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集_学科类-中医西医(068)_试论穴位药物疗法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6717410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58.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集_学科类-中医西医(068)_试论穴位药物疗法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文集_学科类-中医西医(068)_试论穴位药物疗法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文集_学科类-中医西医(068)_试论穴位药物疗法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文集_学科类-中医西医(068)_试论穴位药物疗法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文集_学科类-中医西医(068)_试论穴位药物疗法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集_学科类-中医西医(068)_试论穴位药物疗法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集_学科类-中医西医(068)_试论穴位药物疗法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文集_学科类-中医西医(068)_试论穴位药物疗法的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穴位药物疗法是一种以穴位、药物和经络作用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它采用少量不同 药物通过特定穴位的刺激,以增强和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穴位药物疗法的历史和现状穴位药物疗法,至今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与汤剂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中医治病 的一种外治方法。在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中久已流传。晋代医学著作肘后方中 ,有“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宋代太平 圣惠方有“治疗腰脚风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明代普济方 有“鼻渊脑泻,生附子末,葱涎和于泥,罨涌泉穴

2、”。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有 “以赤根捣烂,入元寸,贴于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其他如外台秘 要、简集方、经验方、摘玄方、小品方等书,都有关于穴位贴药 的记载。尔后民间又有灯火、天灸、发泡、点刺等方法治疗疾病,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解放后,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不断深入,穴位药物疗法有了新的发展。不仅仅是 采用中药粉末在穴位上贴敷了,而且还有了更新的发展。比如采用葡萄糖穴位注射治 疗泌尿系统结石;小剂量青霉素穴位注射治疗大叶性肺炎;维生素B1加普鲁卡因穴位 注射治疗重度休克;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等。近年来,笔者采用不同的药物穴位注 射,治疗慢性咽喉炎、支气管哮喘、急性腰扭伤、急性乳腺炎、急性

3、胆绞痛、急性胃 痉挛、顽固性呃逆等,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此类疗法比30年代前苏联维许聂夫斯 基教授创始的奴佛卡因封闭疗法又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这种疗法的特殊作用,可称 之为“药物的穴位效应”。由此可见药物通过穴位经络传入刺激信息,激发和调整机 体内在的生理功能,使之重建正常的动态平衡,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穴位药物疗法的种类及临床应用2.1贴敷类:2.1.1散剂:是将多种药物经过粉碎后,混合均匀而成。剂量可随意加减,稳定性高 ,储存方便,疗效迅速。一般取药末用水调和成团,贴于治疗穴位,定期更换。如治 疗腰痛的“腰痛散”,贴敷在“肾俞”上,胶布固定。2.1.2糊剂:是将粉剂用粘合剂如酒、醋、鸡

4、蛋清等,调匀后涂于穴位,外盖纱布 ,胶布固定。这种糊剂可缓缓释放药效。如治疗虚寒性腹痛的“腹痛散”,妇女月经 不调用“调经糊”是将药末用酒调后,贴敷穴位。因醋能软坚散结、祛瘀止痛;酒能 活血散瘀,祛风除湿,宣经通络。二者外用,可使人体血管扩张、皮肤充血,从而改 善血液循环,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2.1.3膏剂:是将药物粉碎过筛后,取药末适量,加入葱、姜或蜂蜜调和,贴在穴位 上。如“咳嗽膏”,用蜂蜜制。因为蜂蜜本身营养丰富、有镇咳、缓下、解毒而和百 药的功效。不仅润滑粘合,并有还原性,可防止某些药物的氧化变质。“哮喘膏”用生姜制成:“头痛膏”用葱白捣烂、摊贴穴位。姜、葱可以温中散寒通阳,易于激

5、发 穴位功能,发挥疗效。2.1.4饼剂:将治疗疾病的药物粉碎过筛后,加入适量的面粉和拌,做成小饼状。如 治疗虚寒性腹泄,贴在神阙穴上的“宝宝一贴灵”。2.1.5水渍剂:将药物用水煎熬后,以纱布浸透药液,放在超短波的垫板上,进行离 子导入。2.2发泡类:2.2.1灯芯草蘸油烧燃点灸在穴位上。如点灸在太阳穴上治疗头痛;点灸颊车、合 穴上治疗口眼歪斜;点刺角 穴治疗流行性腮腺炎。2.2.2毛痕捣烂如泥,敷在膝眼穴,让其发泡,然后用无菌针管将渗液抽出治疗风湿 性关节炎。贴在内关穴治疗黄疸。2.2.3用艾绒等药隔姜放在肺俞、天突、哮喘等穴上烧燃,使其发泡、化脓,名曰 “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2.2.4

