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法的联系观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6730001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辩证唯物法的联系观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辩证唯物法的联系观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辩证唯物法的联系观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辩证唯物法的联系观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辩证唯物法的联系观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辩证唯物法的联系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辩证唯物法的联系观(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世界是 普遍 联系的联系 的客 观性联系 的多 样性要求: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自在事物人为事物反对:诡辩论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含义与周围其它事 物相互联系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 之间相互联系世界上 的事物千差 万别,事物 的联系多种 多样要求:把握事 物存在和发展 的条件,一切 以时间、地点 和条件为转移1“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它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它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2.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 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这表明( )A人类活

2、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C必须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3.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将会使世界进一步联接为一个整体,以 至于有人说,我们居住的地球变小了,成了“地球村”。这说 明 人们可以根据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事物固有的联系是人创造出来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事物的联系会出现更多的新形式这种说法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A B. C. D. 材料一:一只灰喜鹊一年可以吃掉15000条松毛虫,保护一亩 松林;在棉田放马蜂,可减少四次用药;一只青蛙,一天吃掉七八 十条害虫;一只成鸭1小时可消灭2000条虫子。当前不少地方利用 这些害虫的天敌来防

3、治农作物害虫,既节省人力、物力,又保护生 态平衡。材料二:对森林资源的滥砍滥伐,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减少和缺 乏,而且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早年的滥伐植被是造成现今黄 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请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1)上述材料说明,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 观察和处理问题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2)材料一中,人们利用喜鹊、马蜂、青蛙消灭害虫的事例,说明正 确认识和利用事物的联系,就能因势利导,利用事物的联系为人类造福。(3)材料二中,“滥伐森林,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的事例说明 ,人们如果忽视客观事物的联系,就会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给人类造成 巨大损失。(4

4、)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 然的联系,它是客观的,人们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了它的要求,就要 受到惩罚,材料中所说的破坏植被造成的恶果就是如此。 用 联 系 的 观 点 看 问 题坚持 整体 与部 分的 统一掌握 系统 优化 方法区 别整体、部分的含义联 系整体与部分的区别方法论: 树立全局观 念,立足整 体,统筹全 局;重视部 分搞好局部部分构成影响整体整体决定影响部分要求:用综合的思维 方式来认识事物注重系统内部结 构的优化趋向注意遵循系统内 部结构的有序性要着眼于事物的 整体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属于系 统与要素的关系。系统的基 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 内

5、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做 到 三 点1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 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句话说明( )A.事物的发展是有前因后果的 B.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C.处理问题必须重视各个局部 D.认识和处理问题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 的联系 2俗话说:“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 则乐,离群则悲。”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整体包含在部分之中B.局部性质和意义的体现离不开整体C.既要统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据人民日报报道,天津市蓟港铁路在征地拆迁补 偿中,由于蓟县有关部门在评估中不讲原则,弄虚作假, 慷国家之慨,使大笔拆迁补偿费落入了个人腰包,使国

6、家 和集体的财产蒙受了不应有的损失,严重损害了国家和集 体的利益。用整体和局部的辩证关系分析上述材料中的错误做法 。(1)唯物辩证法认为,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 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因此,我们 在一切活动中都应该有全局观念、整体观念。(2)上述材料中的错误做法违背了整体和部分相互 联系的原理,只顾局部利益,损害整体利益,照此发展 下去,最终会使局部利益也保不住。(3)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自觉地把全局利益放在第 一位,做到局部服从全局,甚至不惜牺牲局部利益,绝 不能只顾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世界 是永 恒发 展的发展的 普遍性发 展 的 实 质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

7、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 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运动变化发展对未来充满信心勇敢地接受 挫折与考验 方法论要 求做好量变的准备 促进事物的质变量变质变必然结果必要准备原 理 :方法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要 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 条件;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 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优柔寡断、缺乏信心。这幅“过关”漫画主要反映唯物辩证法( )A.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B.要坚持适度原则C.要善于抓主要矛盾 D.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过关B1.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

8、法联系的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 点的有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唇亡齿寒 邯郸学步 吐故纳新A B. C. D.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 从何处来。”与这首古诗体现的哲理相一致的俗语是( )A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B流水不腐,户枢不蠧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D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3.有人认为:“要发展就要变,不变就不会发展,变化就是发 展。”试评析这一观点。(1)唯物辩证法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有着共同的意思,都表明事物不 是绝对静止的。因此,“要发展就要变,不变就不会发展”是唯物辩证法 的思想。(2)变化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发展是指新

9、事 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其实质是前进的,上升 的运动和变化。而变化有向上的、前进的,也有向下的、倒退的。只有那 些向上的、前进的变化才是发展的,绝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题中观点看到了发展和变化的联系,但是没有认识到发展的实质,把 变化和发展混为一谈,因而是错误的。 在电脑尚未全面普及,部分家庭上网还有一定困难的 情况下,网吧以其相对低廉的价格和较快的接入速度、灵 活便捷的上网方式,为网民上网查资料、学习科学知识、 做出经营决策提供了方便。但由于管理没跟上,负面影响 也日渐显现。回答45题。4上述材料主要表明( )A.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

10、比拟的优越性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D.新事物一般都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5对待上述现象我们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A.对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足要承认和接受B.只要有负面影响的东西必须彻底消灭C.要热情地支持新事物并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其不足D.坚决取缔网吧,以免影响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 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 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B做工作必须善于抓主要矛盾C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过一个长期过程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7. “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

11、其损,年有所亏。” 这主要告诉我们要( )A.坚持适度的原则B.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C.重视量的积累 D.充分重视内因 矛盾是事物 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同 一 性斗 争 性含义 :属性 :辩证关系对立 统一前提包含和 含义及方法论含义及情形辩证关系 :方法论:即:共性-个性 一般-个别离不开 寓于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已是人们的共 识。但科学技术也同时带来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破坏,如环境 污染、生态失衡、超级武器的研制、跨国犯罪等等。这表明(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的相反方向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

12、一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2下列选项中,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 的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避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A. B. C. D.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这句话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B.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来源于书本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4.宋朝诗人卢梅坡有雪梅诗两首。一首是:“梅学争 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 一段香。”另一首诗是:“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 了人。日暮

13、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这两首绝妙 的诗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事物是既对立又统一的A. B. C. D. 5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这样一句:“人有 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 ”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B.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C.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地存在着D.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6.南北朝时诗人王籍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 而宋代的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说王安石 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王安石错在( )A只

14、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C只见依存,不见转化 D只见转化,不见依存 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从这 句古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事物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看问题要坚持两分法 事物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A. B. C. D. 8福楼拜说:“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 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从哲 学上讲,这是因为( )A.世界上的事物各不相同 B.世界充满了矛盾C.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各不相同D.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是事物 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同 一 性斗 争 性含义 :属性 :辩证关系对立

15、 统一前提包含矛盾分 析法是 认识事 物的根 本观点主、次矛盾 的含义及其 辩证关系矛盾主、次 方面含义及 其辩证关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 盾分析法,坚持两 点论和重点论相统 一。反对形而上学 的一点论和均衡论方 法 论要 求具体 问题 具体 分析含义要求1.下列选项中,体现了主次矛盾关系原理的有( )祸福相因,相反相成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对症下药,因地制宜 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学会“弹钢琴”的工作 方法A. B. C. D. 2.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 但网络中不健康内容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造成不良影 响,并且长时间沉溺网络也会损害身心健康、妨碍学业。 以上材料主要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道理是( )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次要方面也会影响事物性质和发展方向 事物量变的积累会引起质变偶然性中包含着必然性A B C D 3.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许多发展、困难并存的现象。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