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录病毒 HIV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756195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1.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转录病毒 HIV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反转录病毒 HIV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反转录病毒 HIV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反转录病毒 HIV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反转录病毒 HIV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反转录病毒 HIV》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转录病毒 HIV(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1u患者,男,24岁,有一同性伴侣3年。 u最近半年疲倦,持久性腹泻,体重明显减轻, 持续淋巴结肿大、盗汗和多汗,近2周出现全身 肌痛,低热,体温37.438.7,关节痛,口腔 毛样白斑,皮肤散在疱疹,未进行过任何治疗 。 u血常规检查,WBC 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NEU):65%,淋巴细胞百分比(LEM):25%, CD4+T 250106/L。 uX线肺部检查可见间质性肺纹理增强,未见明显 结核病灶。思考题u本例可能是什么疾病?为什么? u应做哪些病原学检查进一步确定诊断? u如何防治疾病传播?反转录病毒Retroviruses提纲u反转录病毒的共同特性和分类 u人类免疫

2、缺陷病毒(HIV) (重点)u流行病学 u生物学性状 u致病性与免疫性 u微生物学检查 u防治原则反转录病毒的共同特性n属于反转录病毒科。 n球形,有包膜 n基因组为两条相同的正链RNA。 n含有反转录酶 n以RNA为模板合成DNA,整合于宿主细 胞染色体中,形成前病毒(provirus) n有些成员能引起肿瘤分类反转录病毒科分7个属, 其中3个属的成员能感染人类 n慢病毒属: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IV) n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牛白血病病毒属: HTLV-I n泡沫病毒属: 人泡沫病毒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提纲

3、u流行病学 u生物学性状 u形态结构 u基因组及其编码蛋白:重点:gp120, gp41 u病毒的复制:重点:受体,前病毒 u型别与抗原变异:重点:高度变异性u致病性与免疫性 u传染源与传播途径(掌握) u致病机制:重点:主要靶细胞 u临床表现:分4期 u免疫性 u微生物学检查:筛查和确认的实验 u防治原则:药物的分类和HAART发现历史u1981年6月, 美国CDC首次报道了5例不 明原因卡氏肺孢菌肺炎病例,均为同性 恋者。这些病例后被称为AIDS u1983年和1984年从AIDS患者分离到病 毒 u1986年正式命名为HIV巴尔西诺西 蒙塔尼现状u全世界HIV感染者超过4,000万。 u

4、最严重地区:非洲,亚洲。 u中国: nHIV感染人数估计约为7084万, n70%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 nAIDS患者约为8万。中国HIV流行u中国1985年报告第一例艾滋病病人,随 后的流行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u第一阶段(19851988):国外病例输入期 。 u第二阶段(19891993): 播散期, 云南吸 毒人群。 u第三阶段(1994现在): 增长期。2007, 中国艾滋病分布地图一、生物学性状1. 形态结构 包膜蛋白 gp120:表面刺突,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gp41:跨膜蛋白,促进病毒包膜与细胞膜的融合 基质蛋白P17 衣壳蛋白P24 核心: +ssRNA二聚体 逆转录酶 整

5、合酶 核衣壳蛋白P7 其他病毒蛋白:蛋白酶,等基质蛋白包膜蛋白衣壳蛋白2. 基因组及其编码蛋白 三个结构基因 gag:编码核心蛋白,p24 pol:编码病毒复制所需的酶类 env:编码包膜蛋白,gp120,gp41 六个调节基因 tat:调节基因转录 rev:调节蛋白表达nef, vif, vpr, vpugaggagenvenvpolpol3.复制1. 吸附 受体: 细胞表面的CD4分子 共受体:CCR5、CXCR4、 新发现受体:整合素47 (2008-2-10 Nature Immunology) 生物合成病毒RNA水解水解DNA -RNA +DNADNA双链双链整合酶整合酶宿主细胞染色

