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接线工程设计工作总结报告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46698900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227.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接线工程设计工作总结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接线工程设计工作总结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接线工程设计工作总结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接线工程设计工作总结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接线工程设计工作总结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接线工程设计工作总结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接线工程设计工作总结报告(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南 京 长 江 第 三 大 桥 接 线 工 程南 京 长 江 第 三 大 桥 接 线 工 程 设 计 工 作 总 结 报 告设 计 工 作 总 结 报 告 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二五年四月二五年四月 1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接线工程设计执行报告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接线工程设计执行报告 1.0 概述概述 1.1 项目概况项目概况 南京长江第三大桥位于江苏省境内南京市西南郊,距现有南京长江大桥上游约 19 公里,距长江入海口约 350 公里,南京三桥及其接线是交通部全国公路网规划 (1999-2020)中“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网上海成都国道主干线(GZ55)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对于

2、完善国家干线公路网,加强沪宁、沪杭、宁合、宁马等公路干线之间的联络,发挥国道主干线网的整体社会经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南京三桥接线向南接规划南京绕越高速公路,向北接在建宁淮高速公路,沿线跨越的等级公路有:绕城公路(一级) 、规划滨江大道(城市快速干线) 、浦乌公路(一级) 、宁合公路(高速) ,跨越的主要河流有南河等。 根据初步设计批复,南京三桥接线全长 10.85 公里,双向 6 车道,设计速度100 公里/小时, 沿途设置 4 处互通式立交, 分别为刘村互通、 天后村互通 (预留) 、高旺互通和张店互通,设主线收费站 1 处,服务区 1 处(与主线站分并设置) ,工程投资约 11 亿元。

3、1.2 任务来源及依据任务来源及依据 1.2.1 任务来源 本项目设计任务是经过勘察设计投标获得。 1.2.2 任务依据 本项目施工图设计的主要依据为: 1、南京长江第三大桥筹建处与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签订的南京长江三桥接线勘察设计合同; 2、部交公路发2003189 号关于南京长江第三大桥初步设计的批复 ; 3、第三大桥建设指挥部三桥指总(2003)35 号关于完善南京长江第三大桥2北引线设计工作的函 ; 4、长江第三大桥建设指挥部三桥指总(2003)57 号关于要求调整南京长江第三大桥南北接线中央分隔带宽度的通知 ; 5、南京第三大桥指挥部三桥指会(2003)16 号关于南京长江三桥南、线

4、施工图设计有关问题的汇报协调会议精神。 1.2.3 测设简况 南京长江第三大桥可行性研究工作始于 2000 年,2002 年 9 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报请国务院审批,同年 10 月获国务院批准。 2001 年 8 月,我院根据工可研究报告和工可批复意见,开展了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接线工程的初步设计工作,于 2002 年 11 月完成了工程初步设计。交通部委托北京建达道桥咨询有限公司对初步设计文件进行了咨询审查,并形成了咨询意见。2002 年 12 月 9 日,江苏省发展计划委员主持初步设计预审会,形成“南京长江第三大桥初步设计省内预审会议纪要” ;同月 27 日,交通部在南京召开该项目的初步设计审

5、查会,2003 年 5 月 19 日下达关于南京长江第三大桥初步设计的批复 ,批复意见“同意初步设计的路线推荐方案,同意全线设刘村、高旺、张店互通式立交三处,预留天后村互通式立交,同意采用初步设计推荐的路基横断面形式、组成设计参数和一般路基设计原则,同意采用初步设计推荐的路面方案和结构组合设计,原则同意高旺互通式立交宜采用单喇叭方案,同意张店互通式立交采用初步设计推荐的半定向半苜蓿叶方案,刘村互通式立交采用双喇叭加定向匝道方案,同时要求施工图设计应根据审核意见和建议,结合交通流组织进一步调整互通式立交线形设计” 。 根据咨询意见及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施工图设计阶段我院对接线工程初步设计进行了进一

