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论文 · 体相和个性 : 以五四为标识的 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罗 志 田 内容提要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个“ 会合 的历史运 动” , 也是一个有 中心主 旨并 自具体相 的运动一个 同质性的五四形象, 既是在无意中形成 , 也包括时人和后人的构建从相对 宏观 的视角观察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关联 , 探 索后者究竟是外来冲击的反应还是 自 我的觉醒, 并考察 民初新 旧之争怎样发展 为向“ 文化” 开战、 一体 两面的正本清源努力 如 何兼容破坏与建设 , 以及学生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相互影响等面相 , 进而从后五 四时代 的 认知去检视新文化运动的遗产 , 可以看出五 四已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标 识 关键词 五 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 五四学生运动 五四标识 五 四遗产 1 9 1 9年的五四学生运动离百周年还有两三年 , 但从 2 0 1 5年开始 , 学界 已出现一些 以“ 百年” 为 题的“ 回望” “ 反思” 文字 , 也已经有一些冠以“ 百年” 的相关研讨会召开 ④ 尽管这些“ 百年” 多指 向 特定的《 新青年》 杂志或相对宽泛 的新文化运 动, 在很多人心 目中, 新文化运动与五 四运动 常常就 是 同义词( “ 五 四新文化运动” 的说法出现很早 , 我 自己也常用 ) 。
盖五四运动本有广狭两义 , 一般所谓狭义的五四运动即指 1 9 1 9年的学生运动 , 而广义的五 四 运动 , 常与新文化运动同义 , 有更宽 的上下时限 ② 通常单说新文化运动时 , 不致与五四学生运动 相混 ; 但若说五四运动 , 则又常指代新文化运动甚或可以说 , 五四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标识 那是一个蕴涵非常丰富的运动 , 李麦麦在 1 9 3 5年提出, “ ‘ 五 四’ 运动 自身是两个历史运动 之 携手 ‘ 五 四’ 运动 , 始终是中国的 ‘ 文艺复兴 ’ ( R e n a i s s a n c e ) 运动和‘ 开明 ’ (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 运动之 合流” 此所谓“ 开明运动” , 现在一般翻译成“ 启蒙运动” , 在欧洲与文艺复兴并不同时 两者一前 一后 , 相加约有 四五百年之久 ( 从 1 4世纪到 1 8世纪 ) 远隔重洋历 时几百年 的外 国精神移到 中 国 , 浓缩在几年之间 , 想不扰乱视 听都不行故他特别提醒说 , “ 会合 的历史运动是很易混淆人们 ①如 2 0 1 5年 6月, 上海社联《 探索与争鸣》 编辑部等举办了“ 现代 化与化 现代——新 文化运 动百年价值重估 ” 国际 学术研讨 会。
同年9月, 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与复旦大学联合举办了“ 纪念《 新青年》 创刊一百周年” 国际学术研讨会 ②关于广狭两义的五四运动 , 参见周策纵著、 周子平等译《 五四运 动: 现代 中国的思想革命 》 , 江苏人 民 出版社 1 9 9 6年版 , 第 1 —7页 4 罗志田 /体相和个性 : 以五四为标识 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视力 的” 这里所说 的五四运动 , 当然是广义的用外国的运动来 比附五四新文化运动 , 不是李麦麦的发 明, 其他人也常用一方面 , 这运动毕竟发生在 2 0世纪, 是一场 中国的运动参考西洋历史上的各 种运动 , 会有助于我们对运动的理解 , 但 比附反而可能产生误解 另一方面 , 李麦麦的提醒很重要 , 那的确是一个“ 会合的历史运动”, 不能仅进行单一 的、 枝节的解读 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论著, 真说得上汗牛充栋 了 ② 不过 , 因为研究 的具体人微 , 或也不免 带些今人所谓 的“ 碎片化” 现象 早在抗战 中期 , 林 同济就注意到, 那时 已有人把新文化运动看成 “一场五花八门的‘ 杂耍 ” ’ 他 当然不赞成这样的看法 , 强调要 “ 在那 丰富、 复杂 以至矛盾的内容 中” , “ 寻出一个显 明的主 旨、 中心的母题 ” , 以展现 “ ‘ 五四 ’ 新文化运动所以成为一个 自具 ‘ 体相 ’ 的运动” 。
