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环境行动者养成的重要生命经验2005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6714439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695.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环境行动者养成的重要生命经验2005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影响环境行动者养成的重要生命经验2005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影响环境行动者养成的重要生命经验2005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影响环境行动者养成的重要生命经验2005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影响环境行动者养成的重要生命经验2005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影响环境行动者养成的重要生命经验200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环境行动者养成的重要生命经验2005(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影響環境行動者養成的重要生命經驗 研究著重於城鄉間與世代間之比較許世璋國立東華大學 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投稿日期:民國 93 年 4 月 6 日,修訂日期:93 年 10 月 13 日,接受日期:93 年 12 月 23 日)摘要: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1)探究影響台灣地區環境行動者養成之重要生 命經驗,並探討各生命經驗間彼此的相關程度;(2)比較都會地區與鄉鎮地區 環境行動者之重要生命經驗差異;(3)比較不同世代的環境行動者之重要生命 經驗差異。本研究採郵寄問卷來收集環境行動者的自傳式回憶,共得到 198 份有效問卷。結果發現,有六項生命經驗有城鄉差異,分別是:自然 經驗(幼年、小學階段)

2、、學生團體、社會正義、心愛地方/自 然棲地的消失、書籍、與其他環境行動者;至於世代間的差異, 分別是:自然經驗(大專階段)、心愛地方/自然棲地的消失、對 污染/環境問題的憂慮與厭惡 、 環保團體 、 生命信念 、 高等教育、 與學生團體。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於台灣環境教育的發展,與後續 的重要生命經驗研究,提出建議。關鍵詞:環境行動、環境教育、重要生命經驗壹、前言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保留一個多樣 及豐富的地球,因此環境教育應致力於培 養出能瞭解環境議題,並針對這些議題採 取 行 動 的 公 民 ( Roth, 1992; UNESCO, 1980) 。然而,許多學者認為 (Gigliotti

3、, 1990; Hungerford Chawla, 1998a; 1998b; 1999; Palmer Sward, 1999) ,常科學教育學刊Chinese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005, 第十三卷第四期, 441-463 2005, 13(4), 441-463許世璋442忽略研究對象的差異性,而將之視為一同 質性的群體來分析,故難以了解不同地區 或不同世代間的差異與需要。 由於環境教育的規劃與推動,必須針 對各地區的特色來設計 (UNESCO, 1980) , 所以,影響環境行動者形成的生命經驗, 在城鄉間有何差異?對環境教育的推展又 帶來怎樣

4、的啟示?這是過去研究極少探索 的。至於世代間的差異,由於過去研究的 樣本往往是中壯年的環境行動者,因此 Annette Gough(1999)質疑:到底誰的經 驗才是最重要的?因現在的年輕人與上一 代是截然不同的,他們在城市裡散步也許 比在荒野裡快樂些,如果重要生命經驗研 究的目標是期望將研究啟示轉移到環境教 育上,以培養出具備環境素養的年輕一 代,那麼研究重點應是年輕人的生命經 驗,而非老一代人的經驗。相對於 Annette Gough 提出的質疑,Chawla(2001)卻有 不同看法,她不認為重要生命經驗研究該 限制在年輕人身上,因為環境教育是跨世 代的事業,即使研究指出自然經驗對上一

5、代而言具有強烈的意義,但年輕一代卻少 有這樣的經驗,這並不代表需排除上一代 人的記憶,相對的,這些改變點出未來研 究需要努力的課題,去了解世代間生命經 驗改變的歷程能帶給環境教育更深的啟 示。 至於何謂環境行動者?本研究採 取 Tanner(1998, p. 414)的定義,即積 極行使有利環境的說服、法律、政治等行 動,或奉獻時間金錢給環保團體的人民 。 至於為何要以說服、法律、政治等範疇的 行動為主?因為在多元化的民主社會中, 若要改善環境問題,僅獨善其身去行使資 源回收或節約能源是不足的 (許世璋, 2003; Tanner, 1980, 1998) ,人民必須要了解怎樣透過法律與政治管

