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模拟试卷(化学)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740505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模拟试卷(化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08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模拟试卷(化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08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模拟试卷(化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08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模拟试卷(化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08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模拟试卷(化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8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模拟试卷(化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8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模拟试卷(化学)(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8 页2008 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模拟试卷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模拟试卷化化 学学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5 大题、30 小题,满分 100分;考试用时 100 分钟。第第卷卷(选择题,共选择题,共 40 分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C1355 Fe56 Cu64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包括本题包括 2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分,共分,共 4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牛产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2 “关爱生命,拥抱健康”是永

2、恒的主题。下列做法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是 ( )A多食水果和蔬菜,给人体补充维生素B向易变质的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C胃酸过多的病人应少喝汽水D用甲醛浸泡水产品,以防其变质 3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 2007 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冰川消融,后果堪忧” 。 科 学家指出,气候变暖主要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为了减小温室效应的影响,下 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B开发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C大量使用煤作燃料,降低生产成本D用二氧化碳作原料生产一种全降解塑料 4甜蜜素C6 H12NSNa是一种甜味添加剂。下列有关甜蜜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是混合物 B它是无机化合

3、物C它由五种元素组成 D它的一个分子中含有 20 个原子 5下列变化中存在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的是 ( )A灯泡通电发光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C锌与稀盐酸反应 D电解水 6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B “酒香不怕巷子深” ,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25 m3的石油气可以装入 0024 m3的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第 2 页 共 8 页D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7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氮肥能使枝叶繁茂,磷肥能使果实饱满,钾肥能使茎杆健壮。小明同学回家发现自家田里的小麦出现大面积倒伏现象,就向其父母

4、提出了一条合理化建议:明年应在小麦生长期增施抗倒伏的化肥,你认为应多施用的化肥是 ( )ACa(H2PO4) 2 BNH4NO3 CKC1 D微量元素肥料8莲藕最适宜在弱碱性的土壤中生长。某池塘土壤的 pH=6,莲藕长势较差,在施用某农家肥后生长很好。这说明该农家肥的 pH ( )A大于 7 B小于 7 C等于 7 D无法判断92005 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烯烃反应领域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下面是他们研究烯烃反应的示意图:该反应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10小军用下图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其中甲包含了乙、丙、丁下列

5、关系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 )11我国科学家发现,亚硒酸钠能消除加速人体衰老的活性氧。亚硒酸钠中硒元素(Se)为+4 价,氧元素为一 2 价,则亚硒酸钠的化学式为 ( )ANa2 SeO3 BNa2 SeO4 CNaSeO3 DNa2 SeO212下图所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第 3 页 共 8 页13为了探究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中量的关系。某兴趣小组做了五组实验。实验结果记录如下:则表格中记录的和 y 的数值应分别为 ( )xA224,498 B224,640 C336,512 D336,498 14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右图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 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

6、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种离子 不能通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变化进行分 析,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增加 B溶液质量不变C溶剂质量减少 D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15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则下列回答正确的是 ( )A12 号元素的离子符号是 Mg+2B氯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C表中左边是非金属元素、右边是金属元素D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0 16以下是小丽做过的小实验,我认为不能成功的是 ( )A用蜡烛制取少量的炭黑B用碎鸡蛋壳和食醋制取少量 CO2C用肥皂水区别硬水和软水第 4 页 共 8 页D用熟石灰区分氯化铵和硝酸铵 17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工业

7、生产中的合成材料主要有: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塑料B农业生产中主要的化学肥料有:氮肥、磷肥、钾肥C日常生活中常给织物去污的方法有:酒精除圆珠笔油、食盐除水果汁、草酸除铁 锈 D人体主要的供能营养物质有:蛋白质、油脂、维生素 18实验室里区分下列物质的两个实验设计方案都合理的是 ( )19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 X、Y、Z、Q 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 后 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CX 中未测值为零 D若 Q 为氧气,则该反应为氧化反应 20把 100 g 质量分数为 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 10的稀硫酸,需加水