6、用斑蝥、白芥子等药研末,制成发泡剂,取肝俞、膈俞为一组;期门、中庭为 一组交替贴敷,治疗乙型肝炎和乙肝病毒携带者。每穴常规用药5mg,每周一次。发 泡剂贴敷36小时左右,穴位可见1cm3cm大小的灸泡,用无菌空针抽出淡黄色液 体,以消毒纱布复盖35天,自然结痂愈合。(此法又名天灸)2.2.5取白降丹0.2mg,用粘糊剂做成芝麻大小的丸子,先用灯火在“为民”穴上点 刺一下,再放上药丸,膏药贴上,胶布固定,一日一换。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支气 管哮喘、乙型肝炎及乙肝病毒携带者,消化性溃疡等。2.3注射类:2.3.1取鱼腥草、当归、麝香针加强的松龙适量,在天突、中府、手三里穴上注射 ,治疗慢性咽喉炎、

7、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2.3.2取曲安缩松、维生素B12、普鲁卡因穴位注射,治疗急性腰扭伤、腰腿痛及骨 质增生等。2.3.3取维生素K3,于中脘、期门穴位注射,治疗急性胃痉挛、胆绞痛。2.3.4复方丹参注射液于郄上穴注射、左病右取、右病左取,治疗急性乳腺炎,可收 立即止痛、退热、消肿之效。以上各种治法,均经笔者使用而取得了显著疗效,甚至获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穴位药物疗法对整体功能的调整作用:祖国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联系,因为人体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而各个脏器、组织和器官的 功能活动,又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各个脏

8、器和组织、器官在生理上是相 互联系,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这种互相联系体现在脏腑与脏腑、脏腑与形体各组 织器官之间的生理与病理的各个方面。实践证明,机体体表经穴,与相应内脏间存在 着相对特异性的功能联系。内脏的功能情况,可以有一定信息反应到体表,经穴的适宜刺激又可通过这种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内脏的功能活动。因此,穴位药物疗法治 疗疾病有效,是有其科学依据的。再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化的机理,即病理学观点来看,同样能说明整体观点的 指导作用。中医认识病理,不停留在症状体征的分析,不拘于病因的探求,而强调从 机体内外环境的复杂关系中,去对患者体质、精神思想状态、病因的性质和强度以及 客观环境各方面

9、进行研究。认为各种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导 致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功能活动失常,造成机体内环境相对平衡状态的破坏 所致。这与巴甫洛夫的大脑皮质与内脏相关学说及神经病理学说,对疾病的原因或其 发展的机理是相一致的。巴甫洛夫强调有机体是和内外环境相互关联的完整的统一体 ,一切生理和病理的机转,都是与其内外环境息息相关的。如果有机体能与环境不断 地维持平衡,就能健康的生存着;假使有机体与其环境正常的关系遭到破坏,那么就 可以发生疾病;要是这种破坏发展到最严重阶段,则将造成死亡。穴位药物疗法就是根据整体观念,将不同的药物和方法,贴敷在体表或注射在特定 的俞穴上,通过经络影响所属

10、脏腑,激发和调态机体内在的生理功能,使之起到治疗 和增强免疫的作用。即达到“激发精气”、“疏导气血”和调整阴阳而达“以平为期 ”的目的。3.1“激发精气”的作用方面: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先天之精和后天 之精的区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由脾胃化生。两者是相互 依存、相互促进的。在正常情况下,精充则气足、气足才神旺。临床所见,任何疾病 发生、发展的结局,首先导致脾虚,出现胃、肠消化、吸收功能紊乱,继之则影响于 肾,出现肾虚见证。肾虚则化源不足,精乏来源,不能充养于肾;肾虚精亏,更不能 发挥滋肝暖土的作用。比如,笔者采用“白降丹”贴在颈部“为

11、民”穴上,治疗一哮 喘患者,病程反复发作长达15年,加重5年,稍一受凉,旋即发作。经多法治疗效果 不佳。观其形体矮胖,肌肉丰腴,肥肿难分,体重61.5公斤。证见面色无华,神疲乏 力,肢冷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缓。此乃中气衰馁,健运 无权,聚湿生痰,痰浊上干于肺,肺气郁,肃降失职所致。观其脉证。其标在肺,其本在脾。经本法(未用其他任何药物 )治疗两个疗程后,逾冬越春,未再复发。追访时,“患者”喜形于色。自诉不仅体 重减轻8公斤,而且自汗乏力等证亦解。每天上班,别无他恙。从本例患者可以看出 ,脾虚不仅功能代谢降低,且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 。经云:“

