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712847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西周主要的政治制度有: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3、西周的宗法制的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的宗法等级2、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C、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灭六国的过程:韩、赵、燕、魏、楚、齐 2、秦统一全国的时间:公元前221年。5、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是直属于中央 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

2、别执掌 行政、军事、监察职责。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命,调动,不得 世袭 。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皇帝制、(中央)三公 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4、秦朝皇帝制的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裁6、秦朝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职责分别是: 丞相协助皇帝,助理万机;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三、专制主义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皇权与相权是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对矛盾,举例说明秦、汉、唐、宋、 明、清是如何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中央: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 削弱,直至被废除) A、中国古代宰相、丞相是皇帝的政治助手。 B、秦朝和汉初,丞相

3、的权力相当大。 C、汉武帝主持政务后,A、频繁任免宰相 B、形成中外朝制度,分割了 丞相的权力。东汉出现了尚书台。 D、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 参加政 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与宰相,宰相的权力有所分散。 E、宋代设中书门下,为了分散相权,又增设了“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F、明朝,明太祖废宰相、权归六部,明永乐帝时,设立内阁,皇权加强 。 G、清朝设立军机处、推行密折制,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地方: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监察体制:西汉:汉武帝元封五年,每州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元朝设立行省制,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 便利

4、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了中央集权 。 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及影响: 特点: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主要表现:明朝废除丞相,权归六部,设立内阁制,使君主权力大大加 强。 清朝设立军机处,推行密折制,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利,标志着君主专制 制度达到了顶峰。 影响: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 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 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复习)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19世纪上半期列强侵华的根本原因:为了开辟

5、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场地 2、1840年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鸦片战争 ( 1840- 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3-1885)、甲 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条约约名称内容影响 割地赔赔款通商口岸其它南京条约约 香港岛岛2100万银银 元上海、宁波 、福州、厦 门门、广州关税协协定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约 ,中国开始沦为沦为 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马关条 约约辽东辽东 半岛岛 、台湾、 澎湖列岛岛2亿亿两 白银银沙市、重庆庆 、苏苏州、杭 州允许许在通商 口岸开设设工 厂大大加深了中国社 会的

6、半殖民地半封 建化程度辛丑条约约 45亿亿两 白银银严严禁中国人 民参加 反帝活动动 清政府成为为列强的 侵华华工具,中国完 全沦为沦为 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1、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有: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 海海战、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等。 2、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 略的斗争。 3、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表现了爱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视死如归的牺牲精 神。 4、黄海海战中牺牲的爱国将领有: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和经远号管带林永升。 5、反割台斗争的背景:马关条约的签定,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6、反割台斗争中的两支队伍:邱逢甲和徐骧领导

7、的义军和刘永福领导的黑旗 军。 7、反割台斗争的意义:充分体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 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三、伟大的抗日战争1、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 的开始。2、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进行了为期6周的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被 害。3、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法,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1)日本侵华(9.18事变;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1935年,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序

8、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初步形成。(4)日本全面侵华(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宣言”(5)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中共军队(6)标志: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1937-1945年全民族抗战时期的主要军事斗争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枣宜会战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百团大战少数民族抗日 武装的壮大武汉会战反扫荡斗争两个战场协同作战正面战场( 国民党)敌后战场( 共产党)打破了日本3个月的计划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1937年8月 洛川会议后19

9、40年下半年发动指挥中枢和总后方成立陕甘宁边区各种形式的游击战 蒙古抗日游击队 回民支队平型关 台儿庄开辟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 严。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是中华民族由 衰落走向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4)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905年,创立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2、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3、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 4、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

10、约法按照立法 、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它是中国第一部资 产阶级宪法。 意义: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 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A、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 民族民主革命; B、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C、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第二课 辛亥革命 三 、 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 拒签和约) 性质:广大人民直接参与的、毫不

11、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影响: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共一大: 时间:1921年7月23日;地点:上海(最后一天在嘉兴南湖); 主要内容: 确立党的名称;制定党的纲领;明确中心任务;选举领导机构。 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时间:中共二大(1922年7月);条件:对于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 性质的正确分析;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 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 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4、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 命统一

12、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5、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6、长征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路线,致使红军损 失惨重。 开始:1934年10月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 内容: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 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 成熟的标志。教训:工人阶级应该坚持对于革命、 尤其是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失败原因客观:敌人力量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主观:中共缺乏经验;共产国际错误指示; 陈独秀在后期放弃领导权。u大革命为什么会失败?有何教训?功绩:前所未

13、有人民大革命,动摇北洋军阀统 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8、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 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9、1948年秋,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 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 1 1、胜利的标志:胜利的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 2、伟大历史意义:伟大历史意义:极大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极大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推动世界民族运动推动世界民族运动发展,增强世界和平力量。发展,增强世界和平力量。改变了广大人民的地位改变了广大人民的地位: : 受压迫受

14、压迫、受奴役受奴役 主人主人 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国家新民主主义国家开始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开始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3. 3.成功经验成功经验( (胜利的根本原因胜利的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走走 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1949年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 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国名、首都、国旗、 国歌; 2、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标志着

1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 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 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它的颁行, 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我国民主政治体系的基本架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各级自治区 、州、县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 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制度三大根本政治制度第二课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各地革命委员会的的建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 大倒退。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破坏;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遭到破坏;2、1

16、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其主要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 2)政治路线:果断结束)政治路线:果断结束“ “以阶级斗争为纲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错误口号,工的错误口号,工 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3 3)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4 4)伟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1)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3)从此进入改革 开放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成就n第一,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980年,邓小平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 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