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汽车业三大传言 车轮下究竟是条什么路

上传人:爱****1 文档编号:467165 上传时间:2017-03-0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汽车业三大传言 车轮下究竟是条什么路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解析汽车业三大传言 车轮下究竟是条什么路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解析汽车业三大传言 车轮下究竟是条什么路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解析汽车业三大传言 车轮下究竟是条什么路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解析汽车业三大传言 车轮下究竟是条什么路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析汽车业三大传言 车轮下究竟是条什么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汽车业三大传言 车轮下究竟是条什么路(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析汽车业三大传言 车轮下究竟是条什么路 :人民日报汽车世界降价、购并、人才竞争。风起于青萍之末,传言背后,是人们对汽车业的期盼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无论是汽车企业、新闻媒体、消费者甚至部分政府部门,由于对入世的相关政策不甚了解,普遍存在一种“观望心态”。而我国入世好比是发令枪响 运动员无论准备与否都要立刻起跑 此时国内汽车业的应对措施显得比较混乱,由“观望心态”逐渐演变为“浮躁症”。有识之士对此提出批判,呼吁与汽车产业相关的社会各方化“浮躁”为“冷静”,从中国汽车业甚至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主动适应未来汽车业的发展趋势,从容应对冲击和挑战。人们期待着中国汽车业的美好未来。降价、购并、人才竞争

2、。风起于青萍之末,传言背后,是人们对汽车业的期盼解析中国汽车业三大传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有关中国汽车业的传言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扑朔迷离。其中有三大类传言比较盛行:一是有关轿车降价的传言,二是有关企业购并的传言,三是有关人事变动的传言。其实这些传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的已经得到验证,有的虽然是假的,但代表了人们的一种心态,同时也预示着一些潜在的新动向。降价传言:呼唤性能价格比成为竞争“新砝码”“降价”几乎成了今年轿车业的一个代名字,除真正的降价潮势不可挡之外,有关降价的传言更是一浪高过一浪,而且明显呈现出“主降派”一边倒的趋势。传言初起时,不少人担心降价会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谁能

3、告诉我,轿车的底价到底是多少?”消费者和汽车企业不禁都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圈里圈外的人均一头雾水。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的经销商汪淼介绍说:“消费者本来应有知情权,但现在是各种说法都有,很多消费者特别迷惘地来问我们,我们只能给他们讲解一些,但也仅仅是个人的判断,因为连我们也看不准。”这些都源于一个“入世后轿车将大幅度降价”的传言,不但把消费者弄糊涂了,而且也把生产企业弄慌了。生产企业也早就看出来不降不行,从年初以来几乎每家汽车企业都有降价的举动,但这几轮降价行为显得手忙脚乱、底气不足,明显缺乏“套路”,除了个别企业是“蓄谋已久”外,很多企业的降价行动纯粹是被动应战或者干脆是跟风,甚至有的是为了保住所谓

4、的市场份额或某个“头衔”。一哄而起的轿车降价及有关降价的传言,既是汽车行业自我调整的大势,更反映了国人渴望拥有家庭轿车的强烈愿望,谁让咱中国人太想拥有自己的私家车了呢?在关于降价的声声传言中,多数人是看热闹,这时无论是汽车企业还是消费者,都需要在降价及降价传言热中进行冷静的思考。回头分析今年以来的降价行为,大致有两种:一是来自生产企业价格调整,一是来自汽车经销企业让利或促销。细心的专家发现,降价的多是市场上并不畅销的品牌或品种,更多的则是某个品种的价格调整。一汽大众销售公司华明耀曾顶着各种压力一再提醒说,其实骨干企业的价格体系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尤其是汽车市场上所谓的主导品牌或品种有的没降价,

5、有的则降价不明显。事实证明,市场是无情的,降价也并不是万能的。今年一季度降价的轿车销售结果并不相同,有的并没有因为降价而销量大幅度增长,因为不少消费者还是认为未降到位,刺激不了他们的购买欲。相反一些没降价或降价不明显的品牌一季度的销售形势依然乐观,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直不倡导打价格战的一汽集团,旗下红旗、捷达、奥迪、宝来等四大品种轿车销量持续攀升,同比增长近成。透过降价及降价传言的重重迷雾,部分消费者和生产企业开始逐步成熟起来,比较理性地思考事关轿车价格的几个因素。首先,价格高低并不是轿车能够决胜市场的唯一因素。从我国轿车市场的实际情况看,在轿车的价格问题上,我国消费者一度出现两个误区:一是盲目