12、四季脾旺不受邪”,所以脾虚易感外邪。不仅如此,而且肾虚同样乃受外 邪侵袭。清张聿清医案云:“肺合皮毛,毫有孔窍,风邪每易侵入,谁为之封 ,谁为之固,肾是也。所以肾本空虚,往往一至秋冬,气不收藏,为咳为喘者多 也”。第一军医大学在慢性支气管炎和溃疡病的研究中,均发现病人唾液钠含量增高 和钾降低。钠/钾比值升高。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特别是醛固铜能促进唾液腺保留钠和排除钾,故提示这些脾虚病人电解质失调,可能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有关。同时 ,沈自尹氏对哮喘病人进行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测定,发现占 哮喘病例较多的无肾虚患者,其尿17羟亦为低下。认为哮喘病人即使无肾虚见 证,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代谢或分

13、泌也受到潜在性的影响。所以初步认为哮喘患者有轻 微或潜在性皮质功能低下。由此可见,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的早期,可能表现为脾虚 ,晚期才表现为肾虚。这与祖国医学所说的“脾虚及肾”的机理看法相一致。说明哮 喘病人消化功能失调发展到内分泌功能失调,是通过大脑皮层下视丘垂体的途径 ,而后再影响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从本例哮喘治疗效果观察,不仅脾虚见证明显好 转,除控制哮喘的季节性发作外,而且患者体质也显有改善。如体重减轻,体力及精 神面色转佳。肢端复温,对感冒的抵抗力加强及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增加等,都是通 过本疗法激发精气,调整了脾肾的生理功能所取得的显著效果。也是本疗法的作用机 制之一。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

14、,本疗法不仅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调整内分泌 和植物神经功能的作用;而且还具有促进机体的能量转化和调节水盐代谢的作用。3.2“疏导气血的作用方面:气与血同样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正常情况下是相对平衡的。血液的循行 有赖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所谓“气行则血行“。在病理上气的功 能障碍,如气虚或气滞,皆可引起血行不利,甚至导致血瘀。故在临床上治疗瘀血证 时,不仅需用活血化瘀药,同时还要配以行气导滞之品,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临床 常见,溃疡病患者多有胃脘痛,嗳气抑或肠鸣腹胀等症。因为气机滞涩则嗳气腹胀 ,血行障碍不通则痛。有关资料表明:慢性胃炎及溃疡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久治

15、 不愈则局部病变损伤严重,如局部溃疡较深,周围粘膜充血水肿、组织增厚、粘膜皱 裂碎乱或疤痕愈合所至畸形。由于局部病变造成的血行障碍及出血倾向等,皆为胃脘 痛瘀血症的病理生理。不论辩证属于哪一型,临床虽无瘀血的舌脉见证。但在治疗时 亦应考虑“瘀”本质的存在。根据西医胆汁返流学说,溃疡病与胃炎往往合并存在 ,胃内炎症和胃分泌功能及动力学的紊乱,是溃疡病的形成和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 因此,新近研究溃疡病的治疗,既注意保护胃粘膜屏障,避免伤害胃粘膜因素的干扰 ,又注意改变胃肠分泌与动力学的紊乱;既要注意溃疡病的局部病变,又要从整体观 念出发注意到中枢神经及植物神经的功能状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康复。

16、笔者从 数例溃疡病患者,经白降丹贴穴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观察,大多睡眠时间显著延长,由 每晚24小时,增加至46小时,个别患者长达8小时以上。一星期以后疼痛缓解 ,于是食纳相应增加,肠鸣腹泄止,消化吸收功能显著改善。半月后血色素由原来的 8g上升于12.5g,患者情绪转佳,嗳气腹胀等气滞现象亦随之消除。气顺则胀解,血 行则痛止。由于血行畅通,局部炎症慢慢消失,溃疡面逐渐愈合。临床效果亦获得证 实。综观本疗法的治疗机理,就是通过药物作用于穴位,传入刺激信息,影响高级神 经中枢的机能,调整并增加皮层中枢和植物神经功能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使之恢 复正常的生理平衡。4.穴位药物疗法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调整作用:疾病与健康是相对而言的。人体脏腑、经络和生理功能活动正常,气血、阴阳协调 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当人体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人体脏腑、经络等生理功 能活动异常,气血、阴阳协调关系受到破坏,导致阴阳失调,产生各种症状,便发生 了疾病。从而形成了阴阳的偏盛偏衰,即所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根据多 因素与多指标的研究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