8、 ( )A980 g B882 g C880 g D98 g第第卷卷(非选择题,共非选择题,共 60 分分)二、二、(本题包括本题包括 1 小题,共小题,共 11 分分) 21(11 分)(1)用化学用语表示下列物质:2 个磷原子 ;4 个磷原子构成的白磷分子 ;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存在的微小粒子是 。(2)自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循环然环境是由生物圈、岩石圈、 大气圈、水圈组成的。自然环境中物质的循环是指各种化学元素 通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各圈层之间自发地流动转移。右图第 5 页 共 8 页是自然环境中部分无机物循环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你根据示意图中给出的微观粒子及其变化规律判断,生物 圈中

9、一定含有的非金属元素有 。示意图中,有分子构成的含氮元素的物质有 种;写出一种岩石圈中存在的复合肥料的化学式 。根据示意图,请你列举一个通过物理变化实现物质由大气圈 向水圈转化的事例。 。要实现碳元素由大气圈向岩石 圈转化,请写出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如图(2)所示是 A、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A、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 ;t1时,A 物质的溶解度 B 物质的溶解度(填“” 、 “=”或“”);t2时, 把 80 g B 物质放人 100 g 水中,充分搅拌,得到溶液的质量 g。 三、三、(本题共有本题共有 5 个小题,共个小题,共 23 分分)

10、 22(3 分)下图是我们正常人每天应摄取各类营养物质的食物金字塔。(1)位于塔底的五谷类是人体每天应摄取最多的,它含有的营养素最多的一种是 ,它主要为人体机体活动和维持体温提供所需的 。(2)某校食堂中餐食谱如下:主食:大米饭配菜:红烧肉、煎鸡蛋、炸鸡腿、豆腐汤考虑到各种营养成分的均衡搭配,应该增加的配菜是 。 23(6 分)某镇有座硫酸厂,设备简陋,技术陈旧,该厂每天排放大量含 SO2的废气和含 H2SO4的酸性废水。当地的其他工厂和居民均用煤炭作燃料。只要下雨就下酸雨,对该镇 环境造成极大破坏。(1)分析该镇下酸雨的原因: 。(2)举一例说明酸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3)该镇某中学环保

11、小组提出了治理酸雨的下列措施,你认为其中不妥的是 。第 6 页 共 8 页A将硫酸厂搬离该镇B建议环保部门限令整改C将硫酸厂排出的废气中的 SO2处理后排放D工厂和居民改用较清洁的燃料(4)可用熟石灰来处理硫酸厂排出的酸性废水,处理原理的化学方程式是 。(5)浓硫酸弄到手上后应立即用水冲洗,然后涂上碳酸氢钠。若是稀硫酸弄到手上, (填“需要”或“不需要”)这样做,理由是 。 24(3 分)如图所示的灭火毡是一种新型的灭火用品。使用时, 将灭火毡从套中取出,覆盖在燃烧物上,以达到灭火 目的。(1)灭火毡的灭火原理是 。(2)灭火毡是由羊毛及铝质纤维制成的,羊毛和铝质纤 维都是可燃物,但在灭火时灭火毡没有燃烧,其原因是 。(3)请你举出一种与上述灭火原理不同的灭火方法是。 25(6 分)如图(1)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铜、锡、铁和铝元素被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的 大致年限。(1)选择编号填空:铝的利用比铜和铁晚得多,原因是 ;目前铝在多个领域替 代易生锈的钢铁,其主要原因是 。铝的硬度小 铝很活泼地壳中铝的含量高铝的表面易生成致密的保护膜 (2)钢铁的冶炼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如图(2)是实验室模拟炼铁的装置图,写 出冶炼生铁的化学方程式 ; 能证明产物中有铁粉的方法是: 。(3)在组装仪器时,把玻璃管插人橡胶管的操作方法是 。 此装置有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宣传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