大确认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深刻论断。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特点是: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

8、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要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地共同努力。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从和平趋势的内在需求看,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和平发展成为世界潮流,民心所向;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级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强,成为制约战争的

9、一个重要因素;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 ,也成了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生存与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继续发展和保持优势则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对内图稳,对外思和,是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对抑制战争起到积极作用。世界相对和平的新历史条件,为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发展问题之所以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是因为它不仅与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同时也与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紧密相连。发展不仅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基

10、础,也是人类文明迈向更高阶段的基础。没有全人类协调、平衡、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没有持久的世界和平与稳定,4已经实现的和平与稳定也难以巩固。邓小平强调,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会明了发展问题既是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责任,也是发达国家的责任。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谋求发展,不仅成为各国关注的核心,也成为一种现实可能。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最重要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11、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世界还很不安宁。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2005 年 9 月,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 60 周年首脑会议上进一步明确指出,当今世界,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全球总体上保持和平稳

12、定。但是,世界还很不安宁。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和平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没有和平,不仅新的建设无以推进,而且以往的发展成果也会因战乱而毁灭。只有坚持多边主义,才能实现共同安全; 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也事关消除全球安全威胁的根源,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事太平,只有坚持互利合作,才能实现共同繁荣。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只有坚持包容精神,才能共建和谐世界。时代主题的变换,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13、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平的国际环境,是我国顺利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和有利时机。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尽快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世界的发展,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向各领域不断扩展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和巩固,又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严5峻的挑战。如果我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会继续扩大,在国际竞争中将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

14、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从两大阵营对立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全球,再到两极格局终结、走向多极化的曲折发展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结束了资本主义大国主宰世界以及国际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20 世纪 50 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上尖锐对立、军事上全面对峙、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意识形态上演变与反演变。20 世纪 60 年代后,苏联对外政策中的大国主义朝着霸权主义的方向加速蜕变, ,

15、社会主义阵营逐渐瓦解。随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球争霸取代了两个阵营的对立。随着一些国家经济政治力量的兴起并迅速上升为对全球具有重大影响的新的战略力量,两极格局受到了冲击和削弱。国际舞台出现了大动荡、大分化和大改组的局面,世界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存在 40 多年的两极格局的终结。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各种力量此消彼长。虽然世界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但是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16、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6的重要特征。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军事力量仍然是关键因素。世界上的大国强国,尤其是美国,都把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抢占新的国际格局制高点的突破口。世界上一些军事大国都在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军事调整,实质是增强军事实力,强化军事力量在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中的职能和作用,谋求在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争夺 21 世纪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主动权。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经济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力量是国家实力的基础。强大的经济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宣传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