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46748564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20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征求意见稿) 编编 制制 说说 明明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编制组 二 00 八年十一月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编制组 二 00 八年十一月 附件三: 附件三: I目目 录录 1.1. 任务来源任务来源.1 2.2. 编制依据编制依据.1 2.1 法律法规依据.1 2.2 技术依据.2 3.3. 编制原则编制原则.2 4.4. 导则结构及内容说明导则结构及内容说明.3 4.1 组成结构.3 4.2 主要内容说明.3 5.5. 主要工作过程主要工作过程.8 5.1 筹备阶段.8 5.2 实验与研究阶段.8 5

2、.3 导则编制及文整阶段.9 6.6. 与同类标准的水平对比分析与同类标准的水平对比分析.9 7.7. 实现本标准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实现本标准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10 7.1 管理措施建议 .10 7.2 技术措施建议 .10 8.8. 导则完成单位导则完成单位.11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编制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编制说明 1. 任务来源 在影响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诸多因素中, 水作为生产与生活的必需资源、 公共卫生的载 体和自然生态的核心要素,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地表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加剧,致使一些地区对地下水进行掠夺式

3、开发, 地下水超采及污染日趋严重。 全国以城市和农村井灌区为中心形成的地下水超采区数量, 已 从 80 年代初的 56 个发展到目前的 164 个,超采面积从 8.7 万平方公里扩展到 18 万平方公 里, 华北地区因地下水超采已形成了约 3 万5 万平方公里的漏斗区。 与此同时, 全国有 25% 的地下水体遭到污染,35%的地下水源不合格,平原地区约有 54%的地下水不符合生活用水 水质标准,一半以上的城市市区地下水严重污染。因此,对地下水环境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 术界的关注。 为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指导和规范地下水环境影响评 价工作,从源头控制对地下水的污染与过度开

4、发,保护地下水环境,为规划、区域开发及建 设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于 2002 年下达了环境影响 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 (以下简称“地下水导则” )的编制任务,项目统一编号 158 号。 2003 年地下水导则的研究与编制工作正式启动。为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原国家环境 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组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吉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等单位, 成立了标准编制核心组。 各方亦根据实际需要成立了课题小组, 在各自分工的领域内开展了 大量的调研、实验、验证工作。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依托国家“973”课题“北京城 近郊区浅层地下水水质变化和污染动力学过程”

5、(G1999045706)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在不 同污染源条件下的典型包气带和含水介质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和防护能力, 建立了地下水 环境系统中典型污染物的迁移、溶解、沉淀、降解动力模型,为地下水导则中环境影响评价 工作的分级及模式、参数的选取等提供了科学论据。 经过几年的努力,标准编制组成员在总结以往地下水研究成果(特别是国际、国内近两 年来的研究成果) 、水文地质勘测与实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的工作经验,进行典型案 例研究的基础上, 对地下水导则进行了反复的修改, 并多次向国内知名的从事地下水研究的 专家征求意见,最终编制完成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 (征求意见稿) ,上 报环保

6、部。 2. 编制依据 2.1 法律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12.26)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2.10.28)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002.8.2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008)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2005.4.1) ;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998.11.29) ;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1996.8.29) ;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2005.12.3) ; 2.2 技术依据 HJ/T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HJ/T1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7、非污染生态影响 HJ/T338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GB500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T14158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察规范(比例尺:1:50000) GB/T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H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8537 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 GB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18598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7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9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GB16889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

8、控制标准 3. 编制原则 a) 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 建 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等国家法律法规及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 决定 。 b)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的原则,以源头控制、改善环境为 核心,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实现地下水资源合理配置及可持续利用。 c)反映国内、外有关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便逐步与国际接轨。 d)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的总体要求,突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专 业特点,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水文地质特征及建设项目的特点提出评价要求。 3e)在满足环境管理要

9、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评价程序,并力求做到可操作性强,预 测方法更加科学,结果更加准确。 4. 导则结构及内容说明 4.1 组成结构 本导则由前言、十二个章节及附录构成。 十二个章节分别为:1、适用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总则,5、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 7、 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8、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9、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10、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11、 地下水环保措施与对策,12、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文件的编写。 资料附录共 8 项,均为资料性附录,分别为:附录 A 符号,B 附录 不同类型建设项目 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附录 C 典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附录 D 不同行业特征污染物 和固体废物监测项目,附录 E 典型入渗污染源源强计算式,附录 F 地下水环境调查表,附 录 G 环境水文地质试验方法,附录 H 常用地下水评价预测模型。 4.2 主要内容说明 4.2.1 适用范围 本导则不仅适用于对地下水环境质量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而且适 用于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下水环境 影响评价也可参照此导则执行。 4.2.2 术语和定义 为便于理解与应用本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