6、“求洋”的人,希望价格越高越好,这部分人往往是以公费或企业消费为主;一是单纯追求低价格的人,希望价格越低越好,这部分人以中等收入私人用车为主。这也说明中国汽车市场特别是轿车市场的需求是多元化的,这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密切相关。从全国大市场看,不可能一个档次的轿车独打天下,在同一档次也不可能仅仅一个品牌独霸市场。其次,中国汽车的降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与中国汽车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是同步的,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第三,外国汽车的进入也并非如预期的那样如潮水一样“一哄而入”。透过降价及降价传言的重重迷雾,理性的消费者和汽车企业已把目光从单纯的汽车价格转移到提高轿车的性能价格比,逐步走向

7、科学消费。一汽轿车贸易有限公司孙宝林说:“注重汽车性能与价格的有机结合是汽车生产与销售的发展趋势,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逐步成熟,汽车行业的竞争将由现在的价格大战转向整车性能价格比的较量。”购并传言:汽车业大规模重组出现“动力真空”上汽要兼并跃进了,一汽要兼并北汽了,上海大众要和一汽大众合并了各种关于汽车企业购并的传言此起彼伏,仿佛中国汽车业进入了一个大规模购并时期。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汽车业的购并只是“雷声大,雨点小”,有的传闻随时间的推移不攻自破,有的则可能是长期工作后的理想结果。早在中国“入世”前,很多专家就曾大胆预测:中国汽车业大规模重组的时代马上就要来临,有关政府部门也一再强调要加快企业

8、重组步伐,这些都成了购并传言的理论基础。细细分析起来,关于购并的传言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有关部门信息诱导。中国“入世”前后,政府有关部门曾出台了培育大集团的发展规划,有的甚至想“拉郎配”,一度引起了各方的纷纷猜测。二是出自专家学者之口。不少汽车专家学者开始斗胆放言,指点天下,而这些多是理论的设想。一位全国政协委员两次在全国“”期间提出一汽和东风合并的大胆设想,弄得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不得不多次作出解释。三是一些媒体空穴来风。有的甚至在没有征得任何一方确认的情况下,就断言谁兼并谁。政府有关部门希望企业重组无疑是正确的,老百姓对此也抱有强烈的愿望,毕竟长期形成的“小、散、乱”严重制约了汽车

9、业的发展,所以都寄希望于“入世”效应的冲击。而与这种购并愿望和传言相反的是,我国汽车企业一直保持着相对的“冷静”,于是出现了“多头热,一头冷”现象。关于我国汽车业重组问题,曾经引发一场针锋相对的争论:一方认为市场拉动重组为主,另一方认为政府推动重组为主。而事实上的重组必将是市场和行政的双重作用。就目前来说,市场拉动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而行政推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错位,重组在转轨期出现了一个“动力真空地带”。一汽总经理竺延风向记者分析说:“汽车业重组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合力,但有的重组意向是企业积极政府消极,有的则正好相反:政府积极企业消极。”记者认为,出现重组“动力真空”有着深刻的背景:一是“淘汰机

10、制缺位”。由于企业管理上的条块分割,我国汽车业淘汰机制无法形成,企业没有发自内心的重组动力。不管规模大小,只要生产汽车就能够生存,有的甚至“肥得流油”。有的虽已亏损,但在地方和部门利益的保护下,依然苟延残喘。二是“因噎废食”。由于以往汽车业重组不理想,一些大集团因噎废食。前些年一度出现国内汽车企业重组的热潮,但这种重组热也潜伏着很大的危机。第一,小草靠大树,多强弱重组而无强强重组;第二,盲目抢滩占地,如两家大汽车集团曾不惜一切代价在东北一城市各兼并了一家小厂,后果难以预料;第三,兼并联合之后重组难,许多企业都保留原来的组装线,集团内部出现自相残杀的局面。曾经被誉为汽车重组大手笔的一汽兼并金杯,

11、最后却不欢而散,一汽集团最后退出沈阳金杯,一汽此后很少谈及兼并。三是“洋后台遥控效应”。国内几大轿车企业几乎都有自己的洋后台,被跨国公司绑上各自的“战车”,重组的导演已不再是国有企业而是跨国集团。跨国集团为了全球整体利益着想,完全可以不顾在中国合资企业的局部利益。已经进行重组的行为,明显看出跨国集团的“遥控”迹象。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张小虞曾在去年向记者提出一种判断:中国汽车工业的大格局在“入世”前已经基本形成,短期内不会出现太大的重组。不过大家也清醒地认识到,从长远看我国汽车业必将有一轮大规模的重组,人们正拭目以待真正的“强强联合”。人事传言:企业竞争开辟人才争夺新战场与降价传言和购并传言相比