6、步优化调整,并在设计过程中,我院就“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施工图设计中的有关问题”专题向南京长江第三大桥建设指挥部进行汇报,并形成会议纪要。三桥指挥部对施工图设计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明确。 接线工程的定测和调查是按中桩、横断面、河床断面测量、路基、路面、桥梁、涵洞、路线交叉调查及交通经济、筑路材料、征地拆迁、取土坑位置和施工组织计划调查等内容进行外业测量和调查工作,并与沿线乡镇及有关部门进行了多次协调,在初步设计协议基础上签定了有关补充协议。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接3线工程各标段的施工图设计工作。施工图设计工作于 2003 年 10 月全部完成,我院派设计代表进驻现场,配合施工。 1.3 文件编制文件编制

7、 1.3.1 标段的划分 接线工程路线全长 10.856km,其中北接线长 7.773km,南接线长 3.083km。由于北接线起点段地势低洼,存在软土和可液化土层,设计的复合地基处理方案受高压线影响,无法施工,根据三桥指挥部会议纪要三桥指会(2003)16 号,北引桥延长 300m,北接线起点相应北移,施工图设计阶段北接线相应缩短为7.473km。南北接线工程共分 7 个标段,具体划分段落见表 1。 接线工程标段划分一览表 表 1 标段 起讫桩号 长度(km) 主要工程内容 NJX-1 标 K6+000K7+495.00 1.495 刘村互通 NJX-2 标 K7+495.00K9+083.

8、115 1.588 天后村互通 D2 标 K13+527.115K14+127.115 0.600 北岸引桥 30m 跨 BJX-1 标 K14+127.115K16+300.00 2.173 主线收费站 BJX-2 标 K16+300.00K17+780.00 1.480 高旺互通 BJX-3 标 K17+780.00K19+120.00 1.340 BJX-4 标 K19+120.00K22+400.00 2.480 张 店 互 通 ( 其 中K21+600K22+400 段不在初设批复范围内,计入宁淮高速公路) 1.4 沿线自然地理概况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1.4.1 地形、地貌 (1) 南

9、接线 根据地形地貌形态的基本特征、成因及形成时代,南接线所在区划分为构造剥蚀低山丘陵、侵蚀堆积波状阶地(岗丘) 、冲积平原(长江漫滩)三种基本地貌类型。 全新世以来,由于江流平缓,加上海潮的顶托,泥砂沉积旺盛,沉积物为亚4粘土、亚砂土、砂土迭置,厚度向长江渐增。 长江漫滩区地貌位于主线 K6+100 以北,该区地势低平,沟、渠、塘、较多,现多为农田,标高为 4.109.56m。 岗丘地貌区位于主线 K6+100 以南,该区地形起伏大,局部地表出露白垩系粉砂岩,侏罗系角砾凝灰岩。 (2) 北接线 北接线段全长约 8.75km,跨越两个地貌单元。按不同地貌单元将全线分为 2个区。浦乌路以东(K12

10、+700K17+600)为长江漫滩区(I 区) ,该区地势开阔,地形较平坦,地面标高一般为 56m。 浦乌路以西至宁合路(K17+600K22+600)为岗地区(II 区) ,地形起伏较大,北高南低,地面标高 2040m,中间有多个水塘分布。 1.4.2 地震 根据国家地震局、建设部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 ,本项目设计地震烈度采用 VII 级。 1.4.3 气象 南京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属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气候带,具有过渡性、季风性、湿润性的特点。春季以风和日丽天气为主,6 月前后为一年一度的梅雨季节;夏季天气炎热,雨水充沛,汛期暴雨主要有梅雨和台风形成,雨量集中发生在 69

11、月;秋季秋高气爽,昼夜温差较大;冬季天气晴朗,寒冷干燥。极端最高湿度 43,极端最低-14,年平均 15.4;年最大降水量 1825.8mm,年最小降水量 534.6mm,年平均降水量 903.2mm,年平均雨日 118.8 天;历年极大瞬时风速 38.8m/s,受台风影响月份 511 月。 1.4.4 水文 南接线区域内水系较发育,在长江漫滩区地势低平,沟塘分布较多,区内分布的主要河流为南河,该河通过秦淮新河与长江相通,河渠水位变化基本与长江水位一致。 北接线区域内分成两个单元,在 K12+700K17+600 为河漫滩地形,沟渠发育,纵横贯通,分布的重要河流有引马河等。K17+600K21