③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 的提示林先生此前有专文论 “ 体相 ” , 并界定说 : “ 体相者 , 构成全体 的各 局部相互关系间所表现的一整个母题以及综合作用也 ” ( 尽管我认 为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还 大有深入的余地 , 特别是对其丰富性 的彰显还相当不足⑤, 但我们确实需要看到一个有主 旨有关联 的综合性运动在某种程度上 , 有了完整的体相 , 才能真正认识其各 自的局部梁启超曾指出: 凡成为历史事实之一单位者 , 无一不各有其个别之特性此种个性 , 不惟数量上复杂不可 偻指 , 且性质上亦幻变不可方物而最奇异者, 则合无量数互相矛盾的个性 , 互相分歧或反对 的愿望与努力, 而在若有意若无意之间, 乃各率其职 以共赴 一鹄 , 以组成此极广大极复杂极致 密之“ 史网” ⑥ 很多时候 , 看似无关甚至矛盾的不同史料 “ 偶然 ” 汇聚在一起 , 却也可能证 明史事 的可信 正 如许多想得不一样的人可能走到一起而共 同创造历史 , 形成一个“ 会合 的历史运动” 梁启超视之 为人类的“ 不可思议”, 而史家之职责 , 则“ 在此种极散漫、 极复杂的个性 中而觑见其实体 , 描出其总 相” 。
此所要描 出的“ 总相” , 大体也就是林同济眼中关联而综合的体相而梁启超的过人之处 , 在 于他还要据此总相进行“ 因果之推验” , 以认识那些“ 个别之特性 ” 要展现五 四新文化运动那 自具体相的主 旨及其所涵括的种种“ 个别特性” , 需要较为详尽的深 入考察下面的简单探讨无意完成这一任务 , 但我会尽量从宏观一些的视 角来观察 文章主要讨 论几个与文化相关的面相 , 先从辛亥革命 与新文化运动 的关联认识后者究竟是外来冲击 的反应还 是 自我的觉醒 , 继考察民初新 旧之争怎样发展为 向“ 文化” 开 战, 一体两面的正本清源努力如何兼 ( 曼 ) 李麦麦: 《 五四整理国故运动之意义》 , 初刊于《 文化建设》 第 1 卷第8期, 收入其《 中国文化问题导言》 , 上海辛垦书店 1 9 3 6年版 , 第 1 3 6页按 李麦麦是 刘治平 的笔名 , 但笔名 比本名更响亮 , 以下仍用此 出版时所署的笔名 ②尽 管在很 多方面 已被 突破或修正 , 前引周策纵的《 五 四运动 : 现代 中国的思想革命》 仍是一本较 好的参 考书 ⑧林同济: 《 廿年来中国思想的转变》 ( 1 9 4 1 年) , 许纪霖、 李琼编: 《 天地之间: 林同济文集》 , 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4年版, 第 2 7 _2 8页。
体相 ” 在 书中作“ 统相” , 据刊物原 文改按林先 生 自己在 1 9 4 3年所编的《 文化形 态史观》 ( 1 9 4 6年 出版 ) 中把他 一些 文章 中的“ 摄 相” 和“ 体相” 都改成 了“ 统相 ” , 《 文集》 或据此改 , 应有所据但 此文不在《文化形 态史观 》中, 不知是 否也 当改 ,暂从 刊物 统相” 说是林 同济史学理论的一个要素 , 他在好几篇文章 中都有所 中论 , 当另文探讨 以下所说的“ 体相”, 也都 可理 解为 林先 生后说的“ 统相” ④林同济: 《 第三期的中国学术思潮——新阶段的展望》 ( 1 9 4 o年) , 《 天地之间: 林同济文集》 , 第2 0页 ⑤例如 , 粱启超等人便 自有其新文化 运动 , 这是 一场 北大师生以外 的运动 , 却也有相对明确的 团体性参见周 月峰《 激进 时 代的渐进者—— 新文化运动 中的“ 研 究系” 》, 博士学位论文 , 北京大学历史学 系, 2 o 1 3年 ⑥本段 与下段 , 引 自粱启超《中国历 史研 究法》, 《 饮 冰室合 集》 专集之七十三 , 中华 书局 1 9 8 9年版 , 第 1 1 2页。
