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兽美术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754829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怪兽美术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怪兽美术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怪兽美术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怪兽美术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怪兽美术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怪兽美术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怪兽美术教学设计怪兽美术教学设计 怪兽 教学设计 美术 美术怪兽教学反思 美术做笔筒教学设计 美术 画夜景教学设计 篇一:美术教案-怪兽-教学教案 第 2 课 怪兽 牟 婵 教学目的:1.培养想像力和形象创造力。2.训练学生的概括、 想像、夸张和构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形象的设计能力。 教具 学具:图片、实物投影仪、水彩笔。 课时设置:1 课时 教学理念: 启发学生思维空间,大胆想象晕运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完成本课 的形象设计。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品准 备情况。 二、导入 1、引导讨论,创造讨论气氛。 、说说自己 喜欢的动物。 (如小猫、小狗、小兔、老虎) 、说说没

2、见 过的动物。 (如龙、恐龙、太空怪兽) 、再说说这些动物 有什么特征。 (它们身体庞大、样子凶猛) 2、小结,揭示课 题。 这些怪兽都是人们想像出来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创造新的怪 兽形象。 三、新授 1、出示龙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这个怪兽 叫什么? 、它是由谁创造出来的? 龙是我们中国古代劳动人民 创造的,所以中国人也称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 2、想一想,龙 本来不存在,劳动人民是怎样创造出它的样子来的? (把许多动物 身上的特点集合在一起。) 3、找一找,龙身上有哪些动物的特点?讨论后得出结论:(结合图片进行对比) 龙的角是鹿的角; 龙的 嘴巴是鳄鱼的嘴巴; 龙的身体是蛇的身体; 龙的爪

3、子是老鹰的爪 子; 龙的鳞片是鱼的鳞片。 4、想一想,龙生活在什么地方? 这 些动物有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所以龙也会在水里游, 也会在地上跑,它还会在天上腾云驾雾呢! 四、学生作业 原来怪 兽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这是多么奇特的想像啊!如果让你来创造 一个怪兽形象,能不能让大家更惊奇?好好想一想,大胆试试看。 五、教师辅导 1、鼓励学生大胆想像,不受真实物象局限。 2、创 造出来的怪兽形态要完整,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 六、课内小结学 生作业点评。(结合学生自己讲述的创造意图进行评析,以表扬、 鼓励为主。篇二:三年级美术上册 怪兽 2 教案 人美版 怪兽 【教学内容】 综合探索 【教材分

4、析】 在我国古代璀璨的艺术宝 库中,有一些怪兽,是非自然界中的动物形象,如麒麟,狻猊、獬 豸等等。通过本课对古代这些怪兽的了解,可是学生感受我国劳动 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学生在编怪兽故事,设计、 制作表演怪兽的过程中,有助于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学 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多种不同的怪兽, 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它的艺术特点;能用多种材料表现 出特点突出的怪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合作学习和 综合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氛围中,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培养合作意识。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激发他们热爱民

5、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怪兽的分析,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它的艺术特 点。 【教学难点】 怪兽的设计、表现及材料的巧妙利用。 【教具】课本、有关资料图片 【学具】 课本、彩纸、生活中的废弃物等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具 的准备情况。 稳定学生情绪。 二、导入: 教师展示几种自然界中 特点突出的动物,如老虎、狮子、鹿、乌龟、牛、鹰、猪等,引导 学生分析其特点。 提问:如果这些动物最有特点的部分长在一种动 物身上,那是会什么样?展示麒麟图片。 问:它有哪些动物的特点? 有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麒麟成为一种艺术形象

6、,从 古至今,深受人们喜爱,像这样的怪兽,自古以来还有许多。 引出 课题。 三、教授新知: 播放教学课件,并结合教材提问:你从哪 儿看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结合教材研 讨怪兽的设计特点,分析其夸张的表现手法,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 创造力。 我们可以设计什么样的怪兽? 学生讨论。 谁能自己编一 个简短的怪兽的故事? 怎样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 引导学生分析 教材中的学生作品。 分小组研究:这些作品如何表现了怪兽的形象?如何巧用材料? 用了哪些制作方法? 组织学生交流,交流中教师 演示几种制作方法。 四、作品创作: 1.布置讨论内容:小组集体 编一个怪兽的故事,并分工合作制作道