6、体宿主细胞染色体前病毒前病毒病毒病毒RNARNA病毒蛋白质病毒蛋白质逆转录酶逆转录酶RNARNA酶酶H H+New copies of HIV bud from the surface of an infected Helper T cell New England Joural of Medicine 339:32. 4. 分型与变异1. HIV-I:世界各地主要流行 nM组:包括绝大部分流行于世界各地的病毒株 分11个亚型(AK)。B和C亚型为主要流行株 nN组 nO组 2. HIV-II:主要流行在非洲西部地区HIV的变异uHIV的反转录酶介导的DNA合成突变率高 达10-4 u高突变率

7、 病毒快速进化 逃避 机体免疫,产生耐药性培养特性u细胞培养:CD4+ T细胞、巨噬细胞 u动物模型: n恒河猴及黑猩猩抵抗力u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 u2022存活15天 u100 20 min灭活 u冻干的血制品:68加热72h灭活 u对一般消毒剂敏感二、致病性与免疫性感染源:AIDS患者,HIV无症状携带者 传播途径:a. 性接触b. 接触污染的血液及血制品传播c. 母婴传播:经胎盘,产道及哺乳等研究资料表明: u性接触是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途径(我国为 7.2%) u1.同性性接触是男性同性恋者主要传播途 径 u2.异性性接触:女性比男性更易感染HIV男传女是女传男的24倍性病等增加感染

8、的危险性u静脉注射吸毒: 我国HIV感染主要途径 u母婴传播:n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母婴传播水平为 34.78% n 规范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和采取人工喂养 措施,母婴传播率降低为 4.48%接触病人各种体液感染可能性 高HIV感染危险 低HIV感染危险 血液 ,精液 唾液 胸水,腹水,脑脊液 痰液 羊水 泪液 组织 汗液 阴道分泌物 尿 脓液 粪便一次接触感染HIV的可能性u输血 90% u围产期 30% u性交 0.1% -1% u医务人员偶然刺伤 0.5%致病机制主要靶细胞: CD4+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皮肤的Langerhans细胞、 淋巴结的滤泡树突状细胞、脑小胶质细胞等 。

9、HIV的感染过程u潜伏期:210年 u属于慢发病毒感染 u典型的病程演变分为4期:n急性感染期 n无症状期 nAIDS相关综合征 n免疫缺陷期蓝色线条:CD4+细胞数 红色线条:HIV RNA 拷贝数1. 急性期 时间:感染后的13周内 症状:发热、疲乏、头痛、关节痛和淋巴结肿 大,一般症状持续314日后自然消失。急性期症状个体差异很大,如果急性期症状重、持续时 间长,进展到艾滋病期的时间就快 病毒:大量复制,扩散,引起病毒血症。 CD4+细胞:一过性减少(湖北地区正常值:68121/mm3) 免疫反应: 24 周起抗体和CTL出现。2. 无症状潜伏期 时间:急性期后,可持续210年或更长。

10、症状:几乎没有症状 病毒:维持在相对低水平 CD4+细胞:以每年60个/mm3的速度下降 免疫反应:机体对HIV的免疫力形成,但 不能彻底清除病毒。HIV-Ab(+)3. AIDS相关综合征低热,盗汗,全身倦怠,体重下降, 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逐渐加重4. 免疫缺陷期或艾滋病期 症状: 免疫缺陷: 各种机会性病原体感染、 肿瘤、 其它疾病,如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等。 病毒:血液中病毒 CD4+细胞:,200/mm3 免疫反应:免疫缺陷 n特异的CTL下降; nB细胞功能受影响,抗体滴度下降各种机会性感染u真菌感染: n卡氏肺孢菌肺炎: 最常见 n白色念珠菌口腔炎, n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u细