12、+450 为岗地,地表水主要以水库形式出现,沿轴线有多个水塘分布。在张店互通立交范围分布有叶塘水库。 51.5 主要技术指标的运用情况主要技术指标的运用情况 南京三桥接线工程采用的技术标准和工程规模,符合国家和部颁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符合初步设计批复和有关上级指导性意见。其主要技术标准如下: 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行车速度 100km/h,路基宽度3234.5m,桥涵设计荷载为汽车超 20 级、挂车120。 路基标准横断面布置为: 路基中间带宽3.04.5m(包括左侧路缘带20.75m),行车道宽 233.75m,硬路肩宽 23.0m(含右侧路缘带 20.5m),土路肩宽 20

13、.75m。 全线设大型互通式立交 4 处,其中天后村互通为预留。设主线收费站 1 处,服务区 1 处(与主线收费站合并设置) 。 2.0 设计要点设计要点 2.1 总体设计总体设计 根据南京三桥及其接线在国道、 省道路网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所经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地形、地质等条件,设计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真正做到总体方案优、技术标准高、投资少、效益好,既要安全、舒适、又要经济、美观,确保该段设计成为一条适应沿江地区经济发展和地形、地质等特殊条件下的高标准、高质量的高速公路。总体设计原则如下: (1)格遵循初步设计批复所确定的标准与规模。 (2)严格遵守现行的各专业的标准、规范、规程。 (3)充

14、分研究和采纳历次咨询、审查会议纪要精神。 6(4)针对南京三桥及其接线建设工期和该地区土源及地质条件特点,对初步设计进行进一步优化。 (5)正确把握路线平、纵面线形指标的运用。 (6)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2.2 路线设计路线设计 (1) 平面线形:满足高速公路技术标准,适应与路网规划道路的衔接。路线起点考虑了与规划绕越越高速公路的衔接,终点考虑了与规划宁淮高速公路的顺接。互通设置位置,充分考虑了互通技术条件的要求。顺应桥位的要求,并与沿线城镇规划和交通规划相协调。与地形相配合、相适应,尽量减少拆迁,少占农田,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尽量减少不良地形地质等不利影响;尽量能改善与现有河流及道路的交角

15、,便于桥梁构造物的设置,降低工程规模。 (2) 纵断面线形:纵断面的控制因素有:有关部门提供的交叉通航河流、等级公路的净空要求,与跨江大桥的纵断面相衔接;与沿线政府或主管部门签订的横穿构造物净空协议;水文分析和调查的水位、流量资料;路基最小填土高度1.75m,当路基处于低洼或潮湿地段时,路基要适当下挖处理以保证路面处于干燥状态。纵断面线形应力求指标均衡、视觉顺适。 (3) 互通式立交线形:互通范围内主线纵断面最小凸型竖曲线半径 12000m,最小凹型竖曲线半径 14000m。变速车道的流入、流出处平纵指标采用一般值以上的值,环形匝道平曲线半径采用介于极限值与一般值之间的数值。 (4) 平纵面组

16、合设计:尽量使竖曲线位于平曲线之内,一个平曲线所包含竖曲线不超过 3 个。在不能严格做到平包竖和坡差不大的情况下,竖曲线采用与平曲线相均衡的技术指标,允许竖曲线伸出平曲线之外适当的长度(5m 时,采用砼预制块方格网防护坡顶用 7.5#浆砌片石防护,为保证路面水或坡面水不致冲刷护坡道,护坡道采用7.5#浆砌片石满铺防护。20 号砼预制块的规格分两种,方格连接部采用十字形体预制块,方格各边采用长方体预制块,预制块间用 7.5#砂浆灌注。 102.4 桥梁、涵洞设计桥梁、涵洞设计 2.4.1 桥梁设计 项目区域水系排、灌功能明确、层次分明。对于具有主干区域性排、灌功能的河渠采用桥梁跨越,对于仅具有小片区排、灌功能的沟渠,则采用涵洞沟通或通过适当的改移加以完善,以满足原有的功能。 考虑本工程位于城市附近,对美观的要求较为重要。主线桥梁均采用现浇连续梁结构;匝道桥梁为适应弯、坡、斜及变宽要求,也大多采用现浇连续梁结构。除跨越河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