12、,有关汽车业人事的猜测和传言并不太为大众所知,也并不太受大众关注,但记者却认为有关人事变动的猜测传言却事关重大。事实上,轿车三大合资企业的人事历来是中外关注的热点之一,因为三大轿车合资企业中已有两家企业总经理是非正常离职。一家企业的总经理选择了自杀而终,一家企业的总经理则是在职时突然失踪,造就了两个大悬念,江湖上一度众说纷纭。这三大企业中唯一的“幸存者”只有一汽大众,它的前两任“老总”都是正常离职。但被一汽称为“正常离职”的陆林奎,也给大家制造了新的重重谜团,而且成为近期关于汽车业人事传言的中心,最近,有关他一人就出现两次大的传言。一是关于陆林奎为什么离职的传言,陆林奎的离职消息刚一传出,当时

13、被一些不了解真相的人称为“人事地震”,使一汽集团及一汽大众被动了很长时间,解释也不是,不解释也不是,最后只好“置之不理”。就在此时,一些人对只有岁且知名度不高的秦焕明突然荣任总经理不解,又产生了种种猜测和传言。谁也没想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秦焕明平稳接任不久,关于陆林奎卸任后的去向再次出现了种种新的传言。本来在上次一汽集团领导班子调整中,陆林奎被任命为一汽集团副总经理,按理说陆林奎应像其前任一样回到一汽集团工作,但一些人却发现他并没有这样做,于是有人说陆林奎已提前退休,有的则说陆林奎已到上汽集团,有的则说他到了奇瑞公司。姑且不论这些传言是真是假,其中透露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入世后,我国汽车

14、业竞争正在开辟新战场高级人才的竞争,这是一场更加激烈的竞争。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我国汽车业正在培养与外国企业抗争的“新生代”,“少帅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掌控汽车业,这是我国汽车业非常可喜的举动。一汽大众接替陆林奎的秦焕明只有岁,与竺延风相差无几。事实上“少帅潮”从三、四年前就已开始,三大汽车集团陆续换帅,其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年轻:接任时年龄最大的上汽总经理胡茂元岁,东风的苗圩岁,最小的竺延风只有岁。这三人接任后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三人间的交往好于他们的前任。胡茂元曾半开玩笑地对记者说:“我们三人的交往没有任何障碍,因为我们之间没有历史的恩恩怨怨,而且我们都能朝前看。”此后三大集团的核心轿

15、车企业逐步实现“新老更替”,一批岁左右的“少帅”走马上任,一汽大众是走在最后的一个。二是国内汽车企业间可能爆发人才争夺战。虽然陆林奎已经岁,但业界公认其具有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陆林奎原为一汽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在一汽大众最危难之时上任,很快扭转乾坤,一汽大众步入了产出的“黄金时期”。有人请陆林奎不足为怪,谁能请到陆林奎,就是谁的“福分”。其实,国内企业间人才的争夺早已开始,上汽集团奇瑞公司的不少上层人士都是从一汽大众高薪挖走的。陆林奎对此曾有一个特别的说法:“一汽大众员工不但收入高,而且身价也高,是一汽大众提高了他们的身价。”东风集团总经理苗圩在公司职代会上说:“人才问题至关重要。加入后,我们面

16、临的一个巨大的现实挑战,就是如何抵御外资企业对公司人才队伍的冲击。吸引人才、稳定骨干,解决好分配问题是关键措施之一。在今年的分配制度改革中要充分考虑反映各类骨干人才的市场价值,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真正结合起来。”几乎每家汽车企业都在千方百计培养自己的人才,上海大众等企业不惜重金选拔优秀员工到德国大众长期进修,一汽则把培养年轻经营管理人才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汽车企业在与外企竞争中仍缺乏高级人才。一汽总经理竺延风几次说特别强调一汽现在最缺懂国际金融的人才,他们做好了各种准备,“高位以待”。过滤中国汽车业三大泡沫价格大战是浮躁,各种传言满天飞也是浮躁,除此之外还有三种比较明显的“泡沫”现象,加重了汽车业的“浮躁症”:一是汽车业为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开始在浮躁中出现了“作秀泡沫”;二是车展在全国遍地开花,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汽车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