6、道去表達意見,尤其要 懂得形成壓力團體來為環境議題採取行 動,這將是民主社會中解決環境問題的關 鍵力量(McCloskey, 1992) 。 由於重要生命經驗的形成得放在特定 時空來討論才能更深入,因此,本研究主 要目的在於:(1)探究影響台灣地區環境行 動者養成之重要生命經驗,並探討這些生 命經驗間的相關程度;(2)比較都會地區與 鄉鎮地區環境行動者之重要生命經驗的差 異;(3)比較不同世代間環境行動者之重要 生命經驗的差異。貳、文獻探討一、重要生命經驗研究的源起重要生命經驗研究的創始者是 Thomas Tanner(1980) ,1960 年代,他發現許多 保育人士都有一些共同經驗,特別是

7、童年 時的自然經驗,這後來成為 Tanner 研究時 的靈感。Tanner 選擇四個美國環保團體的 幹部為樣本,以郵寄問卷的方式問: 生 命中有哪些重要的影響造成你選擇保育工 作? ,請受訪者提供自傳式的描述,並 說明這些影響發生的年代、當時的年紀、 及採取環境行動的經歷。結果歸納出九個 因素,最常被提及 的是戶外活動 (78%) 、 自然地區 (58%) 、與父母 (47%) 。 接著,Peterson(1982)則探究影響 環境態度形成的因素。她問 22 位環教者: 什麼經驗影響你發展對自然的態度? 。 結果,最常被提到是戶外活動 (91%) 、 家庭 (59%) 、及自然研究 (45%)

8、 , 雖 Peterson 未清楚說明戶外活動的內 涵,但其研究顯示自然環境仍是最重 要的影響因素。值得注意的是,Peterson環境行動者的重要生命經驗差異443(1982)的研究對象及資料收集方式都與 Tanner(1980)相異,結果卻相似,顯示 兩組對象的確具有某些類似的生命經驗, 這兩研究成為後來重要生命經驗研究的先 驅。二、國外的重要生命經驗研究延續 Tanner 的研究,Palmer(1993) 以問卷調查進行研究,探索對環境產生關 切的影響因素。Palmer 以英國環教學會會 員為對象,在分類上與 Tanner 有些不同, 她將戶外區分為童年戶外生活、野外 活動、荒野中的獨處;

9、把教育分為高 等教育、中小學課程。值得注意的是,她 認為自 Tanner 開始研究至 1993 年的十餘 年間,負面環境議題的影響增加,因此她 提出了災難/負面環境議題的分類。 由於 Palmer 在 1993 年的研究,於分 類上有許多不清,例如:沒有清楚說明戶 外這個類屬的內涵,因此 Palmer 和 Suggate 在 1996 年的研究中,重新登錄 Palmer 在 1993 年的資料,將對象分成 30 歲以下、30-50 歲、與 50 歲以上三個不同 年齡層加以分析。結果發現, 中學教育 (30% 23% 19%)與有關環境問 題的負面書籍 (33% 26% 11%)的 提及率,隨著

10、年齡增加而遞減;而童年 自然體驗 (25% 62% 70%) 、 工作 (7% 52% 74%) 、與 自然團體 (7% 10% 38%) ,則是隨著年齡越大而增 加。但因為 30 歲以下的樣本大多是女性 (83%) ,而 50 歲以上則以男性為多 (68%) ,因此這研究顯示較年輕且主要為 女性的樣本,比較受到中學教育與環 境負面書籍的影響;而年長的、以男性 為主的樣本則較受到 童年自然體驗 、 工 作 、 自然團體的影響。後來,Palmer 和其他國家的環教者 (Palmer Palmer, Suggate, Bajd, Hart, et al., 1998; Palmer, Suggat

11、e, Bajd, Palmer, Suggate, Robottom, 許世璋和李曉珊, 2004) ,都以花蓮 的環境行動者為對象,這些樣本基本上以 中年人為主,且大多成長於鄉鎮地區,因 此,關於城鄉間或不同世代間的生命經驗 差異,仍有待後續研究去探索。四、有關重要生命經驗研究的省思關於重要生命經驗研究的缺點,Chawla (1998a)曾指出:如沒有一致的標準化 測量工具、沒有一致的分析類型、缺乏內 在信度的測試、對研究對象多樣的說法缺 乏控制等。因此 Chawla 建議未來的研究, 應盡可能使用一致性的問題、分析類別、 及標準化的測量,以進行跨研究間的比 較。此外,Chawla 強調關注