7、具,准备表演。 2.学生利用 彩纸、废旧材料制作怪兽面具。 3.教师巡回辅导。 五、作品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发表对自己、他人作品的评议及参与本 次学习活动的感受。 2对思维反应较慢的学生可多给与提问作答 的机会,且最好安排在小组讨论及已有同学发表意见后,以鼓励参 与、增强自信。 3.教师针对学生作品创作情况做出小结。 (鼓励 学生为主。) 六、课后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收拾整理工具、清洁 课桌及卫生。 引导学生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你在本课学到了什么? 学得怎样?还想学些什么? 【作业设计】 学生利用彩纸、废旧材 料制作怪兽面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综合探索 【教材分析】在我国古代璀

8、璨的艺术宝库中,有一些怪兽,是非自然界中的动物 形象,如麒麟,狻猊、獬豸等等。通过本课对古代这些怪兽的了解, 可是学生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学 生在编怪兽故事,设计、制作表演怪兽的过程中,有助于创新精神、 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 分析多种不同的怪兽,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它的艺术特 点;能用多种材料表现出特点突出的怪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创造能力、合作学习和综合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氛围中,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培养合作意识。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 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和民

9、族 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怪兽的分析,了解中华民族的传 统文化,感受它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怪兽的设计、表现及 材料的巧妙利用。 【教具】 课本、有关资料图片 【学具】 课本、 彩纸、生活中的废弃物等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具的准备情况。 稳定学生情绪。 二、导入: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将自己准备的东西准备好。 出示 有关图片,提高学生欣赏能力,让学生观察这些作品的特点,增进 学生的创新意识。 引出课题 三、作品创作: 教师引导学生将上一 课时未完成的作品进一步补充完整。学生进行创作时可能会出现想 象不够丰富,作品容易出现雷同的情况

10、,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设置 一个训练环节,以竞赛的方式,就某一创新鼓励学生比赛说出设计 内容。 教师巡回辅导。 四、作品展示: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并发表对自己、他人作品的评议及参与本次学习活动的感受。 2对思维反应较慢的学生可多给与提问作答的机会,且最好安排在 小组讨论及已有同学发表意见后,以鼓励参与、增强自信。 3.教师 针对学生作品创作情况做出小结。 (鼓励学生为主。) 五、课后 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收拾整理工具、清洁课桌及卫生。 引导学生 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你在本课学到了什么?学得怎样?还想学些什 么? 【作业设计】 继续补充完善自己的怪兽作品。篇三:怪兽奇 想美术教案 怪兽奇想 教

11、学目的:1.培养想像力和形象创造力。 2. 训练学生的概括、想像、夸张和构图能力。 教学重点:形象的设计 能力。 教具学具:图片、实物投影仪、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品准备情况。 二、导入 1.引导讨论, 创造讨论气氛。 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 (如小猫、小狗、小兔、 老虎) 说说没见过的动物。 (如龙、恐龙、太空怪 兽) 再说说这些动物有什么特征。 (它们身体庞大、样子 凶猛) 2.小结,揭示课题。 这些怪兽都是人们想像出来的,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创造新的怪兽形象。 三、新授 1.出示龙的图片 让学生欣赏。 这个怪兽叫什么? 它是由谁创造出来的? 龙是 我们中国古代

12、劳动人民创造的,所以中国人也称为龙的传人、龙的 子孙。 2.想一想,龙本来不存在,劳动人民是怎样创造出它的样子 来的? (把许多动物身上的特点集合在一起。) 3.找一找,龙身 上有哪些动物的特点? 讨论后得出结论:(结合图片进行对比) 龙的角是鹿的角; 龙的嘴巴是鳄鱼的嘴巴; 龙的身体是蛇的身体;龙的爪子是老鹰的爪子; 龙的鳞片是鱼的鳞片。 4.想一想,龙生 活在什么地方? 这些动物有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所以龙也会在水里游,也会在地上跑,它还会在天上腾云驾雾呢! 四、 学生作业 原来怪兽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这是多么奇特的想像啊! 如果让你来创造一个怪兽形象,能不能让大家更惊奇?好好想一想, 大胆试试看。 五、教师辅导 1.鼓励学生大胆想像,不受真实物象 局限。 2.创造出来的怪兽形态要完整,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 六、 课内小结 学生作业 点评。(结合学生自己讲述的创造意图进行评 析,以表扬、鼓励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宣传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