11、菌性感染: n结核病:HIV感染的第一位死因 n肠道感染 u病毒感染: n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 u寄生虫感染: n鼠弓形体脑病 n隐孢子虫腹泻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卡氏肺胞菌肺炎 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 卡氏肺胞菌 Pneumocystis carinii AIDS合并肿瘤u最常见: u卡波济肉瘤HHV8(多发性特发性出血性肉瘤) u非霍杰金淋巴瘤EBVKaposis Sarcoma (多发性特发性 出血性肉瘤)HIV感染的免疫应答(1)体液免疫: n机体可产生高滴度的抗HIV多种蛋白的抗体。 n中和抗体,主要针对gp120和gp41的膜外段 n病

12、毒通过变异,以及遮蔽上述抗原表位的方式来逃避 免疫 (2)细胞免疫 n机体能产生针对所有HIV编码蛋白的CTL n出现最高的是包膜蛋白特异的CTL (3)其他 n干扰素及其他细胞因子 n趋化因子HIV感染所致免疫损害n细胞免疫功能低下:CD4+ 细胞减少和功 能障碍nB细胞功能障碍n巨噬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功能异 常uCD 4 +细胞水平越低下, 预示着免疫水平越低 下, 发 生机会性感染 的几率越 高, 患 者的死亡 率越高。 u CD4+ 细胞计数: n检测 AIDS 进程的标记 n监测患者出现机会性感染和死亡率的重要参数。 u2 0 0个 mm3时, n1 年后发生机会性感染的频率

13、是 3 3 , n 2年后发生机会性感染的频率是 5 8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1. 抗体检测(最常用方法) nELISA阳性者 重复ELISA 仍然阳性 蛋白印迹试验(确证试验) n结果不确定者 过一个多月后再次取样检测 2. 检测病毒及其组分 (1)病毒分离 (2)测定病毒抗原(核心蛋白P24) (3)测定病毒核酸HIV窗口期u从受到HIV感染, 到体内产生出HIV抗体,这一段 时间称为窗口期。 u在窗口期内,HIV感染者的血液检测查不到HIV 抗体,结果呈阴性。 u窗口期的长短个体有差异, 一般2周到3个月,我 国目前各疾病控制中心普遍认可的窗口期是3个 月。 u窗口期同样具有传染性。四、

14、防治原则防治艾滋病的复杂性在于HIV的高 变异性。 尚无有效疫苗。艾滋病疫苗研究进展u传统疫苗 n灭活疫苗 n减毒活疫苗 u新型疫苗 n合成多肽疫苗 n基因工程疫苗 蛋白亚单位疫苗 病毒样颗粒疫苗 D N A疫苗 活载体疫苗一般预防: u广泛宣传教育,普及预防知识。 u建立HIV感染临床监测系统,掌握流行动 态。 u严格筛选供血员,杜绝非法采血,确保输 血、血制品安全。 u杜绝吸毒、性乱。宣传教育 联合国艾滋病毒与艾滋病联合规划署 确定每年12月1日为世界爱滋病日u抵制毒品,坚持戒毒。 u不与他人,特别是静脉吸毒者共用针头、 针管、纱布、药棉等用具。 u不轻易接受输血和血制品 u避免共用有可能

15、刺破皮肤的用具,如牙刷 、牙钻、指甲钳、剃须刀、纹身针、穿耳 针等。避免血液传播避免性传播u避免不洁性行为。 u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 u患有性病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咨询和 治疗。预防艾滋病对爱人忠贞用清洁的针具正确使用安全套加强血液管理 避免血液感染 抗病毒药物治疗 反转录酶抑制剂: (1)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 (2)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 2. 蛋白酶抑制剂(PI) 3. 融合抑制剂(1)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1)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通过模拟核酸以阻止病毒DNA双链的复制 。齐多夫定(AZT)是第1个上市的抗AIDS的药 ,也是临床治疗AIDS的首选药。 拉米夫定(2)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u与核苷类似物不同,作用于逆转录酶本身n奈韦拉平(Nevirapine)、 n地拉韦啶(Delavirdine) n依法韦司(Efaviren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