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针灸理论创新的瓶颈(二)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6747312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64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突破针灸理论创新的瓶颈(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突破针灸理论创新的瓶颈(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突破针灸理论创新的瓶颈(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突破针灸理论创新的瓶颈(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突破针灸理论创新的瓶颈(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中医药报/ 2004 年/ 08 月/ 30 日/突破针灸理论创新的瓶颈(二)黄龙祥? ? 二、 解?链?取?珠?针灸理论进入实验室的先决条件针灸理论可以进入实验室。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现代实验室最适用于物理学、 化学研究, 因为物理学、 化学大厦主要是由一条条定律支撑的。针灸理论在进入实验室之前的第一步也应当是将其中的?经验规律?成分先抽提 出来, 这一过程我称之为?解链取珠?; 接下来自然是鉴别所提取的?珠子?的真伪与品质, 去除混入的?鱼目?, 再将确认的?珍珠?分成若干级别, 看一看其中有没有迄今尚未被认识的新品种, 若有便意味着源头创新的突破点。一句话,当我们将针灸理论送

2、进实验室时, 一定要确认输入的是赤裸裸的、 纯真的?珍珠?, 而不能连珠带链整体输入, 更不能丢掉?珍珠?而送入?珍珠链?否则便是?买椟还珠?! 这一步骤主要 应当在理论研究室和临床完成。对于经络学说而言, 现在我们必须做出一个重大的判断: 经络学说中的十二条经脉是?珍珠?还是连缀珍珠的?链环?呢? 如果说是?链子?, 按我前面说的, 就不该进入实验室, 尽管它已经在实验室呆了几十年了; 如果说是?珠子?,那么相对应的?链子?又是什么呢? 下面不惜笔墨重点讨论这个困扰我们几十年, 再也不能回避的难题。为了能在有限的篇幅内讲清这个复 杂的问题, 试以十二经脉中史料较为完整的?厥阴脉?为例说明之:

3、我曾反复论证, 传世的经络文献所记载的经脉病候?是动?病原本是相应的脉诊病候, 是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候群( 见黄龙祥, 经脉病候考源, ?中华医史杂志?1994 年第 4 期) 。例如, 早期文献中足厥阴脉候, 不论经脉病候还是络脉病候, 记述的都是阴疝病症。古人又进一步从具体的阴疝诊疗经验事实中加以抽象,提取出其共有的本质属性, 即阴疝发病部位的特征?前阴、 少腹部, 这已经上升到?经验规律?的层面。然后再根据总结出的规律指导针灸临床诊疗。这时无论什么病症, 也不论男女,只要出现前阴、 少腹部的症状( 常伴有腰骶、 舌部症状) , 就都被归属于?足厥阴?病候, 其针灸 远端一般取足背部?足厥

4、阴?穴( 或取足内踝上5 寸处厥阴络穴) 。由此可见, ?足厥阴?经络图说的科学价值在于提示了足背- 前阴- 少腹-腰( 舌) 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关联系的规律, 而古人对这一规律的最初认识来源于对阴疝诊疗经验的总结。值得一提的是, 对于阴疝病所表现出的阴器、 小腹、 腰骶之间相关联系的发病特点, 古人曾提出多种不同的假说进行理论上的说明, 如 果不是足背部诊脉部位 ? 太冲脉与上述三个部位间诊疗对应规律的发现, 那么?经脉?的概念永远不会被提出( 见黄龙祥, 从?厥阴脉?概念的形成过程看经络学说的意义与价值,?针刺研究?2003年第 4 期) !其他十一脉的构建方法基本与厥阴脉相同。换言之,

5、每条经脉的?是动?病描述的都是某种病或证的典型症状, 而所谓?经脉?原本是对一组病症发生机制及针灸诊疗经验的图解。 经络学说的成分分析表明: 经络学说的?珍珠链?是十二条经脉线;?珍珠?是十四脉所指示的人体上下( 体表- 体表之间) 、 内外( 体表- 内脏之间) 相关联系的规律。基于这一分析, 不难做出如下的判定 ?经络学说的科学价值并不在于那十二条?线?,而在于这些线所捆绑的经验事实以及对这些经验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表达。无论以现代医学水平衡量古人对于人体特定部位间相关联系经 验事实的解释是否正确, 只要相关的古今临床诊疗经验( 比如古人用?足厥阴经脉?、 ?足厥阴络脉?所承载的关于下肢特定