12、的焦點應是環環境行動者的重要生命經驗差異445境行動,而非環境態度或敏感度,亦該測 量行動的程度,並注意不同群體間的差異 性。 由於考慮世代間成長環境的差異, Annette Gough(1999)主張重要生命經驗 研究的重點應是年輕人,而不是那些成長 於戰後嬰兒潮的中老年世代,因為年輕世 代的生命經驗是最貼近正規教育所面對的 學生們。但另一方面,Chawla(2001)卻 不贊同該將研究對象限制在年輕人,她認 為去了解世代間的差異能帶給環境教育更 深的啟示,例如若發現自然經驗對上一代 而言具有強烈的意義,但年輕的一代卻少 有這樣的經驗,這並不代表需排除上一代 的記憶;相對的,這些改變點出未來

13、研究 需要努力的課題,如這差異是否導源於 年齡代溝所導致的偏好差異?抑或由於接 觸自然機會的減少? 。事實上至今尚未 有研究調查年輕人保護環境的動機是否與 上一代人相異,因此這問題應被視為是開 放的、未解答的問題,而非預設立場認為 年輕人的生命經驗將會與上一代完全不 同。 Noel Gough(1999)則提醒,我們該 嘗試為環境教育經驗創造新的可能性,而 不僅是複製上一代的經驗。孩子們是最有 希望超越我們的,當然,我們不該拒絕他 們進入我們主觀認為重要的生命經驗中, 但我們也必須在開放我們的經驗的同時, 不至於排斥他們的生命經驗,以保有培養 出環境公民的各種可能性。 關於研究對象,Annet

14、te Gough(1999) 指出,過去研究常忽略了對象的差異性, 而視為一同質性群體來分析,這是研究上 的缺陷,應仔細省視不同年齡、性別、種 族、與階級間的差異。例如,過去所研究 的環境行動者大都是中上階級的白種人,且關切重點大都是荒野保育,然而,從環 境運動中發現,有許多正在對抗毒物棄置 的勞工階級、鄉村居民、及少數民族,他 們也許擁有完全不同於中上階級白種人所 述說的生命經驗。因此,去探討不同研究 對象之重要生命經驗差異,是後續研究可 努力的重點。 Stephen Gough(1999)認為,過去的 重要生命經驗研究者,傾向於接受環境教 育是造成人類行為改變的一個潛在因素, 而人類行為又

15、是造成環境演變的決定因 子。在這前題之下,從已觀察到的行為來 回溯影響這行為形成的生命經驗,再根據 這些經驗規劃出介入方式以達到改善環境 的目標,是有其合理性。雖然以上觀點, 也許有人不完全接受,但反之,如果認為 將重要生命經驗的研究成果,轉移為配合 各地獨特背景的環教課程或教學方法,依 然毫無助於讓人的行為變得更有益於環 境,或許此觀點將更讓人難以接受。綜言 之,以上這些省思與討論,為後續研究提 供了更豐富的視野。、研究方法一、研究問卷本研究的問卷,主要參考相關文獻 (許 世璋, 2003; Chawla, 1998a, 1999; Hsu Palmer Tanner, 1980, 1998

16、)而設計,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環境行動量表,計 19 題, 採用 Hsu 和 Roth(1998)所發展的量表, 其中的 18 題用來測量有利環境的說服(6 題) 、法律(6 題) 、政治(6 題)等環境 行動,剩下的 1 題則用來測量捐款給環保 團體的頻率,本研究使用此量表來分辨研 究對象是否符合環境公民的標準。以 198許世璋446份 有 效 樣 本 來 分 析 , 此 行 動 量 表 的 Cronbachs 係數為 0.80。 第二部分是個人基本資料,包括性 別、年齡、職業、教育程度、與從小至今 的居住地。如此將有助於了解每人所提出 的特定重要生命經驗發生時,其周遭的自 然與社會文化背景。 第三部分則由一題自傳式的開放性問 題所構成,即在您過去的生命歷程(從 幼年、經求學階段、到踏入社會) ,有那 些重要的生命經驗或影響因素(包含人、 事、物) ,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