5 宜 2 0 1 7 年第3期 容破坏与建设 , 以及学生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相互影响, 希望能有助于形成整合性的认知同时也 通过检视新文化运动的遗产 , 去理解后五四时代 ① 一 、革命的延续 : 从辛亥到五四 如果要在近代中国各种“ 极散漫、 极复杂的个性 ” 中描 出其 “ 总相 ” , 我会选择革命 至少在进 入 2 0世纪之后 , 中国可以说迈进 了“ 革命 的时代” 我所说的革命 , 不限于政治层 面的暴力行动 , 更多是指诉诸非常规的方式 , 从根本上改变既存状态 ② 这样一种行为取向, 散见于各种分类范畴 之 中不仅在近代开始引领时代风潮 的城市 , 即使在一般 以为“ 落后” “ 停滞” 的乡村 , 也充斥着各 式各样颠覆性的变化 那是一个“ 泛革命” 的时代 , 从梁启超在清末提出超越于政治的十几种革命起③, 革命早 已不限 于武力的改朝换代 , 也不再与“ 天命” 挂钩 在梁漱溟眼中, 中国进入 2 0世纪后 , 可以说一直是“ 在 革命 中” ⑧ 五 四新文化运动 , 就常被视为一场革命 《 大公报》 在 1 9 2 9年的五四纪念 日发表社评 , 便说 中国国民已“ 久在革命的轮 回地狱中旋转无 已” 。
⑤ 其不欣 赏革命的 口气是 明显的 , 却也看到 了时代的特征 , 并反映出五四在时人 眼中的符号意义 民初有不少人把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关联起来思考 ( 尽管或见其异 , 或见其 同) , 多少体现 出泛革命观的延续辛亥革命不仅导致清廷 的覆亡 , 也意味着几 千年帝制的终结 对 于这样 的历 史大转变 , 当时国际国内都未曾予以足够 的重视 部分或 因那次革命显得出人意料的容易 , 好像才 刚刚开始 , 就 已胜利结束了黄远庸当时就说 , “ 革命 以来 , 吾清洁高 尚之 国民, 以爱 国之热诚 , 奔 走于义师之下 , 此所谓人心革命 , 非一手一足之烈 ” ⑥ 盖若不是全民人心所向 , 很难解释这场革命 何以能如此轻易便取得成功不过这也揭示出民初的一股潜流 , 即从文化角度认识辛亥革命 中国读书人 向具超越意识 , 往往更关注那些相对 虚悬而长远的非物质影响力 稍微 高远一点 的名相 , 如“ 道” 在中国, 虽然也有具体的时空意义 , 更永远有超 时空的意义用今人熟悉 的语汇 说 , 思想 的脉络是长远的, 而政治脉络更多是一时的观念或思绪 的流行 和不流行可以改变时风 , 也可能改变政治。
反过来 , 政治的变化也会改变思想一次大 的变革 , 往往是物质与文质兼具 , 但 具有超越意识的中国读书人, 常更容易看到那文质的一面 黄远庸 的说法并非无因而至, 还在辛亥革命前夕 , 已出现“ 以为革政不足以救亡 , 非改正人 心 不可” 的主张年轻 的张东荪认为这个看法是错误 的, 他说 , “ 人 心之 堕落” 并非 “ 突然而成”, “ 其 由来者 , 政治有 以司之” 故“ 改革人心 , 必 自政治、 经济 、 教育始 而三者之 中, 尤推 政治为先” 若革政成功 , 并有真正的贤能者 , 则“ 其使 民也有方 , 其化 民也有理 于是天下之人 , 皆从而为其所 ①我 自己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论述 已经不 少, 凡 已论及者便不重复对他人言说 中我赞 同的部分 , 也 不再 中论且 下面 的讨论较为 简略 , 有 时可能提 出问题还 多于“ 解决” 问题 ②说详罗志田《 士变: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读书人的革命情怀》 , 收入其《 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 , 北京大学出 版社 2 0 0 9年 版, 第 l o 4 —1 4 1页 ③梁启超正式提及的就有 宗教革命 、 道德革命 、 学术革命 、 文 学革命 、 风俗革命 、 产业 革命 , 以及 更具体 的经 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