6、部位诊察、 治疗小 腹、 前阴、 腰骶、 口舌部及相关脏腑病症的经验)是可靠的, 那么将这些经验事实置于现代科学的背景下考察仍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并且极有可能成为人类探索生命本质未知领域的向 导。基于这一判断, 再通过认真严格的临床实验, 去除古代文献记载的经验中因各种主观因素的?污染?所掺杂的虚假的经验描述, 然后通过对古今文献的系统考察以及临床上的进一步 有针对性的观察, 补充古人经验陈述中所欠缺的事实, 使之上升为顽强、 完整的科学事实。这时?也只有这时, 才算完成针灸理论进入实 验室之前的?解读?、 ?分解?、 ?转换?、 ?检验?等全部工序。也只有以这种形式进入, 才能在实验室中被

7、正确地识别并进行有效的处理。以下简单解释一下?转换?、 ?检验?的含义。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大家都熟知这样一个现象:基于特定编码系统或特定样式形成的?文本?,只能在特定的编码环境下或阅读器中被读取, 否则就出现令人烦恼的?乱码?现象 ? 无法读懂! 同样, 在特定符号系统下建立的理论如果置于另一符号系统中处理, 必须首先做好符号系统的转换工作 ? 在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间 找寻准确的对应关系。不同符号语言系统所做的描述, 标志着对事实不同层次、 不同深度的把握。以往有些人将这种?转换?工作理解为语言 文字的转换。其实, 这不单纯是语言问题, 正如我们所知现行针灸学教材使用的都是现代语言, 然而

8、这些教材对于?经络?等基本概念的定义, 具有现代医学背景的人很难读懂, 当然也无 法认同。所谓?检验?包含三方面内容: 首先是判定理论的经验内容, 剔除经验内容很少甚至毫无经验内容的理论假说。针灸学术史的研究结果 表明, 针灸理论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还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用?珍珠?去牵就?珠链?, 如果在建立理论或假说时, 作为理论框架的?链圈?过长, 往往会增添一些?人造珍珠?以填补空白; 例如在?内经?时代, 关于六腑与足阳经的联系已经有明确的认识, 但为了构建手足十二经分别与五脏六腑一一对应的模式, 便采取?削足适 履?的做法, 对经验事实进行剪裁, 而将大肠、 小肠、 三焦配属于手三

9、阳经, 以维护理论体系形式上的完美。然而, 医学毕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就会失去其 存在的价值, 为了弥补这一无法回避的矛盾, 古人不得不另立?六腑下合输?之说。在这里, 手三阳经脉与腑脏联系的假说可称作?形式理论?, 而?六腑下合输?学说才是真正指导临床的 ?实用理论?。另一方面, 如果从经验而得的?珍珠?超出了理论?珠链?的长度, 则人为地截去,从而表现出以结构形式决定经验内容的特点。 这种削足适履的做法严重阻碍了针灸基础理论向更高层次的提升。要做好这一工作, 除了具备卓越的学术史研究水平, 透彻了解该学说形成、 演变的全过程外, 还要有敢于指出?皇帝的 新

10、衣?真相的勇气。这一点在当今的中医药发展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 对解析出的经验内容的科学价值加以检验。并非任何一个科学 问题都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特别是从几千年前古人的假说中概括出的科学问题。因此在对上述命题进行实验之前, 必须考察该命题以今天的科学水平衡量, 是否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对于从经络学说中发掘出的?体表与体表、 体表与内脏存在特定联系?的经验事实来说, 人类已知的医学知识还不能很好的解释, 从而对现代 医学提出了新课题, 意味着新学科的生长点, 无疑是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原创性研究工作。第三, 对经验内容的真伪及可靠程度加以检验。系统考察有多少?经验?在传承过程中被污染 了, 需要严格的清洁工作? 有多少经验在传承过程中被丢失了, 需要找回? 还有多少必需的经验事实还一直处于空白, 需要填补? 谨防误将?鱼目?当?珍珠?送入实验室研究。总之, 要 搞清楚针灸宝库中究竟有多少宝藏? 含金量是多少? 从而为针灸实验研究提供坚实的支撑平台。通过这三方面的检验, 完成?知其然?的全部处理程序, 进而有效地进入?知其所以然?的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